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不会玩就别玩!作业写完了吗?小学生就别出来坑队友了!”
 
小学生玩手游不断被群嘲的同时,《小学生打赏王者荣耀主播 花环卫工母亲4万元积蓄》、《“王者荣耀”似鸦片式传播 学生群体深陷其中》诸如此类的新闻也不绝于网。日前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学生向父亲索要手机未果,从家中11楼阳台跳下身亡的事件更让人唏嘘不已。
 
不能说网游是罪魁祸首,但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能否承受沉迷网络游戏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抛却戏谑恶搞,在这个儿童节,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陆林,与您严肃谈一谈网络游戏成瘾。
 
撰文|陆林(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责编|程莉
 
● ● ●
 
临床案例:
 
小李,男,15岁,高二学生,性格内向、好强,小学至初中成绩一直很好,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进入当地重点高中重点班级。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平时父母工作繁忙,与孩子沟通较少。近日于父母的陪同下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就诊。
 
孩子自诉进入高中以后,感觉学习变得力不从心,学习成绩下滑,后经常出现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昏昏欲睡,记忆力开始减退。偶然一天,小李听到同学讨论网络游戏,后开始接触网络游戏,渐渐地发现自己能在虚拟网络游戏世界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玩网游时是自己最开心的时候,但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生活后,小李感到非常烦躁,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辛勤的付出,无法达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常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到后来,当上课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游戏中的场景,有时甚至忍不住逃课到网吧去玩游戏,玩后又陷入自责当中,但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成绩一塌糊涂,甚至出现了不想活的念头。
 
好好的孩子,为什么会变这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从人际交往、娱乐方式、工作学习等各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使用的普及率达52.7%1,其中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7%2。在享受互联网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到了互联网过度使用的负面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7年1月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4.17亿,手机网络游戏达3.52亿,魔兽、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等网络、手机游戏成为了最受青少年青睐的娱乐性活动之一。 
 
为何会网络游戏成瘾?
 
2013年美国医学会发布的《美国精神疾病及统计手册(第五版)》中把网络成瘾作为潜在的精神疾病之一3,网络游戏成瘾成为影响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热点问题之一,据荟萃分析显示4,网络游戏成瘾的概率约为3.1%。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以网络游戏成瘾最为多见,但目前网络成瘾尚未有一致的定义。自1995年美国学者Goldberg提出“网络成瘾”以来,关于如何界定网络成瘾,目前仍存在很大的争议。目前有学者认为网络成瘾应具有以下特征5:
 
过度使用,常伴随大量时间的投入影响了日常生活;
 
戒断症状,停止使用网络时出现愤怒、焦虑及抑郁等戒断反应;
 
耐受性,主要表现为对电脑软件、硬件设备的需求不要增高;
 
社会功能的受损,主要表现为争吵、撒谎、孤僻、疲劳及学习成绩差等。
 
影响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因素有很多,社会、心理、生物学因素相互交织,在网络游戏成瘾、持续及依赖形成等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社会文化因素:
 
(1)可获得性:中国网络使用的普及、大量网吧出现、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青少年能轻易获得玩网络游戏的机会;
 
(2)家庭因素: 父母过分的严格要求、家庭矛盾、单亲家庭、家庭沟通少以及父母、兄长过度使用网络是网络游戏成瘾的危险因素。此外,中国高中时期的青少年面临巨大的压力,网络游戏所提供的虚拟世界可以帮助他们暂时忘掉这些来自于学业的压力6;
 
(3)同伴影响、社会压力: 目前网络游戏是青少年茶余饭后常讨论的话题之一,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不被同伴排斥、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心理因素:
 
对于某些特殊性格的人来说,他们极易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些人往往具有冲动、好奇、叛逆、控制力差等特征;
 
(三)生物因素:
 
网络游戏可通过脑内的奖赏系统使大脑发生改变,造成大脑的长时程损害。研究发现7,网络游戏成瘾者奖赏系统中的多巴胺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含量增高,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多巴胺转运速的降低。
 
网络游戏或造成青少年脑功能受损
 
青少年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之一,神经系统和心理机能尚未成熟,网络游戏极具诱惑力的特性可能会造成脑功能的受损,导致青少年追求刺激,以获得欣快感,最终形成依赖。网络游戏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1)网络游戏对躯体健康的影响
 
青少年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重要时期,沉迷网络游戏将会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伤害。玩网络游戏时的久坐、饮食的不规律及中枢神经系统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等,将导致植物神经系统、代谢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出现紊乱,增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情况严重时可导致猝死。
 
(2)网络游戏对情绪及人格发展的影响
 
在网络游戏中,青少年可以逃避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摆脱“弱者”地位,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寻找能够满足成就感的替代品。网络游戏成瘾者容易混淆游戏的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造成游戏中和游戏外人格的分离——他们更愿意全身心投入游戏中而不愿回到现实世界中面对真实的自我。同时,多达89%的游戏中存在大量的暴力内容8,这些暴力内容可导致青少年出现攻击性情感、认知及行为,增高警觉性9,进而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此外,有研究发现6网络游戏成瘾常合并精神疾病同时发生,这些精神疾病主要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障碍、社交恐惧及物质滥用、强迫障碍、适应不良及进食障碍等。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这两者间存在潜在共同的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学机制,精神疾病可增高网络游戏成瘾的可能性,而网络游戏成瘾则会增加精神疾病的风险,两者相互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精神疾病与沉迷网络游戏的案例非常常见,有一部分患者描述自己并不是离不开网络游戏,只是觉得心情不好、烦躁,想通过网络游戏的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而已;而另一部分患者则描述因为自己玩游戏,父母、老师反复唠叨、指责,从而导致心情不好,觉得自己很无用,甚至出现了自杀的观念。
 
(3)网络游戏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显示网络成瘾者过度或强迫寻求网络行为与药物成瘾类似,不能控制自己行为。影像学研究显示,青少年神经尚未发育成熟,眶额皮层较薄,拥有较弱的冲动控制能力10,易造成网络游戏的成瘾。同时,有研究显示11,与正常被试者相比,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眶额皮层、脑岛及内嗅皮层变薄,提示这些与冲动控制有关的脑区在网络游戏成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有学者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发现,在游戏图片线索诱发的任务下12,网络游戏成瘾者中右眶额皮层、右背外侧皮层、右侧伏隔核、双侧扣带回及右侧尾状核等渴求相关脑区的激活显著高于正常被试者,这一结果与药物成瘾的患者的影像学研究类似,提示与渴求增加的相关脑区在网络游戏成瘾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3,可能为网络游戏成瘾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4)网络游戏对睡眠及学习成绩的影响
 
网络游戏占用大量的时间,常导致睡眠时间缩短,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抑制大脑内褪黑素的释放,从而导致入睡困难。同时,有研究显示14,自我控制能力在上网时间与睡眠质量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此外,青少年把学习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将导致成绩一落千丈,严重者甚至退学。一项调查显示15,58%的学生报告网络的过度使用将导致学习兴趣减弱,成绩下降,逃课现象加剧。在门诊中,常遇到有些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父母描述孩子经常在夜里偷偷起来玩游戏,从而导致第二天无法准时起床上学;有些青少年则通过逃课方式去玩网络游戏,最终被迫退学,从而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多管齐下预防和控制网游成瘾
 
面对网络游戏给社会及个体带来的巨大危害,如何趋利避害,避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引导青少年走出网络的虚拟世界?这是摆在全社会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需要社会及家长共同努力对网游游戏成瘾进行科学的预防和有效的控制。
 
(1) 政府方面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并出台多项涉及网络和网吧管理的政策法规,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游戏的更新,适应新趋势下的网络和网吧管理的政策法规也需应运而生。此外,政府也应加强对网络和网吧的监管,严格把控网络环境,避免暴力、色情等网络游戏传播,并控制网吧数量,避免在校园周围设立网吧及相关娱乐场所,净化校园周围环境,以减少青少年接触到网络游戏的机会。
 
(2) 社会方面
 
杜绝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青少年处于心智体魄发育的关键期,应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避免对网络游戏等过度宣传,多开放安全、健康、有益的公共场所,如体育场、图书馆、科技馆等,不仅可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还可培养青少年广泛的兴趣爱好。并应设立专门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疗中心,对已成瘾的青少年及其家长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其逐渐摆脱网络成瘾。
 
(3) 学校方面
 
青少年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老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其自控能力。应开设专门的网络素质教育课程,让青少年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网络,揭开网络的“神秘面纱”,降低其好奇心。针对学生的特长与兴趣,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培训班等,积极鼓励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夏令营,有意识的将青少年的视线从网络上转移。
 
(4) 家庭方面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具有重要的意义。家长应避免给予青少年过多的压力和关注,改变自身“命令式”或“家长式”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注重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尊重其思想,将孩子作为平等、独立的个体,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在发现青少年有沉溺于网络游戏的迹象时,应避免激化矛盾,逐步引导孩子了解网络游戏的弊端。青少年学业压力较大,课余时间家长应陪同或鼓励孩子多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避免占用孩子的课余时间“充电”等,以降低孩子的逆反心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孩子沉迷网络引发合并精神心理问题,如不能正常上课学习时,应及时寻求专科医生进行药物或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Stats IW. World Internet Users Statistics and World Population Stats. 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statshtm 201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P020170123364672657408pdf 2017.
3.Association AP.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Inc 2013.
4.Ferguson CJ, Coulson M, Barnett J. A meta-analysis of pathological gaming prevalence and comorbidity with mental health, academic and social problem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2011; 45(12): 1573-8.
5.Block JJ. Issues for DSM-V: internet addi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8; 165(3): 306-7.
6.Yen CF, Yen JY, Ko CH. Internet addiction: ongoing research in Asia. World psychiatr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 2010; 9(2): 97.
7.Hou H, Jia S, Hu S, et al. Reduced striatal dopamine transporters in people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Journal of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2012; 2012: 854524.
8.Wallenius M, Punamaki RL, Rimpela A. Digital Game Playing and Direct and Indirect Aggression in Early Adolescence: The Roles of Age, Social Intelligence, an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7; 36(3): 325-36.
9.Anderson CA, Shibuya A, Ihori N, et al. Violent video game effects on aggression,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0; 136(2): 151-73.
10.Hong SB, Kim JW, Choi EJ, et al. Reduced orbitofrontal cortical thickness in male adolesc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Behavioral and brain functions : BBF 2013; 9: 
11.Yuan K, Cheng P, Dong T, et al. Cortical thickness abnormalities in late adolescence with online gaming addiction. PloS one 2013; 8(1): e53055.
12.Ko CH, Liu GC, Hsiao S, et al. Brain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gaming urge of online gaming addiction.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2009; 43(7): 739-47.
13.Wilson SJ, Sayette MA, Fiez JA. Prefrontal responses to drug cues: a neurocognitive analysis. Nature neuroscience 2004; 7(3): 211-4.
14.冯晶,曽帅,孙英红. 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游戏体验、自我控制能力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探讨.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4; 1(4): 4.
15.K Y.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and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ew York: John Wiley&Sons 1998.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863篇文章 1天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