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导语
青岛国际院士港、河北省院士联谊会、斥资千万元引进院士……院士崇拜的沉渣泛起,无疑是与院士制度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历史倒车。可以想见的是,如果任由沉渣泛滥,院士称号将会更加值钱,院士的掌控力将会更大,年轻人得到的创新资源将会更少,削减了脑袋争当院士的科学家将会更多。
撰文|李晗冰(本刊特约评论员)
责编|李晓明
● ● ●
(一)青岛国际院士港、河北省院士联谊会、不惜重金引进院士……新一轮的招才引智大战中,院士又火了
在渐行渐远的这个夏天,与院士增选同样引人注目的,是院士路线的再次走红——
先是在避暑圣地青岛,“国际一流、世界首创”的“国际院士港”红极一时。据媒体报道,7月上旬,欧美同学会和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了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22个国家的108名中外院士参观了位于青岛李沧区的院士港,并有31名院士签订了入驻意向。此前,院士港已吸引袁隆平、王玉田、索罗宁·尤里等36位海内外院士签约入驻。而为了让院士们留得住,李沧区承诺将推动设立“中国国家院士节”,准备为创造税收10亿元以上、连续工作时间超过10年以上的院士奖励或赠送别墅,个性化定制“院士居”。
一个月之后,在另一个避暑圣地承德,河北省院士联谊会第九次会员大会在此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6名院士齐聚一堂,聚焦“汇智创新发展、服务跨越提升”主题,共商合作发展大计。除了许勤省长亲自莅临,出席会议的还包括: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李晓红、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中科院副院长张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会上,河北省政府授予才鸿年、王国栋、王静康、刘尚合、李春岩、李树深、张懿、韩布兴、童庆禧、甄崇礼10位院士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奖励的金额语焉不详。
不仅如此。河北省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院士智力引进工作的意见》。根据《意见》,河北省给院士派发的“大礼包”非常诱人:对调入河北省或根据协议全职到河北省工作的院士,省财政给予每人1000万元科研经费补贴和200万元安家费补贴,每人每年给予20万元特殊生活补贴;河北省新当选院士参照上述标准支持奖励。
其实,大手笔引进院士并非个案。今年年初,天津滨海新区推出了每年20亿元的全球揽才计划,对于引进的国家两院院士、发达国家院士等著名专家,给予最高1200万元工作经费和生活补贴;深圳宝安区正在全力推进“院士村”项目,目标是引进50名全球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样是在青岛,崂山区开办了院士专家创新创业院(院士智谷)……
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新一轮的招才引智大战中,院士又火了。
(二)“最高荣誉称号”并不等于“最高学术权威”,靠院士“驱动创新发展”恐怕押错了宝
无论是青岛李沧区倾力打造“国际院士港”,还是河北省重金引进院士,愿望都很热切,目标都很宏大。正如青岛国际院士港所标榜的那样:致力于成为各国院士攀登科技“珠峰”征程上的重要驿站,搭建具有相当原创能力和新兴产业规模的创造创新生态系统,进而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原创性科技成果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地、交易地。
这恐怕是把宝押错了。原因很简单:“最高荣誉称号”并不等于“最高学术权威”。就整体而言,能够攀登科技“珠峰”、创造原创性科技成果的,恐怕不是名头大的院士,而是那些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才俊。
由于院士被冠以科技界的“最高荣誉称号”,迄今为止许多人还以为院士就是“最高学术权威”,代表着最高学术水平。事实上并非如此,敢说真话的院士早就戳穿了“西洋镜”。早在2011年,时年7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就曾在天津医科大学60周年校庆学术论坛上谆谆告诫:世人应该尊重院士、尊重学术,但不应过度追捧院士头衔。巴先生说得很坦诚:自己1994年当选院士以后,“学问越来越少了”。他还“告诉大家一句实话”:虽然院士代表最高学术荣誉,但“没当上院士、但比院士学问高、人品好的大有人在”。
对院士水平有清醒认识的,并非巴德年先生一人。针对风行全国的院士崇拜,激光照排发明人王选院士在2001年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后表示:我38岁,站在研究的最前沿,却是无名小卒;58岁时,成为两院院士,但是两年前就离开了设计第一线;到现在68岁,又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已经远离学科前沿,靠虚名过日子。此前他在一次演讲中表示:“我现在61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把我看成权威,是把时态给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
这并非自谦之词,而是千真万确的实情。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做出原创科技成果的,绝大多数都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学家。研究数据表明,诺奖得主取得代表性研究成果的平均年龄在37岁左右。道理很简单:科学研究是复杂艰苦的高智力探索,既需要活跃的大脑思维,也离不开充沛的体力,能在古稀之年做出重大原创成就的凤毛麟角。
而我国的两院院士,从整体上说是“老年社会”。据统计,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平均年龄为73岁,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龄为75岁,现有院士主要集中在70—89岁之间,40—49岁年龄段的院士比例非常低。想靠古稀之龄的院士再攀科技珠峰、做出原创成果,岂不是一厢情愿的缘木求鱼?
当然,近些年新当选的院士中,也有施一公、潘建伟、邵峰等在科技前沿冲锋陷阵的中青年科学家,但总体为数极少。而且,这些名副其实的院士视时间如生命、自己手头的研究工作还忙不过来,恐怕不会去签约“国际院士港”、参加“院士联谊会”、开设“院士工作站”。
(三)依靠院士“领衔课题”“牵头争取创新平台”“帮带对象成为‘两院’院士”的院士路线,无异于开历史倒车
当然,热衷于引进院士的官员们,未尝不知道院士们的真实境况——他们更看重的,恐怕是院士的学术影响力和资源掌控力。
这一点,河北省的《意见》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对于引进的院士,《意见》确立了五大工作重点:领衔省内重大项目、带动创新能力提升、结对帮带高层次人才、创办院士个人工作室(院)、提供重大决策咨询。其中,对领衔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一等、二等奖的院士,由省财政分别给予院士个人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的政府奖励;对由院士主导并牵头争取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设立国家级创新平台的,省财政给予院士个人100万元政府奖励;在院士协议指导期间,帮带对象成为“两院”院士的给予指导院士个人100万元政府奖励。取得国家级专家荣誉称号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其以上的,给予指导院士个人10万元政府奖励……
看到这里,不能不佩服河北省重金引进院士的良苦用心!说穿了,不过是想借重院士们争取课题和经费、助选院士、帮助拿奖……罢了!
而这些套路,不正是院士制度改革所要革除的多年积弊吗?
众所周知,由于长期形成的头衔崇拜,许多院士在课题立项、项目评审、成果评估等学术活动中拥有不可替代的绝对话语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稀缺资源”和学术寡头——各部门、各地方和高校研究所之所以千方百计推荐、助选、引进院士,无非是借“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之名、行“争夺科研资源”之实。其恶果自不待言:不仅使院士增选沦为争名夺利的名利场,而且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生态,挤占了中青年才俊的创新空间。
正因为如此,中央才做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重大举措。改革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祛除行政化、利益化,使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从而恢复自由、平等的学术生态,为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才俊甩开膀子加油干腾出空间。
自2014年至今,两院在院士增选、规范院士兼职和待遇方面推出了一些举措,受到了广大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欢迎,盛极一时的院士崇拜也较前些年有所降温。也正是在这样的导向之下,70后、80后、90后青年才俊才得以脱颖而出、大显身手,中国的科技创新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百舸争流、千岩竞秀的活泼景象。
从这样的维度来看,青岛、河北等地的重金引进院士,无异于是与院士制度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倒行逆施。可以想见的是,如果任由院士崇拜的沉渣泛起,院士称号将会更加值钱,院士的掌控力将会更大,年轻人得到的创新资源将会更少,削尖了脑袋争当院士的科学家将会更多。
科技创新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努力、长期不懈的积累,最可怕的是好大喜功、热闹喧嚣的大跃进。希望有所作为的政府官员摒弃急功近利的作风,少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祛除院士崇拜习气,不拘一格降人才,向那些年富力强、身怀绝技的中青年科学家、工程师们敞开怀抱。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拥有最高学术荣誉的两院院士来说,其言行在全社会具有高度关注度,对学术风气和社会风尚的影响不容小觑,更应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年轻人带个好头、做个好榜样。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只能当科技资源的阳光雨露多向年轻人洒播、创新机会多向年轻人倾斜,建设科技强国的梦想才更有希望。
注:文中图片全部来自青岛国际院士港官网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