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鲁 子
责编 | 李晓明
近日,一篇《山东终于意识到自己落后了》的文章刷遍山东人的朋友圈,该文章主要引用了山东领导人刘家义深刻分析山东现存问题的讲话。能让爱面子的山东人纷纷转发、认可自己不行,也说明的确哪里出了问题。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但山东给人的印象是GDP一直排在中国省市前列,像2017排名全国第三,且GDP相当于一个半瑞士。欧洲顶级富国瑞士人口800万左右,山东人口接近1亿。所以人均GDP有8倍的差别。瑞士有大概20多个诺贝尔奖(具体数字有争议),山东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多倍的差别看起来也不算太离谱。
那现在看另外一组数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公认最成功的人才引进计划是青年千人计划,到2017年共有3566人入选,虽然笔者没有找到省市分布图,但根据一份大学排名名单来看,恐怕落地山东的不超过40人,其中山东大学一共35人。而山东大学网站列出的该校共有29人。而排名第十的武汉大学是90人。GDP排名第三的大省只吸引到了全国1%的青年千人,哪里出了问题?如果大家认可科技是支持地方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的话,那山东的确应该深刻反思。而中国区域发展之不平衡,也体现在科学人才过度集中在以北上广为中心的城市群。本文是抛砖引玉讨论山东的问题,这对区域不平衡的中国科技发展也是有普遍意义的。
笔者是在海外工作的山东籍科学家,也很关注家乡的发展,特别是科技领域。就个人目前所接触过的山东较好的大学的科学研究平均水平,可能只相当于上海或北京10年前的水平。山东大学去年庆祝在Cell 期刊发表文章获得突破,也是上海十几年前在做的事情。而目前在山东工作的优秀科学家的数量,还要远低于上海、北京十年前的水平。而目前人才汇集到发达省市的现象还在继续。如果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即使乐观的人恐怕也不会认为山东的科学和人才水平会在十年后达到上海现在的水平。而且有可能差距会变得更大。中国诗歌第一人杜甫34岁到济南宴饮赋诗,写下“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名句,其牌匾现在悬挂在大明湖心的历下亭上。山东人最自豪的是齐鲁大地上诞生了孔子、孟子、墨子和孙武等很多东方世界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而如果杜甫再穿越回当今齐鲁大地,恐怕会发出“齐鲁名士何处寻,历下亭边柏森森”的感叹吧。
现在我们看看山东的大学过去十几年在做什么。山东最好的山东大学在吸引优秀的山东高考学子方面能力一流,基本上曾经是北大清华以外的山东学子首选。但这个当年也算国内名家满园的大学在过去十年显然没有把握住国家大兴人才计划的机会,没有集中精力在引进人才上。反而经常听到山东大学校区在济南内部变迁地址,兼并学校,建立威海分校,青岛园区的各种计划,俨然成了圈地一流大学。山大生科院近期要搬到青岛,远离在济南的医学部。这在全世界都在促进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融合的今天更是匪夷所思。相对学术水平严重下滑,优势学科变弱,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被亮牌,而大部分学科目前看不到国际竞争力,对山东大学也算是客观评价。近期的双一流评选也基本印证了这一判断(山大仅有数学和化学入选双一流学科, 而其他排名前十的大学都超过10个双一流学科)。青年千人计划实施14批次以来,山大只引进29人,而清华大学今年一年引进40多人,浙大和复旦今年一年均为30余人。这个恐怕不是因为简单地域的限制因素。与济南城市地位类似的成都的四川大学也有60多人,远远好过山大。而可以预见,这些数字的差别会在5到10年间转变成科研成果的区别,也进一步会影响到在济南读书的学生到一流科学家身边近身实习熏陶的机会。一个好的大学的优秀实验室和科学家,不只是体现在产出科研成果,也在启蒙和培养下一代科学家。这些影响的区别要远远大于数字之间的比例。
即使是看山东最有吸引力的城市青岛,其在引进人才方面的成就也不过尔尔。中国海洋大学引进青千4名,青岛市重点支持的青岛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各1名。随着山大自废武功式的搬迁,青岛可能会是受益者(当然山大原来在青岛,一部分搬回来也可说是回家)。青岛吸引青年人才成绩一般,吸引平均年龄为73岁的中国院士们倒是很卖力,所谓青岛国际院士港声称要力争用3年左右,集聚10名世界级巨匠大师、100名国内外知名院士。这与人才发达地区注重吸引青年人才的思路背道而驰,人才策略体现管理者的视野和格局,也是一流人才判断科学环境的重要依据。青岛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和经济优势,可惜没有真正看到什么是可以长期有效发展科技的途径。
如此严峻事实面前,山东人“钟爱”的面子还挂得住吗?原因是什么?
笔者虽然可以在这里罗列出种种因素,但从中国其他已经由弱变强的地区经验教训来看,核心恐怕还是体制束缚的问题,山东官本位思想严重,是各界共识。而大学是最需要学术自由的地方,大学即是小社会。笔者到山东高校学术访问,可得领导接见,但和领导及私下同僚聊的起来的都不是学术话题。看起来重视人才,而实际重视的只是人,而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不知人才之“才”的价值。山东省从2004年开始的“泰山学者”计划虽然看起来也很有竞争力,不过长期看来支持的人才极可能由于体制的限制没有施展潜在能力的空间,所以并没有看到山东具有国际竞争力科研成果数量因为“泰山学者”计划的实施而显著增加。而笔者接触到的山东学者也基本认可这一判断。全力创造条件支持青年人才发展,基本已经在地方政治生态不同的上海、北京和杭州证明是通用的最能促进新人成长、增进科技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待人才,少管才能管好。
虽然形势无比严峻,现实不容乐观,但也不是没有补救的办法。输到没有东西可以失去时除了彻底沉沦外,也是谋求转机的机会,此时改革也更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中国科学过去十年的发展说明十年也可以快速发展。关键看能否找到良方。此处笔者也贡献几条路边建议,看看是否能抛砖引玉,为山东觅得科技发展的良策。
首先,给大学和人才政策建立真正国际一流的科学评估体制。这是科学建设成功并得以保持的前提。必须有一流判断能力的科学家来评估现状,给出可行的建议。 山东籍的优秀科学家遍布全球,他们的国际学术关系网肯定可以组织出国际一流的科学评估团队。中国人才计划虽然火热,但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起一流的评估体制,青年千人到位后很多不知道未来发展的前景如何。很多青年千人面对院系领导讲自己科学成果时要讲自己的成果被多少公众号介绍,点击量多高来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如此荒唐的做法怎么能吸引和支持一流人才的发展呢?而对真正的人才来说,对自己价值的认可往往是最吸引他们的。如果山东能在好的大学和研究所建立起国际一流的以人才能力为核心,以科学影响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人才的向心力可能会很强。
其次,人才支持要达到国际标准。山东要拿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支持计划,及青年千人引进计划。人才的市场是一个国际市场,好的科研环境和有竞争力的支持是吸引优秀人才的两大要素。而吸引到好的人才后要建立起一流人才的支撑环境,这些国内已经有成功的案例可循,取经借鉴可以做到。
因为山东科技实力处在弱势,痛定思痛的时候要更重视谋求建立新的优势学科时的理性设计,以科学研究基本规律为指导,以建立有长期国际影响的研究基地为目标。不盲目追求文章高产学科。国内引才计划名目繁多,但问题在于学科建设大多数无长远计划,无理性策略,基本是影响因子决定脑袋,这是因为很多有经济实力的高校领导缺乏科学上一流的视野,盲目跟从可量化的评比指标。很多学科更严重依赖于中国优势资源,学科建设严重不健全,而不真正尊重有智力创新能力的一流科学家。山东的科学家和管理者在后发之时要看到前人的教训,依赖尊重国际一流科学家顾问团队的建议,理性选择学科方向,视野放在国际前沿,布局未来,以全力支持科学家释放智力能力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可保持长久的优秀科学环境及文化。从而实现后发而先至国际一流前沿的可能。如果山东及中国相对科技实力落后的地方能以此思路为核心,实现对北上广的逆袭未必没有可能。
另外,山东也可以采取以上思路尝试建立小型而一流的独立研究所。这个模式是国际通行的模式,从内部改革需要做,但往往阻力很大(比如刘家义报告中提到的“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说法)。如果能找到超一流科学家担纲,给予完全的信任和支持,建立小型而优秀的研究所,做的好可以在十年内成长为国际知名研究单位,并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这也会从外部刺激大学提高自己科学水平,从而呼应内部改革顺利进行。青岛,烟台和济南都有这样的条件和吸引力去建立类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机构。而且可以根据国内已有的经验教训好好设计,少走弯路。
山东是孔孟之乡,民风淳朴,也有尊师重道之传统。而战国时淄博的稷下学宫是最早的中国高等学府,这个官方主办、私人主持的学府更是当时诸子百家中无数学者和思想家的圣地,当时稷下学宫所创造的学术氛围及讨论水平可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学术自由达到的最高水平,这也激发了当时百家争鸣、新思想迸发的学术盛况。其地位只有西方科学鼻祖亚里士多德同时代创立的 Lyceum(吕克昂学园)可以相比。 现在虽然时代不同,但优秀学者探求自然真理的心思毫无二致,山东学者和管理者应以建立类似的学风和高水平学府为标准,谋求建立配得上齐鲁先贤地位的学术环境,摒弃注重面子及虚礼的学术交往,胸怀天下,积极鼓励健康而尖锐的学术批评和讨论。只有这样,齐鲁大地才能重现学术思想中心之荣光。中华大地的学术星图也会因此而更加灿烂。
参考资料:
1. 山东大学网站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名单。(http://www.rcb.sdu.edu.cn/2014/0718/c94a14268/page.htm)
2. 山大历史名人。(http://www.sdu.edu.cn/2010/lsmr.html)
3. 青岛国际院士港园区介绍。(http://www.qdiap.com/)
4. 历年国家青年千人,哪些高校入选多?(http://www.sohu.com/a/209830170_232611)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