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提名已经启动,提名截止时间为2018年5月10日。9月8日进行最终投票选出获奖人,并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获奖人。11月17-18日,将举行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及相关的报告会及研讨会等活动。
令人瞩目的是,这次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在原来15位委员的基础上新增6位委员,他们分别是生物、天文物理、化学、数学、免疫学、无线通讯等各个领域杰出的科学家。
他们都是谁?科学是如何改变他们的人生的?在科研道路上对他们影响比较大的事件和人物是什么?他们又为什么参与未来科学大奖?最希望未来科学大奖能为中国带来哪些改变?
文 | 程莉
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员,杜克大学生物系杰出讲座教授。她在中国武汉大学生物系微生物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82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8年),并在哈佛医学院攻读博士后以后,于1992年赴美国杜克大学任教。董欣年是分子植物病理学领域的先驱。她的实验室确定了NPR1为植物免疫的主要调节蛋白,并阐明了NPR1转导免疫信号水杨酸赋予病原体抗性的机制。她的实验室还发现,植物免疫反应可由生物钟调节,以避免与其他代谢活动的冲突。最近,董欣年的实验室发现,除了基因转录重编程,蛋白翻译是建立免疫力的另一个重要的监管步骤。将蛋白翻译控制机理添加到转录NPR1的表达上能在水稻中产生广谱抗病性,并降低广谱抗性带来的在生长和产量上的负面作用。董欣年在2011成为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员,在2011当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2012美国科学院院士,2013美国微生物学院院士,2013武汉大学杰出校友。
自述
我在上大学之前,与科学和科学家都没有太多的接触。大学学的微生物专业是我父亲帮我选的。他认为生物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是科学的前沿。另外不像社会科学(如他学的经济学)那样受政治的影响。学科学对我来说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我不懂政治,对政治也没有兴趣。
我学生物是父亲介绍的,领我入门的,应该是武汉大学生物系的老师们。那时高校刚复学,百废俱兴。尤其是,武大当时的校长刘道玉是个改革先锋,他施行的学分制调动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巨大热情和积极性。我们在大学里学的东西现在都还用的上。我研究植物抗病,是赶上了好机会。虽然我在大学里就非常喜欢免疫学,但过不了要拿动物做实验这一关。在美国西北大学得到分子生物学博士以后,我决定不再做微生物遗传。找博后找到在哈佛医学院Fred Ausubel教授,才知植物也有免疫功能。从此定下了对我来说是两全其美的研究方向。到了Ausubel教授的实验室,发现其他的博后也都像我一样受过良好微生物分子遗传学训练。一帮志同道合的人把分子遗传的方法用于解析植物抗病的机理。植物抗病机理的研究是和动物innateimmunity(先天免疫)研究一起发展起来的。免疫学界的新人可能不都了解这些。先天免疫受体是最先在植物中发现的。虽然我们现在知道它们在进化上并不同源,但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给了在动物里寻找先天免疫受体以启发。
我愿意参与未来科学大奖是希望这个奖能够重视植物研究对科学发展和国计民生的重大影响。我明白我个人力量有限,但希望在植物界的同僚们能积极支持这个奖项,踊跃提名。另外,作为一个女性科学家,我参与未来科学大奖是希望科学界和社会给女科学工作者更多的重视。虽然未来科学大奖是奖励在科学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但我最希望这个奖项能够让社会在关心科学家个人的同时,也关心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提高大众的科学素质,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
刘勇军博士是世界级的免疫学专家,他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接受了博士后的训练。1991年,刘勇军博士进入业界,并先后在先灵葆雅与DNAX研究中心从事研发工作。在2002年,他出任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UT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免疫系主任一职,并在2011年担任贝勒研究所(Baylor Research Institute)的副总裁与首席科学家。在加入赛诺菲前,刘勇军博士担任MedImmune公司的高级副总裁。
自述
我生在新疆,长在东北。从1967年上小学到1978点高中毕业,经过了文革的风风雨雨。我是个幸运儿。在小学,我的启蒙老师教导“知识是穿不破的衣裳”。1973年,邓小平重新工作,我们这群学生有机会“回炉再造”,学了一些知识。1977年恢复高考,我们这批幸运儿有机会上大学,开始了做科学家的梦想。
我的科学生涯和学“功夫”一样,走天涯,拜名师。从1985年去英国读免疫,到1991年周游法国,美国加州的硅谷,休斯顿的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达拉斯的Baylor Research Institute, 最后来到了美国东部,回到了欧洲巴黎。十几年工业界,十几年大学,现在又回到工业界。我非常受益于英国导师做科学的耐心,平静的心态,法国科学家的激情和浪漫,加州科学家的阳光心态,徳州科学家的豪气……大学里可以做科学,公司里也可以做科学。就现代的药物研发,一流的药来源于一流科学。
我非常怀念我的中学时代。语文老师教我们要“梦想,要想象,做文章要中心思想明确,不要虎头蛇尾”,数学老师教我们要“逻辑严密,要学会矛盾转化,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做题不要轻敌,不要大江大河乘风破浪,但溺水在车辙沟里”。我非常感谢我小学和中学老师对我的培养,这对我这一生的科学道路很重要。
为了促进大中华地区的科学发展,我参与了未来科学大奖,希望这个大奖能激励并鼓舞中国年轻一代从事科学研究。
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斯坦福大学K.K. Lee 化学工程学教授、化学教授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她是斯坦福大学可穿戴电子中心创始人和主任。在2004年加入斯坦福大学之前,她是1995-2004年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杰出技术人员。她发表超过400篇高影响力的论文和拥有超过60项美国专利,她为有机电子材料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概念。鲍哲南在制造用于柔性薄型显示器的全塑晶体管的新型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方面有突出贡献。她的工作使柔性电子电路和显示器成为现实。在她最近的工作中,她开发了皮肤启发的电子材料。
鲍哲南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国家发明研究院的院士。鲍哲南因为她在人造电子皮肤上的工作至关重要被选为“自然”杂志2015年十大科技人物。她获得了2017年美国化学会应用聚合物科学学士学位奖,2017 欧莱雅-教科文组织女科学奖,美国化工学会2014年Andreas Acrivos 化学工程专业进步奖。
自述
科学使我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观察世界。作为一个化学家,我通过分子以及分子反应或者相互反应来观察世界。科学让我们生活更美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趣。
我父母可能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认识到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有多重大。我高中化学老师让我对化学产生了兴趣,我大学的教授让我第一次尝试聚合物研究,我的博士指导教授训练我如何做研究。贝尔实验室的同事教会我如何独立研究、指导年轻研究人员。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与我探索新的方向,同事们激励我深度思考并致力于有挑战性和有影响力的问题。
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的的诺贝尔奖,我很开心能成为其中一员来帮助中国的研究提高知名度。我希望这个奖项能鼓励更多的中国研究人员致力于解决重大和充满挑战性的问题。
毛淑德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国家天文台星系宇宙学部主任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兼国家天文台星系和宇宙学部主任,三十米望远镜董事会董事。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9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博士。1992-1999 年在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和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2000-2010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和天文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正教授。2009年入选国家第二批“千人计划”,2010年全时回国。从事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提出了一种搜寻系外行星的新方法并指出可以利用引力透镜效应来限制暗物质晕的子结构数目,并取得了其他被国际同行认可的学术成果。2007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Bessel奖。主要研究兴趣为系外行星搜寻、星系动力学和引力透镜。
自述
科学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有更理性的思维、批判的精神并对世界有好奇心。我的研究领域是天文学,研究天文不仅仅让我感觉到宇宙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同时也让我感叹科学的伟大:它能够用非常简约、优美的物理和数学语言来解释、预言自然界的现象。科学是我的最爱,科学研究、教书育人也是我唯一能够谋生的手段。
在科研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老师,尤其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我在1990年左右看到COBE卫星首次发现微波背景辐射谱是一个完美的黑体谱,我极为震撼,也坚定了我走学术之路。
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民间发起的一个科学奖,其影响力越来越大,能为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尤其是天文学科的获奖者的遴选有所贡献让我觉得荣幸。希望未来科学大奖能使大中国区的科学家,尤其是年轻科学家,得到激励,但也希望这个奖也能让人能静下心来去深度研究科学前沿的挑战性问题。
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美国布朗大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并获学士学位,198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博士学位。1987年起任职于布朗大学。其中在1999年至2005年间担任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系主任。现为美国布朗大学Theodore B. Stowell应用数学讲座教授。舒其望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用于求解双曲方程和对流占优偏微分方程的高精度WENO有限差分及有限体积方法、间断有限元方法和谱方法等。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流体力学、半导体元件模拟及计算宇宙学等领域。他的研究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著作在Google学术的引用率高达五万余次。舒其望教授现任计算数学国际期刊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主编,同时还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其中包括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和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他曾获第一届冯康科学计算奖(1995年)和SIAM/ACM计算科学与工程奖(2007年)。现任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2009年首届当选)及美国数学学会会士(2012年首届当选)。
自述
我很喜欢科学研究,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我认为一个人要想做好研究必须对它充满热情。成为未来科学大奖这个重要奖项的委员会成员,我认为这是我应尽的职责。我希望未来科学大奖能为中国带来的改变是,可以增加公众对于科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兴奋点的认识,获奖者会成为中国青年学者的榜样,这也许会激励更多聪明的中国青年投身于科学研究。
现为新竹交通大学校长。前此他是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电机工程系系主任暨胜华卓越讲座教授(1997-2015)。曾任加州千橡城洛克威尔科学中心之高速电子实验室副主任(1983-1997)、洛杉矶TRW和M/A-Com公司之研究工程师(1980-1983)。张博士对高速半导体元件和高频无线及混合信号电路在通信、雷达、联结、影像等系统的研究卓著。其所研发的砷化镓功率放大器制成的手机信号发射器在全球已超过500亿台,为无线通讯产业界及学术界带来开创性的贡献,荣膺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IEEE)会士、美国工程学院院士(2008)、中央研究院院士(2012)以及美国发明家学院院士(2015)等殊荣。张博士更曾获美国IEEE David Sarnoff Award(2006)及英国IET J.J. Thomson Medal for Achievement in Electronics(2017),表彰其在近代高速电子学的先驱成就。
自述
从事科研工作,尤其是1983-1993这十年间,我在美国加州千橡城Rockwell Science Center把异质结电晶体(Hetero 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的元件和集成电路,不但在实验室制成,证实其功能,并且成功将之技转生产线,将之商业量产,成为智能手机发射机不可或缺的元件,改变并造福人类通讯无线化的现代生活,也为我个人带来包括当选为美国工程学院院士的荣誉。并且也因证明了公司的研究顾问Herb Kroemer博士原创的异质结半导体理论,帮助他得到200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在Rockwell科学中心和Herb Kroemer一同工作了十五年(1983-1998),受他的熏陶,尤其是对科研问题的认真选择和对追求真理的执着,有前所未有的感动和体认。
我对“未来科学大奖”有很高的期待。华人在近五百年的世界科学发展史留下的痕迹,与整体华人的量体不成比例,有待进一步努力,也是此一大奖最值得参与的最大原因。希望能在大中华地区,激起对科研学术与“发明未来”工作的兴趣和尊敬,也就是使“民知敬学”。
未来科学大奖简介: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区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金。奖金来源于公共声誉优良、社会贡献突出且深度认同科学价值的行业领袖自愿出资,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有限公司负责奖金的捐赠和发放。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未来科学大奖对获奖者的国籍不做限制,只要求其工作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并主要在大中华地区完成(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台湾)。
推动科学、成就未来。未来科学大奖希望奖励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科学,实现中国的“科学梦”。
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
高西庆,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席教授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 │ 生命科学奖
董欣年,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员,杜克大学生物系杰出讲座教授
何 川,芝加哥大学John T. Wilson讲座教授 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勇军,赛诺菲集团全球研究部总裁
骆利群,斯坦福大学文理学院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饶 毅,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王晓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
谢晓亮,哈佛大学Mallinckrodt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 │ 物质科学奖
鲍哲南,斯坦福大学K.K. Lee 化学工程学教授、化学教授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斯坦福大学可穿戴电子中心创始人和主任
丁 洪,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季向东,李政道研究所资深学者,上海交通大学鸿文讲席教授
毛淑德,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国家天文台星系宇宙学部主任
文小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格林讲席教授
杨培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双聘教授,S.K./Angela Chan 特聘讲席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余金权,美国Scripps研究所化学系Frank and Bertha Hupp教授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李飞飞,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终身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谷歌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
励建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 凯,普林斯顿大学Paul & Marcia Wythes讲席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舒其望,美国布朗大学Theodore B. Stowell应用数学讲座教授
田 刚,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夏志宏,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美国西北大学Pancoe讲席教授
张懋中,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校长
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
卢煜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研究),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及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人
获奖评语
奖励他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薛其坤,清华大学副校长,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
获奖评语
奖励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单层铁硒超导等新奇量子效应方面做出的开拓性工作。
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
施一公,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
获奖评语
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
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
获奖评语
奖励他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
许晨阳,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博雅讲席教授,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
获奖评语
表彰他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的极其深刻的贡献。
未来科学大奖官方网站:http://www.futureprize.
未来科学大奖官方邮箱:futureprize2017@futureprize.org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