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撰文 | 胡升华(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责编 | 程 莉
2018年11月14日,北京的霾特别重,下了班老老实实回家看电视,结果就看到了重磅新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下称《意见》)。
会议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
新闻播出后,期刊界同仁奔走相告,喜不自禁,似乎看见了驱除期刊人头顶上“雾霾”的希望。
最近几年我“在刊言刊”,一直发博客、写文章,并接受了《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的采访,“好言” “危言”讲了不少,奔走呼号,算是对科技期刊的环境改善付出了点苦劳,非常期待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有实质性的改变。
由于几位同业朋友参与了《意见》的起草,我对《意见》早有所耳闻,知道是近年对科技期刊发展推动最得力的部门在主持《意见》的起草,起草小组的专家堪称当下国内期刊界的权威,他们对国际国内期刊业发展有深入的了解,对期刊发展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对国情也了然于胸,所以《意见》应该是当前环境下的最佳文本。
我在接受完《科技日报》的采访后,被几个朋友冠以“胡大嘴”的“雅号”,既然已经“胡大嘴”了,就在没有看到全文之前,按照既往风格发几句议论,不对或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1.科技期刊发展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是什么?
显然不是科研产出不足,不是科研投入不多,而应该是如何摆正科技期刊的定位和属性。估计《意见》暂时还没办法触动这个牵涉面比较大的话题。
在不久前召开的633次香山会议这个鼓励畅所欲言的特殊场合,我提出了这个根本问题:科技期刊是属于上层建筑还是属于科学技术范畴?改革是否可以彻底一些,不要继续用上层建筑的管理方式管理科技期刊?
1975年7月胡耀邦接受邓小平委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他的任务是要在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恢复科技工作秩序。要在科技领域拨乱反正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怎么看待科技工作;其二,怎么看待科研人员。
胡耀邦很睿智,试图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理论突破口。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科学研究就不再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了,科学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生产者”、成为“劳动者”,而不是“臭老九”了。结果,胡耀邦没有成功。他在邓小平幕后支持下精心编制的《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被当作大毒草,与邓小平一起受到批判。“文革”结束,邓小平复出后,科技领域拨乱反正得以进行,科技大发展的局面得以产生。邓小平随后进一步断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也被归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期刊碰到的问题是不是有点类似呢?个人认为,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肯定受上层建筑影响,反过来也为上层建筑提供支撑作用,但它本身不应该被赋予上层建筑的属性。
2.如何解决“上面文件、意见”和“下面贯彻执行”两张皮的问题?
许多专业性很强的“上面文件、意见”都浸透了大量顶级专家的智慧和苦心,但很好的专业设计执行起来往往走样,这是个难以医治的痼疾。“下面”认识水平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决策过程要科学、权力使用不能走样,当然还要抑制一些不良行政惯性。但“上面文件、意见”往往管不到这几样东西,顶级专家有充分的专业知识,但对权力的运作其实了解不多,即便了解也鞭长莫及,因此,不太可能设计出一套有效的过程管理,以保障“上面文件、意见”的实施效果。
3.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自己的科技期刊?
传统上大家一般认为科技期刊有四个功能:注册登记(解决学术优先权问题)、质量控制(编辑选择与同行评议)、生产传播与长期保存。用科技期刊的这种功能定位,难以说服一线科学家倾心支持中国期刊。从科技无国界、学术无问西东的视角出发,科研成果发在国外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并无什么不妥。
未曾想,在数字出版与互联网时代,期刊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有过长篇论述,这里只强调一点:传统出版时代,一册册分立的期刊只是一个个独立的物理存在,不论如何堆积、关联都起不了化学作用,期刊资源集聚本身不具备产生新知识的能力、不具备制约他国科研工作的威力。但是,现在不同了,优秀的科技期刊成为优质科研大数据的抓手,看国外一个个好刊也并不可怕,但看“整片树林”,问题就严重了。类似爱思维尔和斯普林格-自然这样的期刊出版和数据经营大鳄,通过掌握规模化数字资源、平台技术和数字决策工具,已经成为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下的一个基础条件,同时也就成了对科研工作一个强大的制约条件,系统性地把我们这个科研产出大国远远地甩在身后。一旦发生不可预测的极端情况,我们在科技数字资源的利用上分分钟都能被卡住脖子。更何况,网络技术、语义分析、算法、数字决策工具等等可以使数据本身发生化学作用,产生出创新性成果。我们对这种变化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更谈不上有效应对了。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科研成果创造与科研成果经营已经变得密不可分,把科研成果的经营拱手让人显然是一种战略短视。举全国之力,在基础学科和优势学科领域建成几个一流期刊应该不算太难,但要在国际科技数字资源的竞争中收复大片的失地,夺回数据话语权,并不容易。
愿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早日收复我国科技期刊数字资源失地,尽快弥补这块战略短板。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