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近年来,邀请国外诺奖得主来华出席的会议、论坛日益增多,有的干脆冠以“诺奖”,如“诺贝尔奖得主医学峰会”“2018全球诺奖获得者大会”(后改称为“2018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这些冠冕堂皇的“诺奖大会(论坛)”遭到越来越多的科学同仁质疑,多是有名无实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有的甚至沦为中介机构赚钱的工具。
在万里之遥的德国,有一个名副其实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因为其举办地在德国博登湖畔的小城林岛,所以又称林岛会议。自1951年,至今,林岛会议已举办68届,最多的一年有60多位诺奖得主参加。
自2004年起,由中德科学中心遴选中国博士研究生赴德参加林岛会议。
德国的诺奖得主大会怎么开?其效果如何?本刊专栏作者李晗冰日前采访了三位亲历者,听他们说说自己眼中的德国诺奖得主大会什么样。
今日刊发的是原中德科学中心德方常务副主任赵妙根的自述。赵妙根从2004年至2017年,连续组织中国博士研究生参加德国诺奖大会,对这一会议非常熟悉。
讲述 | 赵妙根(原中德科学中心德方常务副主任)
采访整理 | 李晗冰(《知识分子》专栏作者)
赵妙根近影
参会的许多博士研究生成为青年科学家
我1964年在上外附中学习德语,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1980年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德国语言文学和哲学。当时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很少,我多次受中国驻德使馆邀请做翻译,也经常为德国外交部和一些企业、机构做翻译。毕业后我先在海德堡大学教书,后来开始做专业的咨询和翻译,与相关各方建立了良好关系。
1998年,德国科学基金会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共同决定,在北京成立一个中德科学中心,我有幸参与了筹备工作。2000年起我担任德方常务工作副主任,一直做到2017年中退休。
2003年,林岛会议基金会换了一个主席,他希望林岛大会国际化。我和他是很好的朋友,就从中牵线搭桥,最后商定由中德科学中心负责中国派遣博士生参加林岛会议的项目。从2004年起,中德科学中心每年都会选拔25—35名优秀博士生参加林岛会议。
截至今年,已有400多名博士生参会。他们普遍反映:参加林岛会议获益良多,有的甚至是受益终生。其中的许多博士生后来走上了科研之路,并已成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设立于危难之际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德国处在废墟之中。当时德国人的生活非常艰苦,整个学术界百废待兴。由于战争惨败,德国各个阶层都非常缺乏自信;同国外的交往,尤其是科学方面的交往,也因战争而中断。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位于德国博登湖畔林岛小城的两位医生萌生了一个想法:在林岛举办世界医生大会。他们找到生活在博登湖畔的瑞典皇家伯爵伯纳多特,他对此鼎力支持,并建议会议改为诺贝尔奖得主大会。伯纳多特的曾祖父是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并于 1901年颁发过世界上第一枚诺贝尔奖章。他用自己家族与诺贝尔基金会的特殊关系,力排众议,使诺奖大会落户林岛。
举办林岛会议的初衷,是邀请各国诺奖得主来此与德国青年科学家交流,以重振德国科学界的信心,同时加强战后德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自1951年至今,一届又一届,林岛会议办得越来越成功。
后来,林岛会议也邀请世界各国的学生和青年学者参加,并得到了积极的响应。中国是派遣博士研究生参加的。截至目前,每年有60多个国家的青年学者参加,出席的诺奖得主从自然科学扩大到经济学,最多的一年是第66届大会,共有66位诺奖得主和660位青年学者参加。
目前林岛会议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诺奖得主与青年学者的交流平台,对国际学术交流和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在国际上广受赞誉。
我连续14年带领中国学生参加德国诺奖大会。从我自己的经验看,我觉得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学术会议能与之媲美。
参会学生要过“三关”
德国诺奖大会为期一周,从每年6月最后一个星期天举办的开幕式开始,7月初结束。
中国学生每次去两周,除了参加诺奖大会,还用一周时间走访德国的科研机构、高校和相关企业。
参加林岛会议的中国博士生从全国遴选,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层层选拔。
首先,我们联系各高校研究生院,同时通过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科学中心的网站等,提前发布通知、广而告之;
然后,先由高校或科研机构内部挑选,之后向中德中心提交相关材料、书面申请;
申请材料收齐后,我们将这些材料交给中德两国的评审专家,由他们打分、排序。根据排序结果,我们选择70到75名同学参加面试,遴选出25—35名优秀的博士生研究。
此外,我们还会在出发的前一天——也就是每年6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五,对参会的同学进行一整天的培训,介绍中德两国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德国文化历史,外交礼仪等。晚上会举办联谊会,邀请历届参会的同学、老师与他们交流。
其宗旨是“教育、启发、联络”
林岛会议的宗旨是“教育、启发、联络”,主要是给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青年学子和诺奖得主能够面对面地深入接触。通过深入交流,让各国参会的博士生、硕士生、大学生了解诺奖得主的科研经历、人生态度和世界的前沿课题,进而培养他们有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心态,并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参与到国际科学交流中来。这也是当初我们将这个项目引入中国的原因。
林岛会议每年都有不同的专题,一般邀请不同研究领域的诺奖得主,至少有二三十位。
它的日程安排是这样的——
第一天下午三点钟是开幕式,参会的诺奖得主、学生、青年学者、政府官员、主宾国的代表、联邦政府的领导、欧盟的官员等都会出席;
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上午是报告会,涉及各种不同的主题,除了学术主题外,也涉及社会、环保等热点问题,甚至偶尔也会有诺奖得主笑谈人生。每位报告者做半小时左右的演讲,主持人一般是大会所涉领域的著名科学家;
下午则会分不同的细分专题、不同的场次。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摆摊”,每一个诺奖得主都设一个“摊位”,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和诺奖得主面对面交流。
早餐会安排同学们和某位诺奖得主共进早餐;午餐边吃边聊,非常随意,同学们可以找诺奖得主或者年轻学者交流。
星期五是全体大会,在玛瑙岛上召开。上午是像论坛一样的报告会,每年的方式有所不同,一般会有五六个人在台上演讲,包括诺奖得主或社会名流,下面的人可以和他们互动讨论。当天下午,大会结束。
林岛会议的组织工作做得很好,每一个报告都存有影像资料,大家可以随时查阅,非常方便。
纯属公益,经费大部分来自企业
林岛会议是纯公益性质的,其经费来源非常广泛。
经费主要来自企业赞助,德国联邦教育科研部及巴伐利亚州和巴符州政府也都提供资助。会议设有专门的基金会,吸纳各种资助,提供资助的公司包括微软、奔驰、宝马、保时捷、德国电信、拜尔、通用、瑞银等,一些中小企业也参与资助。
各国参会的老师和同学的旅差费用,一般由各个选派国家自己承担。中国第一年是免费,第二年之后负担一半的费用。
诺奖得主没有“出场费”
由于林岛会议是公益性质,对于前来参会的诺奖得主,除了承担他们的旅行费用和会议期间以及会议结束后在林岛停留一两天的相关费用,不再承担其它任何费用。
尽管没有“出场费”或“劳务费”,但受邀的诺奖得主一般都会欣然前来。他们认可会议的宗旨,愿意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觉得这个大会是一个非常公开、平等的交流平台,尤其注重对年轻科学家的扶植。大会组织者忠实地执行了林岛大会的宗旨,使这个学术会议充满了教育性、启发性,给参会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这方面,我觉得世界上没有其它机构能够做得如此之好。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