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大学 图片来源:pixabay.com
● ● ●
京都大学是日本实力仅次于东京大学的国立综合大学,与东京大学“政治家的摇篮”不同,京都大学被誉为“科学家的摇篮”。
京都大学学风淳厚且自由,始终坚守自己的学术传统。
该校至今已培养9位诺贝尔奖得主,“京都学派”举世闻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大学。
一、大学自治,学术自由
明治维新之后,为建立现代化的国家,日本全面采用西方制度,第一所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彼时校名为“东京帝国大学”)成立于1877年。
20年后的1897年,京都大学(彼时校名为“京都帝国大学”)成立,是日本的第二所大学。
自成立以来,京都大学即建立了一个强调学生独立和学术自由的教育体系,创造出了独特的学术氛围。
作为日本的第二所大学,京都大学和周边的社区大学时刻与东京大学进行对比。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木下广次(Kinoshita Hiroji)在入学典礼上称,“这所大学既不是东京大学的分支,也不是缩小版的东京大学”,并强调京都大学必须具有“独特的性格”。
木下认为,大学的主要特征应该是学术自由,他同时强调学生自主的教育制度。在首届毕业典礼上,木下阐述了他的信念,即“这所大学将学生视为绅士和学者,而不是孩子。”
图1 第一任校长木下广次(1851年-1910年)
这独特的教育体系在法学部最为突出。京都大学通过引入强调学生和教师相互成长的研讨会体系,以毕业论文为强制性要求,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范围,以培养他们的自我主动性和创造力为目的。而东京大学的方法被批评为将知识塞给学生。
1913年,时任校长在没有咨询教师委员会的情况下,擅自解聘了七位教授,以法学部为中心的所有教师对该行为进行了抗议。这场抗议最终使教育部认识到教师的聘用和解雇需要得到教师委员会的批准。
此外,1919年,京都大学首次采用大学校长公开选举制度,为大学自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战之前,京都大学一方面作为国家大学运行,同时与国家在“大学自治”问题上处于紧张状态。问题根源在于大学管理职位的选拔,如大学校长、院系院长以及研究和教学人员的公开选拔,这些都与学术自由直接相关。在建立这所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京都大学时,“追求真理”的学术理想和国家的利益有时会发生冲突。
京都大学从科学与工程学部部长的公开选举起,一切工作都以协助“大学自治”蓬勃发展而进行。冈田良平(Ryohei Okada)校长被迫辞职(1908年)事件、泽柳事件(1913-14)、校长选举(1919年)事件,都发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20世纪20年代,学生和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压制运动愈演愈烈,其影响扩展至大学。运动的后半期有许多包括京都大学在内的学生被捕。因为经济学部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河上肇(Kawakami Hajime)在学生团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为当局所不满。迫于教育部的压力,河上肇辞去教授职务。
20世纪30年代的泷川事件,是日本现代历史上“大学自治”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
1933年,因其马克思主义教学,教育部要求法学部对刑法教授泷川由纪进行停职。法学部的教师委员会拒绝了这个违反大学自治原则的要求。当政府下令发布停职令时,法学部每一位教员都向校长提出辞职,双方的冲突达到了顶峰。此后,虽有几次寻求妥协的尝试,但惩罚没有被废除。最终法学部教学系的33名全职教员中,有21名离开了京都大学(次年有7人恢复了职位)。
京都大学因此受到了双重打击。因为法律没有取消对泷川的惩罚,教师分裂为“辞职的人”和“留下的人”两派。
法学部在泷川事件中强调的不是泷川个人,而是大学学术自由的含义以及大学与国家间关系的问题。法学部在当时的法律框架内,对大学职能表达了最自由的立场。
二、百年历程
京都大学成立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渴望入学;同时,中日战争后的工业扩张使人才更加紧缺。第一个成立的工程与科学学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随后,法律与医学学部、文学部相继成立,其普通高校的基础得以初步奠定。
图2 第一届毕业班(29名学生毕业于理工学部土木工程与机械工程系,1900年7月)
一战后,日本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了一系列改革,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大增。期间京都大学也得到了扩展。1919年,经济学部独立出来,农学部也随之成立。1926年,化学研究所成立了第一个附属研究所。此外,现有的院系也得到了扩展。在1918年至1928年的十年间,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了250%,从1,717人增至4,369人。
在此时期,京都大学在各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并组建了一支优秀的“东方研究”队伍。哲学家西田几多郎(Nishida Kitaro)以其借西方概念和理论来表达东方思想而闻名于世。
二战之后,日本进行教育改革,只限于特权与精英阶层的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开放,倡导由“为少数特权阶层提供教育”转变为向大众提供“平等机会”的教育,大学数量大大增加。1948年至1949年间,全国共建立了169所新式大学。
新系统和旧系统的最大变化是完成学业所需的年限从三年增加到四年,医学部从四年增加到六年,前两年的课程基本致力于通识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源于旧制度下的大学倾向于专业化,同时并没有认识到需要培养受过广泛教育并具有广泛文化视野的学生。
京都大学成立的分校(1954年成为文理学部)实施了新的通识教育制度,并于1954年建立了Kyoyobu(人文与科学学部)的分校,同时成立了教育学部。研究生院于1953年重建,充分实施了新的教育系统。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日本进入了经济加速增长时期,工业领域和政府内部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需求都有所增加。教育部制定了一项新计划:大规模增加科学和工程专业的学生。京都大学的科学与工程学部随之进行部门扩展,并成立药学部,在此期间也相继建立了其他附属研究机构和中心。
关于京都大学在此期间的研究活动,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理学部的汤川秀树(Yukawa Hideki)教授以其“介子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49年)。1965年,朝永振一郎(Tomonaga Sin'itiro)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京都大学农业学部、人文研究所和科学学部在中亚、西亚和非洲进行的实地考察也非常有名。
二战后,出生于“婴儿潮”时期的学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长大,日本大学迅速成为倍受欢迎的大众教育机构。日本对教育普及的不充分应对、当时频发的社会矛盾、严重的国际政治问题,如越南战争和美日间对安全的修订协定,这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大学生进行大规模学生运动,要求进行大规模改革。1969年,学生在京都大学罢工,与校长进行集体谈判,封锁校内建筑,使得课程无法正常进行。最终,警察被召入以解封被锁建筑,课程才得以重新开始。此后,学生运动在各种大学内部问题和政治问题的推动下继续发展。经济学部的教师待遇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分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运动的势头逐渐消退。
从1960年开始到70年代上半期,京都大学校园在经济加速发展期间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期间,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了6,000左右(特别是在理科领域);而在1967年,学生人数已超过10,000。学生急剧增加的背后是工业部门建设和基础设施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学术研究的规模扩大、速度加快,京都大学建立了新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这也成为校园转型的重要因素。
重建工作始于1958年,当时建筑物占地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26万平方米。然而,到1972年,建筑物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几乎翻了一番,达到50万平方米。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垂直增长时期,校园发展变得越来越立体化。工程学部的改造异常明显,一系列新建筑取代了大学初始的建筑。每个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钢梁框架上都有一个装饰层,风格统一。校园内的每栋建筑都有其特点,又形成一道有序而规则的风景。
在1964年,《京都大学报》发表了“京都大学长期设施建设计划”,旧建筑中只有钟楼得以保留,全面实施“新大学理念”。该计划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图3 1972年建成的大学体育馆
在70至80年代的几十年中,高等教育政策沿着一个固定的路线前进,进入大学的学生比例稳定在35到40%之间。在此期间,京都大学的院系、课程和学生数量的增速也有所下降。但相比之下,京都大学也在前沿研究和联合培养这两项高水平研究中进行着积极建设。此外,京都大学在加强与国际、国内社会交流与合作、推进校园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稳步进展。
在此期间的研究活动中,工程学部的福井谦一(Fukui Kenichi)教授于198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从理学部化学系毕业的利根川进(Tonegawa Susumu)在1987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物学奖。工程学部工业化学系毕业的野依良治(Noyori Ryoji)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荣誉教授益川敏英(Masukawa Toshihide)于200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近年的京都大学
1990年后,随着日本社会结构的变化,适龄入学人口的减少,大学改革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大学放宽了以前法律严格规定的课程设立规则,并引入竞争性资金。
1992年,京都大学以新成立的综合人知学部取代人文科学学部,采用了更加完备的通识教育体系。此外,研究生院得到加强,建立了独特的研究中心,为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2003年,在京都西部的桂离宫(Katsura)建立新校区,工程和信息学研究生院也搬迁到了该校区,旨在创建一个融合技术和科学的校区。
大学面临的挑战永无止境。如在提供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向公众传播和开放知识;增强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的合作,以及接受外部各方的评估和审查。此外,由于京都大学的巨大变化,人们不得不提出在桂离宫建立第三个校区。
2004年开始,日本启动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包括京都大学在内的所有国立大学的法律地位都被改变。新成立的大学面临着对个性化和竞争力双重增长的需求。虽然很难预测大学未来将如何发展,但近年来的事件无疑将被后世视为大学发展史的转折点。
附:京都大学与诺贝尔奖
201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山中伸弥/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所长兼教授(获奖时)
2008年物理学奖/小林诚/前京都大学理学部助教
2008年物理学奖/益川敏英/京都大学名誉教授(获奖时)
2001年化学奖/野依良治(毕业于京都大学)
1987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利根川进(毕业于京都大学)
1981年化学奖/福井谦一(毕业于京都大学)
1973年物理学奖/江崎玲于奈(毕业于京都第三高等学校,京都大学所建教育机构)
1965年物理学奖/朝永振一郎 (毕业于京都大学)
1949年物理学奖/汤川秀树 (毕业于京都大学)
资料来源:京都大学官网
本文由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整理,译自日本京都大学文书馆提供的“The History of Kyoto University”和“Kyoto University Facts and Figures 2018-2019”,除题图外,本文其他图片表格亦源于此。《知识分子》获授权转载,发表时有部分改写,责编王冠丽。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点击“阅读原文”,与知识分子一起悦读2019。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