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撰文 | 杨 枭 陆 飞 郝春晖
责编 | 惠家明
1 中国农村老年女性最易患抑郁症
近日,德国马普学会人口所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中老年人患抑郁症的风险与年龄、城乡,以及性别等因素有关系。总体上说,女性患病风险高于男性、农村居民风险高于城市、老年人风险高于中年人。所以说,生活在农村的老年女性患抑郁症的风险最高。相比之下,城市男性的患病风险在各个年龄段都稳定在较低水平。而在8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农村居民的患病风险是城市居民的两倍。研究还指出,抑郁症发病风险之所以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主要是教育程度、退休状态、婚姻状态等社会经济因素以及生理疾病所造成的。
 
文章链链接: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15907
 
2 互联网会影响生育吗?
 
 
经常上网会影响人们生孩子吗?这个问题看似奇怪,因为“互联网”和“生孩子” 这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研究者却在它们之间找到了有趣的联系。针对德国25至45岁女性的调查显示,家中有宽带的女性生育率更高。不过,这一规律仅适用于拥有大学学历的女性。研究者认为,宽带能使教育程度高的女性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从而使她们更愿意生育孩子。比如说,宽带能帮助女性在家远程办公,增加她们和孩子相处时间,也能提高生活满意度,这些因素都可能促进她们的生育行为。
 
文章链接: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0324728.2019.1584327
 
3 新型空调有望缓解全球变暖
炎炎夏日,空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舒适。但也因空调的出现,自1990年以来,全球能源消耗已增加两倍,而排放的CO2又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变暖。本周,来自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研究者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空调的设计方案,期望有助于解决能源与气候问题。该设计方案计划改装空调设备,使得它不仅可以从空气中提取二氧化碳和水,还会将它们转化为氢气。紧接着,多步化学过程将氢气转化为液态烃燃料,从而提供能量使空调运转。这样,空调不仅得以自给自足,同时还能减缓空气中的CO2排放。目前,该设计方案实验模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已经被实现了,但是距离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片与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09685-x
 
4 中国拟开启近地小行星探索计划
 
 
近地小行星是一些体积很小,但是与地球轨道相交,甚至有可能撞击地面的行星。在近地小行星研究领域,日本和美国处于世界前列,他们都发射过探索近地小行星的太空船,而日本的隼鸟号甚至还将小行星物质样本带回了地球。据《自然》杂志报道,现在,中国国家航天局也计划开启近地小行星的探索任务。中国探测器将首先造访 “2016-HO3” 号近地小行星,这是轨道最稳定的地球准卫星之一。随后,探测器将在火星之外进行为期七年的旅程,进入太阳系的小行星带,并研究 “133P” 号彗星。据介绍,这项研究将探索有关太阳系小星体的形成和演化,同时将它们的成分与地球上的物质成分进行比较,进一步探究地球生命的起源。目前,这项为期十年的任务尚未得到正式批准,但预计会从2024年开始实施。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390-5
 
5 可以自动清除牙菌斑的微型机器人
 
 
很多人都有过洗牙的经历,瞪着眼睛看到各色恐怖的器具在自己嘴里进进出出,再听着牙齿发出艰涩的摩擦声,这种经历想必不怎么愉快。如果有一种微型机器人可以自动帮人们清除牙菌斑,同时又不会损伤牙齿的话,也许人们就不会惧怕洗牙了。为此,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团队开发了一款性能优良的洗牙机器人,并将相关细节发表于《科学·机器人》杂志。这款微型机器人采用非介入性的“无绳引导”控制方式,放进人类口腔之后会自动工作。利用氧化铁纳米颗粒(用于催化牙菌斑降解)和磁性材料(引导催化剂破坏牙菌斑基质),机器人可以有效杀死细菌、破坏细菌的基质,并清除碎片。该机器人体积极小,因此能进入很多传统器具无法进入的区域进行清理。一旦这款机器人广泛投入使用,洗牙或许会变成一种轻松的体验!
 
文章链接:
 
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4/29/eaaw2388
 
6 看到别人受伤,我为什么也感觉疼?
 
 
当我们看到别人受伤流血,总感觉自己好像也很疼,可这是为什么呢?先前的研究表明,这一特殊现象属于“共情作用”。当人们经历疼痛时,一个叫做“扣带皮层”的脑区会被激活。有趣的是,人类如果看到别人痛苦,这个脑区也会被激活。于是乎,即使身体没有受伤,人们也会有不适的感觉。那么,扣带皮层脑区里的神经机制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让“共情作用”得以实现呢?来自荷兰神经所的研究人员通过最新研究发现,这很可能和该脑区独特的“镜像神经元”活动有关。在大鼠实验中,一旦大鼠身体被弄疼,该神经元就会被激活。而当大鼠观看其他大鼠轻度休克的场景时,该特殊神经元也会被激活,从而产生不适的感觉。如果使用药物抑制这些神经元的活动,那么大鼠就无法对其他同类的遭遇感同身受。所以说,共情作用的神经学机制关键就在于这种镜像神经元。
 
文章链接: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9)30322-7?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863篇文章 1天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