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整理 | 李晗冰(知识分子特约作者)
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遴选,正在进行中。前段时间中国工程院公布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又在圈内引发不大不小的轰动。
落选的自然不乐,入选的是不是就感觉很爽?
日前,笔者和一位入围第二轮的候选院士聊天,听他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他的话自然只是一家之言,也许情绪还有些偏激,但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思考。
一些科学家评上院士,好多事情都变了
工程院第二轮候选名单公布后,一些同学朋友给我发微信“祝贺”,弄得我哭笑不得。
不知道大家心目中的院士,或者日常接触过的院士是什么形象,从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讲,一旦评上院士,好多事情都起了变化。
第一,有些科学家一旦选上院士,人都变得不一样了,连脾气、做派都变了,到哪儿都指手画脚,感觉自己非常牛。
一些老院士当年评的时候,在那同一批人里面,水平还是不错的;但过了许多年之后,跟很多年轻科学家比,水平可能就跟不上了,但是他们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有些人可能好多年不看文献了,还是觉得自己水平比谁都高,到了地方上什么都敢说。年轻人讲话时,他不管听懂没有,动不动就“你这儿不对”“你那儿不对”。其实对方的水平不见得比你低,只是因为你是院士,不好意思反驳你。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院士都这样,不少院士,包括老院士、新院士,还是挺令人尊重的。但是当上院士后能与没当院士保持一样的,真是不太容易。因为当上院士就意味着掌握很大的资源、权力,周围的人都捧着你;到哪儿都是特殊待遇,久而久之,能保持不浮起来的,相当不容易。
第二,评院士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生态。
在院士面前,非院士的科研人员,大多毕恭毕敬、唯唯诺诺。明明知道他说的不对,但没有一个人敢反驳他,不管是学术上的还是其他方面的。
很多人反过来还会主动讨好院士,起码不敢得罪他们——你真的是不敢得罪他们,哪怕是其中一个人。
因为院士具有除了有分配资源的话语权,还有推荐权、投票权。如果你得罪了一个院士,很可能自己想选院士就选不上。院士基本是大同行评选,好多人对你的研究其实不太懂,即便是同一个学部的,也不见得真懂。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一个人站出来说“我反对”,影响就非常大,你很可能就通不过。
据我所知,有人就是因为得罪了某位院士,由于他一个人的强烈反对,而名落孙山的。
第三,评院士把同龄人的关系搞坏了。
本来,同一研究领域的四五个人,水平、年纪差不多,如果没有评院士这回事,大家都是同行,平等讨论、合作,相处得很好。
如果四五个人里面,有一个人评上了,评上、没评上的立马天差地别,久而久之,关系会变得疏远;如果这四五人都想评院士,因为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关系也会变差。这就把气氛搞得非常坏,不仅影响工作,而且影响私人感情。有时候为了争名额,好朋友最后变成了路人。
评院士的烦心事
按理说评院士最重要的当然是看学术,但实际操作并不是这样。学术上你肯定不能太差,但到一定阶段后,其他因素就起作用了了。像在圈子里的人缘啊,如果有个得力的院士帮你撑腰,结果肯定不一样;如果你是领导、掌握资源、影响力大,肯定有优势啊。
如果你是普通的实验室主任、课题组组长,就得把人际关系处理好了。比如,平时有事没事找院士们汇报汇报、套套关系啊;评院士之前发发微信、打打电话,去拜访一下啊。
其实谁愿意放下尊严跑关系?但如果有人的水平和你差不多,他到处去跑关系、最后上了,你说你跑不跑?跑的话会觉得“这不应该”,不跑的话人家上了你没上——你该怎么弄?
为了评院士,要花很多功夫做这些事情。每两年折腾一次,准备材料、找人推荐、拜访托请……上一次如果没评上,下一次还要从头再来,把整个人搞的心浮气躁,难以安心做科研。
不光你自己操心,周围的人都关心。家人关心、朋友关心、老师关心,一见面就问:你什么时候能上院士啊?特别是经过多轮公示,选院士就成了全国瞩目的大事。如果评了几次没评上,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
按理说,不应该把评院士太当回事,做了不太舒服,不做也不太舒服,结果就把人变得很扭曲。
当上院士待遇太好了
10多年前我刚回国的时候,经常听到有人说:如果我今天评上院士,明天死都可以。我就很好奇:为什么在国内大家把当院士当成这么大的一个事,甚至当成人生的奋斗目标?如果你有本事,应该去好好做研究、争取拿诺贝尔奖啊,怎么当院士就成了人生理想呢?
这么多年下来,我理解了:在中国,尽管水平差不多,但当不当院士差别太大。换句话说,在中国当院士实在是待遇太好了。
如果两个人参加同一个会议,哪怕两个人水平都一样,院士就会好接好送好招待,待遇大不一样。开会照相,人家绝对坐第一排;会议开始,人家要么是第一个发言,要么是总结发言,要么是主持会议。
院士的特殊待遇,表现在方方面面。申请项目,有院士和没院士,结果可能大不一样;成果鉴定,有一两个院士站台,绝对是很大的荣耀。
有人说中国的院士可以享受副部级待遇,其实比当省长、部长还舒服。省长、部长到点就退休,如果中间出了问题,说不准还要降级降薪、锒铛入狱。院士则是铁帽子、终身制,出了问题也会有领导帮你说话;只要不是社会影响特别恶劣,就会安然无恙。
难怪好多人都说:当了院士就像坐上一辆特权汽车,大家都想挤上去;一旦挤上车之后,就不希望下面的人再上去。
我在国外留学、工作多年,绝对没有院士特权这回事。包括你去国外参加学术会议,经常会看到各国的院士、诺奖得主,自己背着包走来走去,没有人太把他们当回事。开完会坐飞机,他们都是一个人背着包到机场,排队安检、等飞机,和普通乘客一样。
项目评审也是这样,大家看的是你当前的科研状况和项目的学术价值。优秀的年轻科学家,不管你有没有院士帽子、是否得过大奖,评项目的时候该上就上;而很多院士,包括诺奖得主,水平不行的照样被拒掉。
我就不知道,院士在中国怎么有这么大的权力?全民崇拜院士、科学家都想当院士——怎么会搞成这样?
院士评选怎么改?
我有时候就想:院士评选对中国的科技发展,究竟好处在哪儿、坏处在哪儿?想来想去,我是感觉,很可能坏处挺大,甚至大于好处。
2013年两院院士大会提出要完善院士制度,之后两院推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包括院士推荐、规范兼职、70岁退休等。当时还对改革抱有很大期望,但几年过去了,到如今没有实质性变化,变化只是形式上的。就说院士推荐吧,说的是推荐,其实还是申报——候选人自己准备材料、自己找人推荐。单位推荐、省部推荐都取消后,推荐权主要集中在院士手里,他们的权力比原来还大了。
其他的措施,比如70岁退休、规范兼职等,都是形式大于内容,原来咋样现在还咋样。
从我自己的经验看,这几年院士崇拜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严重了,院士变得越来越吃香、影响越来越大。
院士制度到底怎么改?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一种办法是多选。近些年国内优秀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干脆大幅增加名额。物以稀为贵,院士多了就不那么稀缺了。但是你想想,如果院士的特权待遇不改变,院士多了反而更坏事。
第二种办法是休克疗法,干脆不选了。但这样一来原来的院士就更宝贵了,问题会更大。
院士评选出路到底在哪里?自己还要不要继续随大流?不随大流行不行?我自己也很纠结。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