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撰文|孙梦逸 责编|杨 枭
刚刚过去的2月11日其实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是联合国为促进学术界性别平权而设立的学界女性的专属节日(International Day of Women and Girls in Science)。
学界女性长久以来受到排挤和打压。以建校384年的哈佛大学为例,直到1936年才招收了第一位女学生,更是直到1948年才有了第一位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教授。可是若只关注表面的统计而不对数字进行深究,则往往被误导,不能找到不平等的真正根源,也就谈不上改进。
比如,在1973年加州伯克利大学招生的总体录取率,女性比男性低很多。但是对每个院系的录取率分别进行统计,男女生的录取率并没有显著差别。究其原因,是女性申请者更多地选择了录取率更低的院系,将来的就业回报更低,而女性会选择这些院系,是当时的社会文化对女性潜移默化的塑造。所以,性别不平等确实存在,但是问题并不在于大学的录取过程,而在于入学前的社会教育。把矛头对准大学录取,是头痛医脚,缘木求鱼。
图源:pixabay
01 女科学的总产出低于男科学家
统计数字背后的学界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到底何在?2月18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华人学者黄俊铭(Junming Huang),亚历山大·盖茨(Alexander J. Gates)和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Albert-László Barabási)等人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利用大规模引用数据库,比较研究了不同国家和学科的科学职业中性别不平等问题。
学界关于性别不平等的研究多如天上繁星。在这些研究里面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是男性生涯总产出通常高于女性生涯总产出。
围绕这个现象,学者们提出了非常多的假说:比如,菲利斯·卡尔(Phyllis L. Carr)等人就发现,相比于有小孩的男性学者,有小孩的女性学者的家庭负担更重。女性也更容易在文章评审过程中受到歧视,等等。但是,之前的这些研究,往往不能够直接和学术产出建立联系:这是因为准确衡量学术产出非常困难。文章发表数目和文章引用率等指标,都会受到文章的发表年份,还有所在学科等等非歧视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科学学(Science of Science)的发展,以及大规模引用数据库的出现,让大规模地系统衡量学术产出成为可能。黄俊铭等研究人员对1955-2010年间,412808位女性学者和1110194位男性学者的职业生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这项研究首先确证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长久以来女科学家的总产出确实要低于男科学家。这样的差异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绝大部分国家和每一个学科:比如,应用物理领域的学术产出差异,就要大于生物科学领域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资深科学家之间的性别差别比年轻科学家更显著(图一)。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在学界的参与率越来越高(1955年的时候,仅有12%的作者为女性,到了2010年,女性作者的比例上升到了35%)(图二),但是,男女学术生涯总产出的差距却越来越大——校正了发表时间,引用随着时间的自然增长趋势,和自我引用以后——研究者发现,在1955年的时候,单个女性作者的生涯总产出与男性相差不大,可是到了2010年,单个男性作者的生涯总产出反而高出了女性34%。
长久以来,学界一直认为只要能够增加女性在科研活动中的参与度,性别不平等就会慢慢消失。这样的分析结果却表明,问题可能并不那么简单。
02 女科学的职业生涯更容易中断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男女学者之间生涯总产出的差异呢?
学者生涯的总产出,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产量(整个职业生涯发表的文章数量),一个是文章的平均影响(单篇文章被引次数)。而产量又是产率(学者年均发表文献数目)和职业生涯长度的乘积。
黄俊铭等人比对了男女作者之间产率,职业生涯长度和平均文章影响以后发现,平均影响和产率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别。这一结论在不同的国家、学科和年代中普遍存在。但是,女性科学家的职业生涯长度(平均9.3年),显著少于男性科学家的职业生涯长度(平均11年)。这样的情况,在不同的学科、地区和研究机构里面都存在。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女科学家的职业生涯更容易被中断。而且,这种更高的中断的风险持续贯穿女科学家的整个职业生涯——平均来讲,每年女科学家离开学术界的风险比男科学家高19.5%,这为男性作者带来了随着时间推移的巨大累加优势(图三)。在观测数据和反事实推断实验中,女性科学家的职业生涯额外被中断的风险,可以解释大约三分之二的性别产出差异。
03 如何让同样优秀的女科学家保持更长久的职业生涯?
因此,如果想要解决学术界的性别平等问题,如何降低女性科学家职业生涯中断的风险,应当是重中之重。过去大家认为,为了缩小性别差距,科学界必须努力培养年轻的女性研究人员——现在已经有很多措施努力降低女性科学家在职业生涯早期的中断风险。但这一研究发现,女性科学家在各个阶段都面临更高的中断风险。这表明光关注事业早期的女科学家不足以缩小性别失衡,尤其难以弥补资深科学家间的性别失衡。未来需要把能够降低女性职业中断风险的措施扩展到全年龄段的女性科学家。
一个好的研究工作,除了解释一些现象,往往也能够指出一些有意义的思考方向。纽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程思薇就这项研究评论道,“作者们通过详实的证据向我们揭示,科学界性别不平等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如何使女性成为更好的科学家’,而是‘如何让与男科学家同样优秀的女科学家保持更长久的职业生涯’。”
程思薇进一步表示,“这个结论也启发我们去思考一个新的问题:是哪些社会因素带来了女科学家职业生涯的中断呢?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寻下一步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在看待科学界的性别不平等时,不应当把它作为一个单一的、仅存于科学界的问题,而应当将其与更深远的社会现象联系在一起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Bickel, Peter J., Eugene A. Hammel, and J. William O'Connell. "Sex bias in graduate admissions: Data from Berkeley." Science 187.4175 (1975): 398-404.
[2] Carr, Phyllis L., et al. "Relation of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and gender to the productivity and career satisfaction of medical faculty."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29.7 (1998): 532-538.
[3] Borsuk, Robyn M., et al. "To name or not to name: The effect of changing author gender on peer review." BioScience 59.11 (2009): 985-989.
[4]Huang et al.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scientific careers across countries and disciplin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