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兰州某高校学生毕业合影 图片:Viking
 
整理 | 汤佩兰
 
 
2020届毕业生们注定拥有一段独特的经历,几乎没有人不受到新冠疫情以来的政策、经济走向甚至是国际关系的影响。
 
在《知识分子》发出毕业经历征集后,截至7月1日,有115位毕业生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其中,本科、硕士和博士应届毕业生分别占58.26%、36.52%和5.22%;总体上毕业学校分布在国内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其中超过三分一的受访毕业生就读学校位于北上广,约10%来自高校云集的武汉,还有几个为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应届留学生。
 
大部分毕业生为没能拥有一场毕业典礼感到遗憾,没有机会跟同学、老师、校园好好告别。疫情考验下,几乎所有毕业生都要面对远程毕设、线上答辩、云招聘会等等难题。有人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不可松懈;有不少人决心要 “活在当下”。
 
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祝愿你也已收获勇气和信心,准备好领略人生的下一站风景。
 
 
 
1. 过去半年发生了什么?
 
 
@陈俊在武汉上的大学,他无法想象疫情最严重时期,武汉人民每天面临着的死亡威胁。那时自己每天甚至不敢点开微博超话,医护人员被感染,乃至离世的消息令他感到心痛。
 
在北京读书的湖北人@spring 度过了有家不敢回的一个春节。最难的时候,家里人没有口罩买不到菜,自己却无能为力。每天刷着朋友圈,看到大学同学基本都在武汉一线抗疫,读着别人的故事流眼泪。
 
@想要读研的工作狗 在焦虑中度过了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四个月。春节期间买不到口罩,考研复试被刷以后放弃调剂院校,开始找工作。起初,海投的简历回应寥寥,最近陆续收到 offer,并选择入职某国有银行。尽管转机已慢慢出现,但回想 “这半年很压抑也很痛苦,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得到”。
 
疫情一度让湖北身份证成为屈辱的 “红字”。尽管 @梁昌友 今年没有回过湖北,却因湖北户籍被赶下了公交车,还被居住地的地方政府强制要求做核酸检测。@spring 因为湖北身份证住不了酒店,在二月初的北京拖着行李寻找可以容纳自己的居所。6月7日,他乘坐高铁从北京回武汉,整个车厢不到七个人。几天后,北京新发地暴发疫情。
 
这让北京高校毕业生好不容易等来的返校通知,最后被取消。也让考研的 @绿绿 差点没能完成最后一轮的笔试。原定于线下的异地考试,在考生们到达郑州后,临时改为线上,通过在线会议软件来监考和发题。意外地是,笔试过程中,雷电导致辖区供电站负压过载,全面停电断网,在线会议软件也掉线了,@绿绿 最后借着手机显示屏的光完成考试。
 
 
 
2. 再见,“我永远爱你们!”
 
 
 
身着学位服参加毕业典礼、与大学好友来一场毕业旅行,大概可以列为毕业季的常规项目。然而,在海外疫情仍不乐观、国内小范围时有新发的背景下,如何返校成为考验高校和毕业生的又一道关口。
 
在收到毕业生可以返校,但湖北地区除外的通知时,湖北人 @象公主 内心充满了愤怒。为了见到亲爱的室友和熟悉的实验室伙伴,她先辗转在无锡隔离了七天,做完咽拭子检测,得到批准返校的申请以后,又在上海隔离了14天。
 
“5月9日,作为第一批返校学生到达天津南站的时候,车站外整整齐齐一溜的遮阳棚。志愿者举着学校的牌子迎过来,我拖着行李箱走过去,那一瞬和四年前作为新生被接站的场景重合。” 来之不易的返校,让 @凉月 很感激老师们的付出,以及学校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和责任,愿意为毕业生创造回校的条件。
 
回到学校,@小王同学 印象最深刻的是 “最后一次走进学校食堂, 进门测温度,一人一桌同向吃饭,食堂打饭的阿姨给的菜量极大,是我四年里给的最多的一次”。
 
即便回到了学校,现实情况也往往难有圆满。在南京就读建筑专业的 @Lumos 说,“宿舍四个人只来了三个吧,五年了毕业没有留下一张合照”。在武汉念了四年大学的 @失学女青年 用 “仓促”、“不真实” 和 “潦草” 来描述了自己的毕业季,“学校给了两天时间回来卷铺盖”、“本以为有一整个春夏可以好好告别,就这样仓促地再见了”。
 
@大排骨 想起在毕业季偶然见证的一次分别。因为疫情,外卖要到学校大门口去取。有天中午取完外卖回寝室路上,看到一个男生在离校出口对另外五个转身离开的男生大喊:我永远爱你们!另外五个男生听到后,转过身大喊:我们也爱你!
 
 
 
3. 一扇门关上了,哪里寻找窗?
 
 
文学专业的 @叮叮 打算毕业后留在广州,早早跟实习单位谈好了毕业转正。受疫情影响,原定的公司停止了招聘。大企业的春招已过,各行各业招聘需求紧缩,投的简历石沉大海,拿到毕业证的 @叮叮 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不知道后面的路会怎么样,先活在当下吧”。
 
本打算出国读博的 @Steven,年前从母亲的电话里得知父亲在武汉感染新冠,让他做好面对父亲可能坚持不下去的准备。从过年起至今,他始终封闭在北京的学校里,已有近半年没踏出过校门。疫情期间,@Steven 决定留在国内升学,尽管有一些波折但总算被国内高校录取。现在的他,只想为当下而活着,去珍惜和感悟生命。
 
已获得推免资格的 @Black 做出了一个让很多朋友难以理解的选择——参军。他并不想解释什么。“因为这是我自己的人生,我想,我可以,我就去执行,并不需要给谁什么解释。这样很酷不是吗?”
 
博士延期一年的 @小懒,在无数次投稿拒稿的恶性循环中终于收到了文章被接收的讯息。她想,真是过的最痛苦的一个新年,好在文章最后接收,要是没有疫情增加的第二批毕业机会,可能又要延期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自己而言,不知是好是坏。
 
计算机专业的 @老廖 曾在年后度过了一段非常焦虑的日子,申请的北美 PhD 项目全部被拒。五月份重新开始申请德国的 master,所幸的是这次没有落空。考虑到现在美国的状况,@老廖 有种塞翁失马的感觉。
 
同样计划出国的 @PP 在过去半年也经历着许多意想不到的时刻,在即将出国参加申请学校现场面试C的前一天,美国颁布了旅行禁令,被迫临时取消行程改为 Skype 面试;做完毕设答辩ppt的次日被通知取消了毕业答辩,直接按论文打分;短暂的回校时间,甚至来不及亲口说出告别。尽管这些计划都没能赶上变化,但始终相信努力和积累的 @PP 最后收获到了自己满意的 offer。
 
即使收获读研深造 offer 大满贯,@小默 并没有感到轻松。以往年最受留学生青睐的英美澳为例,一些高校如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已经明确秋季学期部分课程依然采用网课形式,没有明确是否网课的一些高校也表示不排除继续线上模式。这对渴望走出去看看的留学生们并不是好消息,让 @小默 更担心的是 “回来用人单位怎么看我的学历”。
 
 
 
4. 珍惜当下,拼尽全力
 
 
对于毕业生而言,从挥别熟悉的校园这一刻起,考验才刚刚开始。
 
医学硕士 @蜗牛 忍不住感慨 “社会真复杂”,找工作过程中,他发现医院门槛越来越高,且多数要求有工作经验。工作找不到怎么办?“学校帮我们伪造了就业证明,找了几家私立医院和社区医院按头签字”。
 
@梅子同学 是一名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疫情让这个平时颇为低调的专业走进了大众视野。最直观的体验除了线上复试,就是所在专业的研究生项目扩招了。成绩本就不错的 @梅子同学 认真复习,录取自然也顺理成章。她觉得,匆忙又充实的大学生活让自己没有留下特别的遗憾,对于未来,她还写下了对自己专业的期待:希望我们专业能够真正好起来,让我们这群公卫人能发挥价值,为入学时许下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努力奋斗。
 
考研没有成功的毕业生,面对就业环境的严峻,心中的压力更大了。@小和同学 以四分之差没能考上心仪的研究生院校,而家里的经济愈发困难,父母失去工作。他放弃调剂211学校的机会,直接参加工作。这并不容易,好的岗位和工作已经在秋季完成校招,他投出了许多简历,但网上面试多次被刷,最后辗转找到的国企工作待遇和条件也并非十分满意。为了不失业,他选择暂时在此工作。送给自己的话,@小和同学 想说,“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不要沉沦于遗憾、懊悔与幻想当中,活在当下,放眼未来才是最重要的!”
 
@兔子 是今年毕业的博士。按照往年经验,大部分北京高校春季才开始招人,因此年前基本没有开始正式地找工作。疫情暴发,@兔子 感到势头不对,求职的目标一降再降,虽签下工作心里也不踏实,“总怕有什么变数“。 
 
已经申请到海外博士项目的 @小刘 也提到了 “变数”,尽管 offer 在手,但能否正常入学,包括签证和航班等等仍是问题。
 
“变数” 可能才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常态,现在不会有人再觉得这是多虑。面对未来,接受变数是这个毕业季教给所有人的最后一课。“时代下了一场沙尘暴,能幸存与见证应当是我们的荣幸。” @小刘 写道。@兔子 则说,“也许以后我们会有更多 ‘见证历史’ 的时刻,珍惜当下,拼尽全力”。
 
 
仲英杰对本文亦有贡献。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655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