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撰文 | 蛋炒饭 开水白菜 茴香
 
责编 | Yuki酱
 
1 仿皮皮虾眼的智能相机,精准识别癌细胞
螳螂虾身体构造十分奇特,以其快如子弹的颚足被世人所知。除此之外,它还拥有一对 “卡姿兰大眼睛”,这对眼睛拥有比人眼更强大的感光系统。此前,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者们利用螳螂虾眼的这一特性开发出一款能够进行早期癌症检测的超灵敏相机,而如今,该团队详细介绍了该相机如何与靶向药物一起工作,从而用于观察动物和人类的癌症。通过带有不同荧光基团的探针对癌细胞进行靶向后,该相机可在大约92%的病例中将疾病与健康组织区分开,并帮助医生看到肿瘤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误差范围1.2 mm)。作者表示,该成像系统制造成本很低,操作也相对简单,适合在世界各地的医院中推广使用。
 
及文章链接:
 
https://stm.sciencemag.org/content/13/592/eaaw7067
 
2 学会用火后,古人类改变了当地生态系统
来源:Pixabay
 
掌握了用火这一基本技能后,古人类便逐渐开启了征服世界的旅程。近日,来自耶鲁大学的考古学家们将考古证据和古环境数据相结合,证明早期人类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系统——他们用火阻止了该地区森林的再生,形成了今天存在的一片广阔的低矮灌木林。研究人员记录了马拉维湖北岸地区的实地考古证据,并结合当地的考古记录、生态变化和马拉维湖附近冲积扇变化等因素,发现在大约9.2万年前,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逐渐趋于平缓,树冠密集、结构复杂的树木不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能很好应对频繁火灾的植物,而且在此前不久木炭积累出现了高峰。这些证据表明,当时的古人类用火改变了当地生态系统。
 
文章链接: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7/19/eabf9776
 
3 新冠疫苗 “混搭” 接种,或增加不良反应
来源:Pixabay
 
因为疫苗数量紧缺,世界各地都采取了混合接种新冠疫苗的案例。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 “混搭” 新冠疫苗所造成的反应进行了研究,他们观察了辉瑞和牛津-阿斯利康的混合接种者。其初步数据显示,接受 “混搭” 疫苗的人出现轻度-中度症状的频率有所增加,但是不良反应是短暂的,没有其他安全问题。但研究者同时指出,目前的参与者为50岁以上人群,因此这种反应有可能在年轻群体中更为普遍。此外,混合接种疫苗对免疫原性的影响尚不清楚,该研究将在未来提供进一步的数据。
 
文章链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1)01115-6/fulltext
 
4 史前哺乳动物,也爱聚集在海边
今天的大型哺乳动物聚集在海洋附近,可以免受捕食者和昆虫的伤害,觅食独特的食物,获得盐源,而早期的哺乳动物也一样如此。《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项新研究为此发现了新的证据:在汉纳盆地(Hanna Basin)中,留有重型动物在上层沉积物上行走的印记,以及压在古代潮滩表面的印记。这些足迹保存在砂岩中,长度超过一公里,来自于两种动物:一种有四个脚趾,一种有五个。五趾的足迹符合Coryphodon,这是一种类似于河马的半水生哺乳动物;四趾足迹的主人仍然未知。通过植物化石和花粉,研究人员确定这些足迹的年龄约为5800万年,即古新世时代。此前,已知最早的哺乳动物与海洋环境互动的证据来自始新世时代,大约是这串脚印的940万年之后。像脚印这样的痕迹化石记录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身体化石无法提供的信息,并与其他化石记录互为佐证。
 
及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1-88412-3
 
5 脑袋越大的动物,打呵欠时间越久
来源:Pixabay
 
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困倦和疲劳的时候就会控制不住地打哈欠,那么人和动物为什么需要打哈欠呢?科学家近期提出一个假说——打哈欠是为给大脑过热的 “CPU” 降温。打哈欠过程中肌肉的扩展收缩和深度吸气能将高热的血液从颅骨中冲走,同时引入降温后的新鲜血液。近期发表于《自然》的一项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这种假说。研究人员对101种动物(55种哺乳动物和46种鸟类)进行了打呵欠和系统发育控制的分析,结果显示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打哈欠持续时间与脑质量、总神经元数量和皮质/丘脑神经元数量之间存在稳固的正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符合不同种类动物在进化枝之间的进化关系。这些证据表明打哈欠是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一直保持的适应性温度调节机制。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1-02019-y
 
6 神经接口,让 “意念书写” 不是梦
来源:Pixabay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语音输入和眼动仪等辅助输入手段,但明显还是比不上大脑 “意念” 的速度,如果能开发一种直接将思维转化成文字的输入法,那一定会大大提高我们的交流效率。5月13日发表于《自然》的一项报告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开发了一种神经接口(BCI),可直接解密大脑活动模式,让参试者用 “意念” 每分钟写出90个字符,是之前采用类似 “脑机接口” 打字记录的两倍多,且书写准确率超99%。意念书写在各种生活场景中都大有益处,但仍然有许多风险和技术难题需要克服和突破。未来,“神经接口” 在医疗康复、养老助残、航空航天和军事等领域也将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506-2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863篇文章 1天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