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描述元宇宙的现状?| 图源:pixabay.com
编者按
在元宇宙的概念与技术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充满迷雾甚至迷幻的深渊,学术上可谓数字鸿沟,引无数人物竞发形形色色关于元宇宙现状与未未的豪放与断言。更使人无奈的是,“共识” 与“趋势” 变化之快,“观点” 与 “报告” 发布之多,令人几近无语。
如何描述元宇宙的现状?王飞跃认为,合适的回答似乎只能套改 “元宇宙网红“《堡垒之夜》的老板、Epic Games公司CEO Tim Sweeny的话:《元宇宙》依然还是一个游戏概念,但请三个月后再来问我一次。
撰文|王飞跃
责编|邸利会
1、云梦的感觉
一年前,如果有人说元宇宙的技术本质就是泛泛的Web 3.0,绝大多数人的反应会是莫名其妙;半年前,如果有人讲元宇宙的底层技术是区块链、智能合约、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DAO),大多数人的反应还是 “蹭热点” 的又来了——元宇宙有VR和游戏,何来这些胡言乱语?
三个月前,Web 3.0终于进入元宇宙粉丝 “元粉” 的法眼,并迅速成长为Web3,几乎成了元宇宙的代名词。元宇宙之名少有人提起,甚至有专家称其 “正在走向崩溃”。忽然之间,元宇宙己演化成硬科技Web3.0,什么比特币、NFT、DeFi等等,全是其原始部落设施的组成部份。
无论如何,时下的共识就是——
元宇宙的技术就是Web3,像无形的万维之蛛一样不断吐丝结网,把区块链、数字货币、智能合约、DAO、DeFi、SciTS、CeSMO、CMO、DeSci、DeSoc、DeEco通通织进其网,化有形为无形,速成无边之势。很快,何谓Web3,就像何谓Metaverse,不明白般地明白了,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
曾几何时,“共识” 还是:继PC互联网、手机移动互联网之后,元宇宙是 “下一代互联网”。可话音未落,就被演绎为不知多少的 “下几代的互联网”。号称元宇宙 “第一股” 的游戏生成与社交UGC平台公司罗布乐思Roblox,其DPO上市招股书所宣传的 “元宇宙八大基础特征”,一时让正摸不着元宇宙之 “北” 的人们有了摸着 “南” 的感觉。
可惜,这些特征恰如其股票在股市上表现出来的一样:投机太强、波动太大,七嘴八舌的股评外加七上八下的股值,如过山车一般催生了各种元宇宙的构想和说法,甚至研究还没有起步就出版了 “权威” 的专文大著。
游戏元宇宙、娱乐元宇宙、运动元宇宙、金融元宇宙、教育元宇宙、科技元宇宙、产业元宇宙、安全元宇宙、军事元宇宙、医药元宇宙、中医元宇宙等等,比雨后的春笋更多、更快、更夸张,为元宇宙世界凭空添加了许多云梦般的幻想。
当然,云梦的感觉必像云梦一般迅速消失。但消失之后,科学地描述和分析元宇宙的现状和前景也变得更加困难。这种情况下,不妨温故知新。
2、Deja Vu
2009年,Web 2.0刚从商业炒作向产业学术界 “火速” 转移,就引发了中外有关人士的强力声讨:“一个空洞的概念(An Empty Concept)”,“误导(Misleading)”,“不科学(Unscientific)”,“不公正地夺取过去和正在涌现的创新成果(Taking unjustified credit for past and emerging innovations)”。
针对于此,我曾在一篇文章 [1] 中加以分析,还感谢了出版商 Dale Dougherty 和 Tim O’Reilly——他们为了拯救自己的生意,于2004年在硅谷召开了 “Web 2.0大会”,不但使网页设计者 Daray DiNucci 于1999年提出的 “Web 2.0” 像加州的野火一样不可控制地燃烧起来,而且加速了硅谷和整个世界信息产业从互联网泡沫破裂(Dot-Com Burst)后的 “核冬天(Nuclear Winter)” 中复苏回来。
当时,就连Dale和Tim自己都担心:Web 2.0太火太热,到处乱用,差不多都要变成一个毫无意义(Meaningless)的术语。有人甚至预言Web 2.0所谓的 “群体智能(Collective Intelligence)” 之后就是扼杀个性的极权主义,目地就是使大众养成 “连续地部分关注(Continous Partial Attention)” 的不良习惯,最终只能生活在某些有心人无形中构造的 “信息牢笼” 之中,并接着使社会经济进入另一个 “核冬天”。
我当时的观点是:Web 2.0的主要价值其实不在经济,更谈不上技术,而在其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贡献。而且不只在硅谷,更主要的是在赛博空间(Cyberspace)之中。特别显然的是:Web 2.0之后,必然出现Web 3.0、Web 4.0…… 其实,Web 1.0、Web 2.0、Web 3.0,就是网络形态演化的 “3R”:换言之,如同小学生要学习的读(Reading)、写(wRiting)和算术(aRithmetic)。
至少2009年前的文献或网络中,还搜不到Web 3.0一词,我们只好将其归认为当时正在兴起的 Semontic Web,而把社会计算作为Web 4.0的开始。我的那篇文章[1] 发表之前,WSRI (Web Science Research Initiative)委员会(最初加我共7人,由伯纳斯.李发起,现改名扩为Web Science Trust, WST)的成员都看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大家的共识。
如今,回读我的那篇旧文 [1],有一种 “Deja Vu” (似曾相识)的元宇宙之感:把Web 2.0词换成元宇宙或Web 3.0,似乎此文讲的就是当下对这些新术语、新概念的看法和担心。
此文之后,我又写了几篇相关的科技评论,特别是2010年关于CPSS(Cyber Physical Social Spaces or Systems)的文章 [2],加上最近的平行智能与元宇宙 [3],是关于元宇宙研究的一种技术上的探索。
下面我将仍按这些文章的思路,结合近年来关于区块链、DAO、DeSci和DeSoc的兴起和发展,从执行技术(Executional Technology)、协调技术(Coorinational Technology)和组织技术(Organizational Technology)构成的生态智能技术(Smart Ecological Techniques)的三个维度来分析概述元宇宙的发展与现状。
3、原教旨之Web:从3W到Web3
Web3被描述为下一代互联网模式,在2021年末开始蹿红,被路透社评为2021年度科技热词。但是Web3到底是什么?想要解释清楚,还得从Web1和Web2说起。
凡是上过网的人,都知道 “WWW(W3,or 3W)”,全称为 “万维网(World Wide Web)”,是储存在Internet计算机中无数网络站点和网页的集合。万维网在1989年问世,前身是上世纪60年代末作为冷战时期军备竞赛的产物 “阿帕网”。从万维网诞生到2004年,这段时期被视为Web 1.0时代。
Web 1.0是 “只读” 互联网时代,此时的互联网大多由静态网页组成,用户只能被动地浏览网站运营者提供的内容,几乎没有互动。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产物,是搜素引擎与门户网站,例如谷歌、雅虎、新浪、搜狐、百度等。
从2004到现在,我们处于Web 2.0时代。
Web 2.0时代的显著特点是互联网内容从 “只读” 变为 “可读写”,具有了交互属性。用户不仅可以搜索、浏览内容,也可以成为内容的制作者、上传者和分享者。互联网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源源不断的开发者与用户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对Web 1.0的信息源进行扩展,使其多样化和个性化。
从本质上说,Web 2.0提供了一个用户可编辑以生成知识聚合的平台。也正因为此,Web 2.0时代是自媒体爆发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产物是博客、在线社区、社交网络等,催生了抖音、微博、豆瓣、知乎、推特、Facebook等实时互动社交平台。不仅如此,商业世界的业务模式和市场营销也迎来了巨大变革。
但值得注意的是,Web 2.0的网络属于特定互联网公司。换句话说,具有强权、中心化的特点,普通用户仍然处于 “被管理者” 的地位,用户个人数据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且不同平台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壁垒。
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成熟,被看作下一代互联网的Web 3.0逐渐进入人们视野。从Web 1.0到Web 2.0可以看作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量变结果,而Web 3.0时代则可以视为量变引起的质变。
不同于Web 2.0时代,Web 3.0不再过分关注速度、性能和便利性,而是追求重构互联网中的控制权。Web 3.0强调数据平权,最核心的特点就是 “去中心化”。互联网除了 “可读、可写” 的特点以外,拥有了更重要的特征,即 “可持有”。
这里没有中心化、集权化的中心组织,用户充分掌握对自身的(数字)身份、资产和数据的控制权,从而彻底打破现在科技巨头的垄断,改写当前互联网、金融、数字经济的运行方式,引发自下而上的创新。
尽管Web 3.0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从基本层面已达成共识。即Web 3.0搭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在线生态系统,融合区块链、加密货币和NFT等概念,实现无服务器、开放的、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不依赖任何第三方来管理和保护用户的个人数据和金融资产,将数据的所有权归还给用户,允许用户控制自己的数据,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互操作性和跨生态交互。
从这个角度来说,Web 3.0不仅意味着技术上的变革,在商业和用户模式方面也带来了一场革新。
此时此刻,Web 3.0己变Web3,这场变革的核心人物是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关于他如何从一名软件合同工演化成为MIT的 “Soft Money” 研究人员、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教授和女皇的 “爵士”、又回来成为MIT科班教授和图灵奖得主,直到今天回归初心,成为时下几乎最红的Web3创业公司Inrupt的创始人,专攻个人可控的个性化数据Web3,其中周折,可以写一部新的传奇。
4、瑕不掩瑜的Web 3.0
事实上,虽然在目前看来Web 3.0还是一个雏形,其生态场景仍在不断丰富中。Web 3.0的首次爆发是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DeFi也被称为 “开放式金融”,通过比特币和以太币等加密货币,实现去中心化的交易、借贷和投资等金融行为。
相较于传统金融,DeFi所依托的数字货币使得交易信息透明、交易过程不可逆,受各地政策干预影响小。用户可以通过点对点(P2P)、去中心化应用程序(Dapp)进行交互,从而打破用户资质和地理区域的限制,使得金融服务触手可及。
然而,基于我国对于加密货币颇为严格的管控政策,以及与Web 3.0和DeFi相关政策制度的缺失,国内企业在Web3.0金融领域方面如何有效结合各类金融应用场景进行探索,仍是一个开放的问题。Web 3.0的另一个热门应用是在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s,NFT)的数字藏品行业。NFT是区块链网络中具有唯一性、不可拆分性、可验证性的数字资产,被广泛应用于收藏品、加密艺术品和游戏中,目前已成为区块链行业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风口。
究其本质,NFT通过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来实现所有权的转移,并通过区块链记录所有权转移的整个过程。由于区块链的公开透明、可追溯、防伪造和难以篡改等特性,任何节点都可以查看一个NFT的所有交易记录,这就保证了NFT交易过程的透明性、难以篡改性和防复制性 [4]。
相较于DeFi生态,NFT生态还十分不完善。为此,需要在NFT基础设施、分类体系、应用场景以及价值识别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推动形成通用且稳定的NFT生态。
此外,在去中心化游戏(如StepN、GameFi)、去中心化域名(如ENS、DAS)、去中心化内容发布平台(如Mirror、Audius)、去中心化支付工具(如Metamask、Solana Pay)、去中心化社交工具(如Telegram、Discord)、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等领域,Web 3.0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也正因如此,Meta、苹果、亚马逊等公司大量的高管离职,转身进入Web 3.0项目,微软、Twitter、阿里巴巴、TikTok等科技巨头公司也迅速上车,加入Web 3.0赛道。我国目前在Web 3.0产业也已展开布局,涵盖数字藏品、虚拟数字人、游戏、社交、供应链等至少五类新兴产业。
不论是知名机构、投资人,还是社交媒体,Web 3.0都吸足了眼球,激发了大量资本的热情。然而人们对它的态度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必须抓紧机会追赶浪潮;有人则认为这是乌托邦式的空谈,在当下的大环境下几乎没有落地的可能;反对者们认为Web 3.0项目就是纯纯的 “割韭菜” 骗局,里里外外全是炒作气味。特别是近期加密货币的大震荡更让悲观者们言之凿凿,心有戚戚。
显然,当前的Web 3.0确实存在值得诟病的地方。其一在于技术,尽管区块链、人工智能、隐私计算等技术日趋成熟,但是底层算力、开放工具、技术标准等基础支撑仍较为落后,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二在于监管,这也是新兴行业普遍存在的监管和治理相对滞后的发展障碍。
然而,瑕不掩瑜。Web 3.0所构建的去中心化、数据平权、安全、开放、共建的互联网时代势必在经济、社交乃至社会生活层面带来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进步,技术和监管的短板也终将解决。
5、全真道之DAO:从ICO到NFT
元宇宙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没有资本的社会组织就是无根之木,难以存继。从发展路线看来,目前元宇宙的关键就是上 “DAO”。
而DAO的原理就是:1)制造加密货币作为DAO的治理通证(Governance Token);2)分币于同DAO者,如用户、支持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3)按持币多少投票治理其DAO,同时二级市场交易其币,产生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
DAO的目标,就是 “真(TRUE)”、可信(Trustable)、可靠(Reliable)、可用(Useful)、效益(Effective/Efficient),一句话: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In the right way, do the right thing)!
幸运的是,从2016年第一个DAO—— “The DAO” [5] 出现时,其身上就带着浓郁的资本气息。ICO是DAO的初始资金发行,是指DAO项目通过出售自己代币的方式首次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The DAO的出现带火了ICO一词,ICO简单快速的特点赢得了加密圈的青睐。
根据中国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对43家相关平台监测而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仅2017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已完成65个ICO项目,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26.16亿元,参与人次10.5万 [6]。投资者喜欢将ICO与IPO放在一起对比,而ICO却远比IPO要凶险得多。与IPO相比,ICO并不能确保投资者获得加密项目或公司的所有权。IPO会受到各国政府组织的监管,而ICO却基本上不受监管。ICO过低的进入门槛也使得资本市场一片狼藉,逼得各政府不得不出手整治。而大量欺诈性项目的出现,也使得投资产对ICO项目失去了信心,一时间,人们谈ICO色变。
DAO的融资之路却并未就此停住,“打不死” 的DAO探索者接着又 “发明” 了IEO(首次交易平台发行)的概念。IEO在ICO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指使用首次交易所发行来筹集资金。
这种方式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在IEO下,区块链项目需要受到更加全面的审查过程,包括其白皮书。投资者也可以在交易平台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受信任的交易所中进行交易的数字货币,可以赋予项目方更高的可信度。而且,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对IEO项目提供营销和开发的支持。粗算起来,IEO也算是一个多赢的方案。
然而,IEO绝非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依托于中心化的交易平台,与去中心化世界的精神相左。而且,项目方还必须以佣金的形式向交易所提供一定比例的代币,这对于本就捉襟见肘的初创项目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同时,IEO也并没有消除加密货币投资的风险,投资者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于是,与IEO相类似的IDO出场了:IDO采用去中心化交易所来筹集资金。这种募资方式具有去中心化和无需许可的特性,牺牲了安全性来换取更大的灵活性。IDO不必向交易所提供费用、等待审核时间,因为它完全在去中心化交易平台上进行。而去中心化交易所的透明性,又给了投资者足够的信息做出即时决策。IDO远不是DAO融资之路的终点,IFO(首次分叉币发行),ILO(首次锁仓发行),IGO(首次游戏发行)等概念会不断完善其融资市场。
另一方面,作为DAO基础支撑的加密货币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作为用户数量最广泛的区块链,以太坊的代币协议ERC(Ethereum Request for Comments)代表着区块链代币的发展历程。截止2022年初,以太坊链上已有超过440000种采用ERC-20标准以及多达14000种采用ERC721标准的代币合约,加起来差不多454000种代币,占所有类型代币的99%以上,而其中ERC20独占96.9%。目前主流的代币,如基于以太坊的USDT、USDC、DAI、WDTC、SUSHI等,和基于其他链的MATIC、THETA、ICP、TRX、BNB、HT等都采用了ERC-20标准。
Vitalik Buterin 是一名俄罗斯裔加拿大作家和程序员,自2011年以来一直参与比特币社区,他于2014年初牵头创造了以太坊,被称为以太坊背后的人,更是目前DAO上十分活跃的人物。ERC20 [7]协议就是他于2015年提出的,是以太坊为可替代代币引入的第一个代币协议。
该协议定义了代币的统一标准:代币的名称、总量、小数点位、如何批准其交易、如何访问数据、查看地址下代币的数量和总量、允许第三方可以使用账户中的代币、允许代币和兼容ETH合约和钱包服务的第三方兼容以及其他一些函数功能。作为以太坊区块链的标准协议,每个ERC20代币无论其特征和结构如何都可以互换,每个ERC20代币都严格等同于相同的价值。
但是,加密世界中数字资产的可替代性(Fungible)并非在所有场景都适用。FT(Fungible token)的可替代性适用于稳定币、治理代币和币币交易等领域。与之相对的,NFT(Non-fungible token)作为数字领域中真实性和所有权的证明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同于可替代性代币,每个NFT都具有独一无二、稀缺、不可分割等属性。NFT用词和概念均于2017在以太坊改进方案ERC721协议[7] 中提出,ERC721是最早被以太坊认可的NFT协议,同时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协议标准。ERC721协议诞生自Cryptokitties项目,它定义了NFT的四个关键属性:ID(全局id),NAME(名称),SYMBOL(符号),URI(统一资源标识符),这是后来出现的各种NFT协议的元数据基础。ERC721协议接口与标准代币接口ERC20具有相似的属性,能够实现NFT的发行、交易和授权;ERC721与ERC20的主要区别在于,ERC721允许跟踪数字资产的所有权记录,即赋予这些资产独一无二的属性。
ERC721协议主要用于画作、债券、房子、汽车等资产的数字化存储,其优势在于保证所有权的安全性、所有权转移的便捷性以及所有权的不可更改和透明性。但ERC721协议有着其局限性,一份智能合约只能发行一种NFT,因此,在面对多种资产场景时,难以方便地统一管理,导致ERC721难以应用于游戏等复杂场景。
因此,2018年出现了ERC1155改进协议 [7]。ERC1155主要针对游戏等多资产复杂场景,资产被储存在一个中央智能合约当中,其与ERC721核心的不同在于一份合约可以支持发行多种NFT资产,且可以对多种类NFT资产进行统一管理、打包交易,大幅节省用户对多种类资产的管理与交易时的GAS费用;ERC1155兼备FT与NFT特征,使得协议表征更加便捷;ERC1155移除了ERC721中的NAME、SYMBOL字段,仅保留ID和URI,使ERC1155对资产的描述能力大幅降低,而将描述资产的权力交给上层,使得上层对于不同场景的管理实现定制化逻辑解析,实现NFT多场景复合利用。ERC1155的设计理念更看重NFT的轻量和可操作性,也可以通过直接使用整个ID字段来表征FT类资产,从而兼容了ERC20与ERC721。
目前NFT主要应用于元宇宙、艺术品以及现实世界资产等领域。诸如Decentraland、The Sandbox和Cryptovoxels之类的游戏平台可以直接创建NFT物品,以及交易其他游戏中的NFT。在Opensea、BakerySwap和Treasureland等平台可以交易各类图片、音频等NFT类收藏品和艺术品 [8]。通过拟合物理世界资产和虚拟世界资产上链,解决真实资产代币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问题,例如Soulbound Tokens (SBTs)等方向的发展 [9]。去中心化身份管理(DID)[10],通过将个人信息转换为NFT,每个DID都有其独特的识别特征,可以简化各类身份验证流程,也是目前NFT领域发展的重心之一。
6、元宇宙能否成功在于?
笔者认为,元宇宙能否成功,不在Web3,不在DAO,而在DeSci的未来。
技术的创新使科学系统正在不断地提高知识生产、传播、获取和影响的能力。比如,印刷术的发明使大规模存储和传播文本知识成为可能;互联网技术使人们能够立即在全世界范围内访问代码程序、数据库和出版物并促成了开放科学(Open Science, OS)运动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以及平行智能等数字智能技术使科学系统正在经历平行的变化,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在一个更加集成的环境中完成,致使科学系统所面临的环境比以往更加不确定、多样和复杂,科学研究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ary)、跨学科(Transdisciplinary)成为了必然。但目前基于中心化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构建的科学系统,已落后于技术的发展,难以适应其系统的复杂性,变得越来越低效和偏离科学的本质。
自治科学,特别是基于Web3、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一类DAO)及分布式自治运营(Distributed Autonomous Operations, 二类DAO)的去中心化科学(Decentralized Science, DeSci),正在成为新兴的重要科学运动,为解决目前科学领域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条路径。
DeSci最早由 Martin Etzrodt 于2018年提出,因从期刊的角度谈论DeSci并未引起关注 。随后 Sarah Hamburg 致信Nature提出DeSci 运动(2021年12月),并在次年的博文中进一步讨论DeSci而被学术界和业界所关注。DeSci运动致力于解决集中化科学(Centralized Science, CeSci)系统中的研究痛点、信息孤岛、发展瓶颈等问题 [11]。
实际上,DeSci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类似的观点已经被不同的学术群体和组织提出。
其源头是社会运动组织或社会运动群体(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SMOs),近段时间就是人肉搜索、众包、动态网民群体组织(Cyber or Cyber-enabled Movement Organizations ,CMO或CeMOs) 、研发群体之科学(Science of Team Science,SciTS)、去中心化自治社会(Decentralized Society,DAS或DeSoc)等。
SMOs是社会学中曾经非常有影响力的概念,由社会学家 Mayer Zald 和其学生 Roberta Ash(现名为Roberta Garner)在上世纪60年代中的世界性社会动荡时期提出。广义而言 , SMOs 是指社会运动有组织的组成部分,主要起协调作用,而非直接雇佣或指导运动中的参与人员。
针对特定问题的SMOs之集合又称为社会运动行业(Social Movement Industries),从绿色和平运动和恐怖活动,再到低碳生活,在许多方面已对传统的主流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12]。SMOs的发展为DeSci运动奠定了思想雏形。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网络虚拟世界成为了人们日常活动的重要空间,并催生了大规模CMOs。CMOs是指由事件或目标引导,短期内聚集在一起,参与、讨论并共同实施某些社会行为的在线网民群体 [13]。人肉搜索、水军、众包等都是典型的CMOs。
与SMOs不同,虚拟空间中的CMOs不受现实物理世界的空间限制,演化过程由事件或目标驱动,快速形成、传播且高度互动,并伴随着目标的消失而自动解散。CMOs的演化轨迹与DAO的分布式、去中心化、自组织、自治等特征极度吻合,是DAO的网络发展雏形,为DeSci的构建与治理提供了参考模型。
SciTS曾是国际上时尚的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专注于科学研发群体如何发起、组织、交流、从事科研活动等过程。SciTS的核心任务是理解认清促进或阻碍各种各样科技合作的情况和阶段,并加以有效管理和利用:从确定大规模科技合作研究、培训、转化的有效性,直到掌握研发群体是如何协力攻关取得个人或递增式努力难以实现的突破和跨越。
数据挖掘、社会计算和许多相关的智能系统将成为确保SciTS成功所必需的核心学科。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工智能:将人工智能视为学术智能,而非 “人工” 智能,就是 Science for AI 和 AI for Science 之一体化 [14]。SciTS不仅被认为是促进二十一世纪科学合作的一盏指路明灯(A Beacon for 21st Century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也为DeSci如何展开科研活动奠定了基础。
DeSci是随着Web3和DAOs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及应用越来越丰富而出现的一种发展范式。它使用最近的数字工具和基于网络空间的社区资源来资助、组织、培训、规划、协调、调度、收集、分配供需活动 [15]。
其潜在的应用可以分为两类:科学系统本身如资助、激励、权限、同行评审、科学发展等;第二类是科学系统具体应用场景,如生物科技、气候、期刊、会议等。DeSci改变了科学体系的结构、规范、激励和价值流,这有望提高科学履行其使命并与社会价值观保持一致的能力。
但DeSci仍然处于非常早期的探索阶段,比如,如何界定DeSci的应用范围?如何平衡DeSci参与者质量并避免系统次优循环?如何构建DeSci与CeSci的合作桥梁?DeSci对多学科、交叉学科和/或跨学科研究的潜在贡献是什么?DeSci对传统专业社区的组织和运营的直接和潜在影响是什么?人工智能在DeSci中的作用是什么?我们仍然需要深度地思考其影响和意义,以及智能技术在基于Web3和DAOs的DeSci组织及运营中的作用和潜在用途。
毫无疑问,DeSci的发展与成熟,必将变革我们的教育、管理和科技及其产业体系,更为Web3和DAOs及其元宇宙的落地与深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7、元宇宙的 “玄风”
为了写作此文,笔者读了很多新资料,越读越感觉在元宇宙的 “玄风” 中,本来清醒的脑子越来越糊涂,迷糊之中似乎明白了元宇宙己变成今日商业产业界的玄学。
中国学者本欲将古希腊的 “Metaphysics” 译为 “玄学”,近代逻辑启蒙者金岳霖认为 “元学” 合适,最后风行的是日本人的 “形而上学”。 “形而上者谓之道” ,如此,冥冥之中 “玄、元、道” 成了同一东西的《True Names》(编者:True Names 是美国作家 Vernor Vinge 于1981年创作的科幻中篇小说,是赛博朋克类型的开创性作品),恰如开启这一切的佛诺·文奇(Vernor Vinge)所言。更想不到的是,玄之又玄,区块链来了,DAO之道居然还真成了元宇宙技术上的 “众玄之门” 。
道是中国哲学的古典理念与概念,道可道非常道,一直是玄学的核心。DAO之道要从理念变成实用的智能技术,任重道远。
实际上,号称去中心化的DAO,今天最大的特色或许就是:DAO其实是中心化最有效、最让人无语的技术手段。例如,目前的数据表明,世界上主要的DAO,全是由少于1%的币拥有者拥有90%以上的投票权!要改变这一局面,让元宇宙之类的技术真正服务于大众,必须推动并深入DeSci运动,重新从基础开始。
基于CPSS和平行智能的DeSci [15],集成了区块链、智能合约以及DAO ,是 “真道(TRUE DAO) ”,将为实现智能社会的学术智能提供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去中心化自治社会(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societies,DAS)。
然而,在智能时代,仅仅依靠智能技术是不够的。新时代需要新思维、新哲学,创造相应的新社会范式。因此,我们需要扩展存在(Being)和成为(Becoming)哲学,迈向一个新的 “B”(Believing),即相信。
显然,迫切需要一种通过平行智能的元宇宙、DAO和CPSS,以新IT(智能技术)、存在、成为和相信的智能人类和智能社会的新哲学。我们称之为平行哲学。平行哲学作为一种新的智能哲学,将使得我们的世界进入 “6S” 社会:让我们在物理世界安全(Safe)、在信息世界安全(Secure)、在生态世界安全可持续(Sustainable)、 对个人需求和权益优化敏感(Sensitive)、为所有人优质服务(Serves)、为所有人提供基础设施可以智慧聪明(Smartness)。
这样的6S社会中应具有 “6I” 智能:认知智能和平行智能的智能技术、加密智能和联邦智能的智能运营和管理,社会智能和生态智能的智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将Hanoi(Hanoi = Human + Artificial + Natural +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之塔的智能理念,从早期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究中的玩具问题之解决方案,转变为真正智能Hanoi的TRUE之塔:人类(H)智能、人工(A)智能、自然(N)智能和组织(O)智能(I)之平行融合智慧 [16]。
- 致 谢 -
十分感谢澳门区块链智能团队研究人员丁文文,朱静,梁小龙,侯家琛的大力帮助,还有办公室李艳芬的尽心支持。
参考文献:
[1] Fei-Yue Wang, Beyond x 2.0: where should we go?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09, 24(3): 2-4.
[2] Fei-Yue Wang, Back to the future: Surrogates, mirror worlds, and parallel universe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11, 26(1): 2-4.
[3] Fei-Yue Wang, Parallel intelligence in metaverses: Welcome to Hanoi!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22, 37(1): 16-20.
[4] 秦蕊, 李娟娟, 王晓,等. NFT:基于区块链的非同质化通证及其应用.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 2021, 3(2):234-242.
[5] Wang S, Ding W, Li J, et al.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Concept, model, and appl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 2019, 6(5): 870-878.
[6] 财新网. 上半年国内ICO融资超26亿 参与人次超10万[EB/OL]. (2017-7-14)[2022-9-9]. http://finance.caixin.com/2017-07-25/101122026.html
[7] Vitalik Buterin.TOKEN STANDARD.[EB/OL].(2022-6-16)[2022-9-9]. https://ethereum.org/en/developers/docs/standards/tokens/.
[8] Beginner.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FTs - Binance Academy. [EB/OL]. (2022-9-2)[2022-9-9]. https://academy.binance.com/en/articles/7-things-you-should-know-about-nfts.
[9] Weyl E G, Ohlhaver P, Buterin V. Decentralized Society: Finding Web3's Soul[J]. Available at SSRN 4105763, 2022.
[10] 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 (DIDs) v1.0. [EB/OL]. (2022-7-16)[2022-9-9]. https://www.w3.org/TR/did-core/
[11] Hamburg S. Call to join the decentralized science movement[J]. Nature, 2021, 600(7888): 221-221.
[12] Zald M N, Ash R.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Growth, decay and change. Social forces, 1966, 44(3): 327-341.
[13] 王飞跃. 基于社会计算和平行系统的动态网民群体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11, 32(1): 8-17.
[14] Fei-Yue Wang, From AI to SciTS: team science and research intelligence.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11, 26(3): 2-4.
[15]Fei-Yue Wang, Ding W, Wang X, et al. The DAO to DeSci: AI for Free, Fair, and Responsibility Sensitive Science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22, 37(2): 16-22.
[16] Fei-Yue Wang, Ding W, Qin R, et al. Parallel Philosophy for MetaOrganizations With MetaOperations: From Leibniz’s Monad to HanoiDAO.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 2022, 9(3): 658-666.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