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2025年夏日,北半球再度陷入“炙烤模式”,热浪侵袭拉响健康警报。

据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格兰瑟姆研究所的估算,今年6月23日-7月2日期间,欧洲各地气温飙升,造成巴塞罗那、米兰和伦敦等12个主要城市的2305人死亡。其中,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温度变化导致了1504人的死亡。[1]

6月,中国的平均气温也达到了21.1℃,与2022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2] 7月14日,新疆、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局地最高温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3]

7月2日,中国国家疾控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凸显高温健康风险防控的紧迫性。[4]

7月13日,《知识分子》对话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仁杰,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研究员胡嘉禄。他们结合最新科研结果,探讨了高温对人体带来的潜在风险,包括“热死”、心梗、失眠以及焦虑等,并提出了应对高温健康风险的策略与科学建议。

陈仁杰及其同事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等方面有持续深入的研究。陈仁杰还是《以健康驱动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科学研究证据》报告的“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工作组召集人。该报告2024年1月由北大环境学院、中国环科院、中国疾控中心、复旦公卫学院联合发布,能源基金会支持。胡嘉禄的研究领域包括环境因素对心血管健康影响大数据研究、医学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等,在环境高温的健康影响等方面也有深入研究。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过《知识分子》编辑整理。

整理 | 知识分子

 ●                  ●                   ●

01

高温何以成为健康杀手?

《知识分子》:高温天气会对人体调节机制造成什么样的挑战?是否真的有“热死人”的风险?

陈仁杰:我们可以将人体视作一个精密的恒温系统,其核心体温通常维持在约37℃。这一恒定状态主要依赖两套散热机制:一是皮肤血管的扩张,二是通过出汗实现的蒸发散热。

高温天气对人体而言是一项严重挑战,尤其会考验体内多个重要系统的平衡。一旦调节失衡,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甚至导致死亡。主要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在高温环境中,人体通过大量出汗来散热。如果补水不及时,就可能导致脱水。脱水会引起口渴、乏力,血液变得黏稠,进而增加心脏的负担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可能诱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严重事件。同时,出汗还会造成钠、钾等电解质流失,从而干扰心脏电生理活动,诱发心律失常,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二是心血管系统承压加重。心血管系统是最容易受到高温影响的系统之一。高温环境下,为满足皮肤血管扩张所带来的血流需求,心率往往会加快,心肌耗氧量也随之增加。同时,脱水导致的血液黏稠进一步增加心脏负担。这种双重压力极易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

三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大脑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其主要功能包括调控排汗与血管舒张。高温天气会增加大脑负荷,导致功能紊乱,出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烦躁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热衰竭,甚至发展为热射病,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危及生命。

四是肾脏负担加重。在高温下,大量出汗会使体内水分减少,迫使肾脏维持体液平衡,从而加重其负担,可能诱发急性肾损伤等问题。

五是内分泌系统应激反应增强。高温还会激活身体的应激机制,促使肾上腺释放应激激素(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从而引发全身血管收缩、心率上升,加重心血管系统与代谢系统的负担。

胡嘉禄:相较于古代社会,如今人类面临的高温伤害其实已经明显减弱。过去,当长时间高温或干旱出现时,人类同时还要面对由于高温导致的食物、水源等资源的短缺问题。而在现代社会,这类次生灾害的风险已经显著降低。回到人体本身,高温对健康的威胁可大致归纳为两类:

第一类是高温直接引发的急性热相关疾病,如热射病。长时间暴露在极端高温环境下,会导致人体水分和电解质代谢严重紊乱,破坏体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出现高热、昏迷,甚至危及生命。这类情况在当代中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中已较为少见,通常只出现在一些特殊人群中,比如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户外劳动者或高温作业岗位的人员。

第二类是高温间接诱发的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这是对大众群体更为常见、且具有显著公共健康影响的问题。高温通过增加出汗量、打乱体温调节和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可加重原有疾病的风险。例如,高血压、冠心病或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因为高温引起的血容量变化、电解质失衡或血管反应异常,而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从心血管医学的角度来看,高温对患者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温暖环境相比寒冷天气对血压控制可能更有利;但另一方面,极端高温环境中的“冷热交替”问题(例如频繁进出空调房)会造成血管快速舒张或收缩,从而增加血管内斑块破裂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心梗、脑梗等急性事件的发生率可能会升高。类似的问题在冬季同样存在——例如室内外温差较大,也会对血管系统造成应激反应。

《知识分子》:大家都比较关注热射病这一急症,也有类似于高温“把器官烫熟了”之类的说法。那么热射病是不是完全不可逆?能简单地介绍一下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吗?

胡嘉禄:“把器官烫熟了”这类说法是不准确的,热射病实际上是由于体温过高导致多器官功能的障碍,并不是完全不可逆。热射病的典型表现是,患者体温超过40°C,且伴有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比如昏迷、嗜睡或者神志不清等症状。如果患者出现这种状况,就可以考虑为热射病。

当然,热射病还可能合并其他器官的功能障碍。例如呼吸系统异常,如呼吸急促,甚至出现咳血、呼吸困难等;消化系统出现异常,表现为恶心、呕吐等症状;泌尿系统异常,可能出现尿量显著减少;在验血的时候,出现生化异常。

《知识分子》:在目前关于高温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学界都有哪些已经被广泛认可的结论?高温更容易诱发哪些类型的心血管疾病?

陈仁杰:全球多个国家的学者都发现,高温天气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风险。首先在高温天气期间,急诊就诊人数、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以及当日及次日的死亡人数均会明显上升,这是被广泛证实的现象。

目前学界普遍认可这几类心血管疾病在高温条件下更易被诱发或加重:心肌梗死、脑卒中、猝死和心衰。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表现之一。研究发现,短时间内气温上升就会显著增加心梗的发病、住院和死亡风险,主要原因包括:大量出汗导致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上升;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血压波动加剧,损伤血管内皮;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更易发生斑块破裂、血管堵塞,最终诱发急性心梗。

第二个病症是脑卒中,高温天会使已有脑血管病变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脑梗死。同时,脱水及血液浓缩也会增加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对于猝死或者心脏骤停来说,在高温天气的发生频率更高,尤其在户外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中更为常见。随着气温升高,猝死的风险也随之上升。

针对心衰患者,他们本身心脏储备功能有限,在高温下为维持散热,心脏负荷进一步加重,极易出现急性失代偿,诱发心衰加重甚至死亡。

胡嘉禄:近年来随着环境学和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交叉研究不断增加,我们获得了更多循证研究的支持。比如,正如刚才陈教授所提到的急性心肌梗死问题,有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32℃时,温度每升高1℃,人群心梗的风险将增加28%。脑卒中方面也类似,气温每升高1℃,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就诊量将增加约17%。

此外,夜间高温也尤为危险。在一些地区,由于昼夜温差大,夜间的温度反而可能低于白天,但夜间高温对人体的影响更为严重,因为这个时候人体的自主调节能力较弱。除了心梗和脑卒中,其他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在极端高温下也容易发生。极高温度下,水电解质失衡容易诱发心律失常,比如房颤的发病率在高温天气下是正常温度天气的两倍以上。这些都是通过大数据和循证研究得出的结论。

从临床观察来看,特别是在像上海这样的经济较发达地区,夏季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反而低于寒冷天气。这可能与当地较好的生活条件和空调的普及有关。大多数人待在家中,减少了外出,因此高温天气下的发病率不一定高于寒冷天气,甚至可能较低。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生活条件较差的地方,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正如陈教授刚才提到的,那些地区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会显著增加。空调的普及显著缓解了高温对心血管健康的负面影响,因此空调的存在大大改善了高温天气带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知识分子》:高温还可能引发非心血管系统的健康问题,比如失眠。陈老师有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否向大家介绍一下?

陈仁杰:睡眠对我们的情绪和整体健康状况影响深远,因此我们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5] 在睡眠方面,我们与华为合作,利用华为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监测睡眠数据。手表或手环设备能精确地记录每个人的睡眠情况,监测入睡时间、苏醒时间,并且可以与周围环境的温度数据进行关联。

我们使用了华为手表的全国数据库,纳入了超过2000万个睡眠日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温度越高,睡眠时间越短。具体来说,每升高10℃,睡眠时长大约减少10分钟,同时,失眠的发生概率增加了20%。这种影响其实也符合大家的直观感受:在炎热的天气里,我们的睡眠质量明显较差,而在凉爽的环境下则会更容易入睡。

此外,我们还发现,高温不仅会缩短睡眠时间,还会影响睡眠质量。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长同样重要,我们可以将睡眠分为浅睡眠、深睡眠和做梦等阶段。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高温对深睡眠的影响最为显著。深睡眠是人体功能恢复和休息的关键阶段,而高温对浅睡眠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这表明高温不仅会导致睡眠时间缩短,更会严重影响睡眠的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还发现某些人群对高温的反应更为敏感。例如,睡眠呼吸暂停症患者(即我们常说的打鼾人群)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这些患者因打鼾而导致呼吸暂停,可能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进而导致呼吸障碍。因此,这类人群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失眠或睡眠障碍。

此外,我们的研究还表明,高温对睡眠的影响是急性的,即当天的高温影响当天的睡眠。如果第二天温度恢复正常,或者进入空调环境,这种影响通常会消失。这表明,高温对睡眠的负面影响是短期的,只要能够迅速降温或使用空调,负面效果就能得到有效缓解。

《知识分子》:高温对情绪方面的影响有哪些?

陈仁杰:我们研究发现,高温天会增加人体的心理应激压力,导致情绪更加紧张和焦虑。此外,长时间的高温暴露还会增加躁狂和抑郁等心理障碍的发生。因此,在高温期间,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也明显上升,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另外,研究表明,高温天气会导致自杀率的上升,尤其是在已有抑郁症倾向的人群中。这主要是由于高温加重了精神障碍,这些人群的抑郁症状可能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自杀事件的发生。

此外,高温对意外伤害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例如,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在高温天气下显著增加。这可能是因为在炎热天气中,人们的精神集中度降低,焦虑和情绪波动加剧,从而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同时,在高温天,发生高处跌落或摔倒等事故的几率也有所上升,这可能是由于高温环境影响了人们的判断力和注意力,导致在高危场所中的事故发生率上升。

02

防护脆弱人群

《知识分子》:高温对健康的影响在人群中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哪些人群在高温天气下更为脆弱?

胡嘉禄:可以将脆弱群体大致分为几类。首先是生理上脆弱的人群,他们通常更难抵御高温和极端温度的变化,比如婴幼儿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感知能力通常会减弱,身体的各种机能也逐渐下降。在应对异常温度时,老年人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导致体温过高,甚至出现热射病或慢性病的急性加重。 

婴幼儿的散热能力有限,体温调节机制尚未成熟,容易发生高热引起的病理反应。比如,婴幼儿在高热时可能发生高热惊厥,这是成年人很少出现的情况。

另一类是慢性病患者,虽然这些患者的体温调节能力通常是正常的,但由于其基础健康状况较为脆弱,他们在面临高温天气时,稍微的生理失衡就可能引发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例如,慢性心衰患者如果暴露在高温中,心脏的储备功能可能无法有效调动,从而导致急性失代偿,甚至出现急性心衰。 

另外,特殊职业群体在生理上可能没有明显的健康问题,但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需要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的高温暴露可能超过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进而导致热射病等相关健康问题。例如,建筑工人、矿工等从事户外劳动的职业人员,他们的健康风险会明显增加。对于这类人群,社会的关爱和职业健康管理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高温天气时,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最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可能生活在缺乏充足制冷设施和防暑措施的环境中,高温天气对他们的影响更为严重。贫困导致了他们缺乏应对高温的必要条件,甚至可能影响到基本的水源和食物供应。改善这些地区的生存条件,提供必要的防暑设施,对于减轻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至关重要。 

陈仁杰:我们研究还发现,独居老人群体在高温天气中也是比较脆弱的,值得关注。这些老年人可能存在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由于独自居住,感知外界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差,可能未能及时开启空调、调节衣物或使用药物。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容易因为高温而发生病情加重或诱发新的健康问题。

《知识分子》:中国在气温干预和健康保护方面有哪些政策空白或改进空间?如何将科学研究更好转化为公共卫生干预?

陈仁杰:在学术圈里已经有很多关于高温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揭示了高温对健康的多方面影响,但从科研到政策的转化目前还是比较有限。尽管国家在推动一些应对高温风险的政策,如高温预警系统和健康干预措施,但仍然存在一些可改进的空间。

首先,我认为一个关键的改进方向是从“大众化干预”转向“精准化干预”。目前的干预措施往往是面向全体人群的,但事实上某些群体对高温更为敏感,需要更加精准地识别这些脆弱人群,集中资源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第二,我们需要建立主动的关怀机制,特别是对于敏感群体。在社区层面,居委会和社区医生可以主动关心高龄、独居、慢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定期通过电话或微信提醒他们注意高温风险。这种主动性关怀机制尤其在高温天气下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需要改变公众对温度的关注点。我们往往只关心白天的最高气温,但夜间高温的影响实际上也不容忽视,尤其一些人可能为了省电而不开空调。因此,政策应当更加关注夜间温度,并建议高风险人群在晚上也采取措施来降温。

另外,当前的高温预警系统主要以白天的最高气温为基准,但我们研究发现,夜间的最低气温也能够反映一些健康风险。因此,将夜间最低气温纳入预警体系,可以更全面地反映高温对健康的潜在影响。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因地制宜”的问题。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居民对温度的耐受力差异较大。南方居民相对适应高温,而北方居民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北方地区的热浪预警阈值应该比南方地区低一些。特别是在东北和华北地区,空调的普及率较低,热浪风险可能会更加突出,我们应当鼓励这些地区增加空调安装,并相应调整热浪预警的标准。

《知识分子》:今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WMO)预警,未来2025-2029年中至少有一年超过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年份的几率为80%。[6] 这意味着极端高温还可能持续出现,我们应当如何学习与高温共存?

陈仁杰: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首先最重要的是去了解高温相关的知识。这是第一步。通过一些科普渠道,我们可以了解到高温对人群的影响以及我们个人该如何应对这些高温天气带来的伤害。这方面需要科学家、医生以及政府部门加强宣传和科普教育,以增强公众应对高温热浪的知识储备。

第二点是,我们需要政府部门建立更加完善的高温预警体系。例如,如何建立气象监测部门与敏感人群之间的有效传输渠道,以确保这些信息能够及时而准确地到达需要的人手中。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科研支持,也需要技术手段来建立这样的传输网络。

第三,我们的医生也应当做更多的工作。我认为,医生进行高温相关科普会比其他部门更具权威性,因为公众普遍对医生的信任度较高。医生可以在日常门诊中通过个性化的指导来帮助患者,介绍如何应对高温天气,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临床治疗方案,或者调整用药,以减少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

03

高温下健康应对指南

《知识分子》:今年北方暖湿化的趋势也引发了热议,高温高湿是否会进一步加剧热浪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陈仁杰:我认为,高温的影响肯定要大于高湿的影响。高温是一种相对独立且主要的影响因素,而高湿则更多是作为一种加剧高温影响的作用因子,属于交互性反应。

我们已经观察到,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高温的负面效应明显大于低湿环境下的影响。而且,湿热天气与干热天气的影响是有显著差异的。例如,我们常见的“桑拿天”,也就是湿热天,其对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往往会高于干热天气。至于原因,目前还没有一个特别确切的标准答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胡嘉禄:虽然湿度的影响可能没有高温那样显著,但从生理学角度来看,高湿度对人体的散热是有不利影响的。空气中湿度过高时,会使得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散热的效率大大降低,从而增加体温调节的困难。这也是为什么高温高湿的天气下,更容易引发热射病或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高湿环境还对呼吸系统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当湿度过高时,空气中的霉菌、细菌等微生物容易滋生,这不仅影响呼吸健康,还可能间接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像上海的梅雨季节就是一个例子。

《知识分子》:如何预防热射病?

胡嘉禄:预防热射病的关键非常简单,就是避免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中,适时补充水分,并减少在高温环境中停留的时间。这些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热射病的发生风险。

如果要急救热射病病人,首先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 如果条件允许,脱掉患者的衣物,用冷水浸泡,或使用冰块在患者的颈部、腋下、腹股沟等体表较薄弱的部位帮助降温。如果没有冰块,可以用风扇吹风或者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皮肤。 在做完力所能及的事情后,若患者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缓解,应该立即拨打120,寻求专业的医疗救援。 

《知识分子》:出现哪些症状时,大家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或者采取降温措施,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继续发展?胡医生能否给大家一些建议?

胡嘉禄:如果症状已经出现了,其实就类似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脑梗死的预判,应该立刻采取行动。

简单来说,如果出现了持续性的胸闷、胸痛、心慌等不适,且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以上,这时就一定要引起警惕,并立即就诊急诊。这可能意味着心肌已经发生了缺血,可能已经出现心肌梗死等问题。

针对脑血管,如果出现明显的头晕、视物模糊、一过性的黑蒙、口齿不清、肢体乏力等症状,也要高度警惕。再有,部分人在高温天气下会发现血压出现明显波动或不稳定,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最好尽快就诊。虽然不一定需要急诊,但至少需要去门诊进行检查,并调整降压药物等治疗方案,由医生来评估当前的状态是否存在风险。

很多患者在高温天气下会出现血压偏低的情况。这通常与高温和大量出汗有关。在这种情况下,降压药物的使用要特别小心,需要及时调整。否则,可能会导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进而引发低灌注状态,增加急性事件的发生风险。

《知识分子》:虽然使用空调是降低温度、缓解高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有些人认为长时间使用空调可能对身体有负面影响。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胡嘉禄:空调的使用肯定是有益的,但在使用上需要注意科学的方法和策略。首先,温度不宜设置得过低。第二,长期待在空调环境中时,也还是需要适度开窗通风,保持空气的新鲜和流动,这有助于避免室内空气过于沉闷,也能帮助身体逐步适应室内外温差。

再者,要避免快速进出冷热环境,因为这种急剧的温差变化对人体是有压力的,尤其对一些易感群体(如老年人、婴幼儿等)更加不利。所以,实际操作时,避免从极热的外界环境突然进入到极冷的空调环境,最好有一个过渡的过程。

陈仁杰:除了温度设置和通风外,空调的清洁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空调在长时间未清洗的情况下,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这些微生物可能随着空气流通扩散到室内,造成空气污染,进而影响我们的呼吸系统健康。因此,我建议每年夏季开始使用空调之前,应该先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个冬季未使用空调的情况下,清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能确保空气质量,也能减少一些由细菌或病菌引发的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略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4037篇文章 1天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