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性更容易抑郁?|一周科技
撰文 | 雁南飞 小学森 庐州月
责编 | 既来知
1
为什么女性更容易抑郁?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广受关注的一类精神疾病。女性患抑郁症的几率是男性的两倍,而且其症状表现通常更为严重,这些性别差异部分归因于女性对压力反应的敏感性更高和卵巢激素的波动,但人们对潜在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最近,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弗里德曼脑研究所的研究者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角度揭示了抑郁症男女发病率不同的原因。该团队发现,标...
撰文 | 雁南飞 小学森 庐州月
责编 | 既来知
1
为什么女性更容易抑郁?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广受关注的一类精神疾病。女性患抑郁症的几率是男性的两倍,而且其症状表现通常更为严重,这些性别差异部分归因于女性对压力反应的敏感性更高和卵巢激素的波动,但人们对潜在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最近,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弗里德曼脑研究所的研究者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角度揭示了抑郁症男女发病率不同的原因。该团队发现,标...
奥密克戎变弱了吗?对中国的防疫又意味着什么?| 图源:istockphoto,Robin De Roeck
撰文 | 周叶斌
最近国内防疫措施的调整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不少地区的感染病例在持续增加,很多人非常关心如今的新冠病毒还危不危险。一种说法是病毒的进化方向是越来越弱,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如今的奥密克戎病毒株是在往致病性减弱的方向发展吗?
病毒进化的方向
进化是地球上所有物种都存在的现象。有意思的是我们对进化这...
疫情终将过去,如何直面社会抑郁创伤?| 图源:pixabay.com
撰文 | 罗敏敏(神经生物学家)
因为我个人的研究和抑郁症有些关系,最近常有朋友和我谈到抑郁症有增多的趋势。我抱着乐观的态度,期待疫情尽快结束,并分享个人对于抑郁症的理解及对于后疫情时代促进社会心理健康建设的初浅思考。
1、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情感疾病。根据常用的由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
治愈乙肝的曙光初现还是道阻且长?| 图源:istockphoto.com,TarikVision
导 读
在治愈乙肝的这条路上,国际上现在可能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研究,很多都只在实验室里有效,一旦进入到临床试验就发现没有效果,或是副作用太大而被迫中止试验。最近,乙肝治疗领域的一项新进展,给这个领域投来一缕光,但离人们最终宣布胜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访谈、撰文 | 宋安娜
编 | 钱炜
11月24日,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甲烷的减排潜力不容忽视 | 图源:istockphoto.com,Vadim_Orlov
导 读
最新数据显示,虽然出现了能源危机,但全球碳排放量仍在飙升。二氧化碳之外,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的减排潜力不容忽视。然而,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甲烷排放源,煤层气逸散的减排之路依然困难重重。
撰文 | 陈美安
责编 | 冯灏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透露,中国已完成控制甲烷排放的...
《科学四十人》系列座谈第五期
导 读
斥资几亿、几十亿的大科学装置,规划和建造应当如何决策?大科学装置是盛宴已过还是正当其时?中国现在的大科学装置数量是多是少?大科学装置在研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就这些问题,《知识分子》联合 “科学四十人”,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和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组织了...
雅典大瘟疫,米歇尔·斯威特斯/绘(约于1652-1654)| 图源:wikipedia
导 读
在大瘟疫中,对大众的情绪抚慰使其免于恐惧以及尽可能维持正常社会秩序,是走出疫情的必要前提。只有始终尊重科学、尊重人和自然,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成为病毒的牺牲品。
撰文 | 潘孝本
责编 | 钱炜
在地球的大约46亿年历史中,病毒出现在30多亿年前生命活动的早期。相对于人类在地球上的区区几百万年历史,病毒无疑是地球上的 “原住民”。...
撰文 | 凤梨 Kitty猫 孤湧者
1
CD47阻断可提高癌症放疗效果
放射治疗(放疗)是当前癌症治疗的最常用方式之一。数据显示,超50%的癌症患者在接受放疗。但受治疗部位的局限,放疗不能完全清除癌细胞,尤其是已经发生转移的癌细胞。
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儿科系 Julien Sage 团队通过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动物模型研究发现,放疗联合CD47抗体阻断可显著提升癌症治疗效果。据了解,CD47是一种在癌细胞...
扩展版产前基因检测靠谱吗?| 图源:pexels.com
导 读
基因检测技术虽然先进,但无论是产前基因筛查还是诊断都有着各自的局限。眼下,利益的驱使、不规范的操作和对技术不了解产生的不合理期望,却常常扭曲了基因检测技术的正常运作。讲清各种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的特点和问题,才能保护孕妇及其家庭的利益,避免风险。
访谈、撰文 | 张天祁
责编 | 钱炜
“技术跑到了临床前头。” 在谈到国内产前基因检测发展现状时,全国...
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落幕,图源:武毅秀
导 读
经过三十年的争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终于首次在气候赔偿上达成暂时一致。大会成果喜忧参半,辩论还在继续。需要持续关注的是:钱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撰文 | 松亚
责编 | 冯灏
周日,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在争议声中落下帷幕。经过两周的艰难谈判,在延期两天后,代表们终于在埃及当地时间周日凌晨通过最终协议[1],历史性地承诺将建立...
女性抑郁症发病率比男性高两倍,激素是罪魁祸首吗?| pexels.com
导 读
由于激素、基因遗传等多方面原因,女性抑郁症发病率高于男性,大约是男性的1.2~2倍。目前,科学界围绕这一现象已经展开了大量研究,并有了一些初步结论。在女性抑郁症的治疗领域,越多越多的新疗法开始从激素角度着力,不过大部分仍处于研究阶段。
访谈、撰文 | 宋安娜
责编 | 钱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给出的数据,抑郁症是全世界的常见疾病,全...
经历过奥密克戎大流行的国家现在怎样了?
导 读
从全球新冠致死率的变化,及新加坡等地的跟踪数据来看,在建立了较完善的人群免疫水平后,奥密克戎本身的疾病负担是可以控制在流感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水平。
撰文 | 周叶斌
责编 | 钱炜
眼下,新冠疫情暴发已近三年,期间对疫情走势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病毒株的更替。不过,奥密克戎从2021年11月出现至今已经一年,虽然流行的具体分支换了几茬,但在其彻底取代了其它变异...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导 读
“由于对能源资源禀赋认识的局限性,一些能源负荷很重的地区长期以来认为自己 ‘负荷重、资源缺’,却没有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可以开发,形成了对外来电、外来煤的依赖。这是一个影响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的实际问题”,11月4日,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 “2022清洁能源技术与双碳” 科学论坛上指出。本次论坛...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
导 读
动力电池需突破锂资源受制于人的局面,积极发展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要提高电池的综合性能,特别是安全性能。
文字整理 | 张天祁
在11月4日举行的 “2022清洁能源技术与双碳科学论坛” 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黄云辉进行了以 “动力电池技术的未来” 为主题的分享与讨论。
黄学杰在会上说,眼下,动力...
撰文 | 凤梨 Kitty猫 孤湧者
责编 | 既来知
1
闻闻肉香就能燃烧脂肪
节食和运动是减肥的两大主要途径。但在具体执行中,总有一些人忍不住想吃点儿东西,还能列出各种自我安慰的理由。
最近,日本富山大学临床药理系 Toshiyasu Sasaoka 团队发现,雄性小鼠在禁食24小时后,用熟悉食物(之前吃过)的气味刺激就能使其脂肪组织代谢增强,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1]。另外,在小鼠重新进食前进行食物气味刺激可以提升全身脂...
张益唐与《知识分子》连线对话
导 读
“我还是比较倔强的一个人,好像不是那么轻易就低头。另一方面,我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反正我觉得能活就行,有时间就去想想数学。我觉得我没有费多大的劲,就能自然地坚持下来。”
访谈、撰文 | 钱炜
自11月5日张益唐将自己的新论文在网上公开以来,这位传奇华人数学家再度站到了聚光灯下。这距离他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已经过去了9年时间。对于这次研究,张益唐自己评价说,已...
2022年7月,拥挤的火车站台 | 摄影:商周
导 读
新冠疫情三年,德国的疫情防控从最初的封城逐渐走向开放。目前,德国社会的开放程度基本回归到疫情前的状态。旅德免疫学者商周认为,德国科学家在防疫政策的制定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提供的有关疫情的数据是政府制定防疫政策的的重要依据。
撰文 | 商周
责编 | 陈晓雪
手机上装有德国电视一台的《每日新闻》App,它是我的德语新闻来源。这里的新闻按重...
准备发射的阿尔忒弥斯1号 | 图源:NASA
编者按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6日,也就是今天下午2点4分,阿尔忒弥斯1号(Artemis I)将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开启发射。这次寄托了美国重返月球梦想的发射,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此前,阿尔忒弥斯1号曾先后计划在8月底和9月初发射,但均因燃料泄露而被推迟。
自从阿波罗计划结束后,美国人离开月球已近半个世纪,为何现在要启动耗资巨大的阿尔忒弥斯计划重返月球呢?
撰文|鞠强
...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导致恐龙灭绝的艺术想象图 | 图源:BBC
编者按
不久前(2022年9月底),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描述了他们新发现的3颗小行星[1]。在这3颗小行星中,有2颗是2021年发现的,另外一颗是2022年1月13日发现的,命名为2022 AP7。他们使用位于智利的Blanco 4米望远镜上安装的暗能量相机做出了这一发现。
2022 AP7在3颗小行星中个头最大,直径在1.1~2.3千米,很有可能是8年来天文学家发现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小行星(Pote...
科学界苦同行评议久矣?| 图源:istockphoto.com,MaksimYremenko
导 读
10月底,国际著名生物学综合期刊eLife宣布,所有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编辑部都不会作出接受/拒绝的决定,而是和评审意见一起作为 “已评审预印本” 在网站上发布。eLife这次的改革,主要着力于同行评议环节。作为学术界的基本游戏规则,同行评议存在什么弊端,反映出什么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值得深入剖析的。
撰文 | 张天祁
责编 | 钱炜
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