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23年来啦,《知识分子》三位总编辑如何看待过去的一年,对于新的一年有何期待,又有什么想对读者朋友说的呢?

夏志宏

《知识分子》总编辑、数学家

科学终将帮我们抚平伤痕

《知识分子》伴随大家又度过了不同寻常的一年。随着全球从新冠疫情中走出,中国也进入了抗疫最艰难的时刻。祝愿大家以健康的身体,迎接令人期盼的新年!

三年了,我们目睹了疫情对人类生命的摧残,对世界文明的伤害:

回忆三年前的疫情初期,全世界情系武汉,美国口罩被抢售一空,包机捐赠中国;日本运送武汉的抗疫物资上所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曾让多少国人感动;后来中国对欧洲国家的救灾援助也同样感动了当地人民。可惜的是,三年来,人民之间的良好愿望被偏激、敌对和仇恨所取代,阴谋论充斥于网络,科学与理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也在权威、利益、科学面前经历了一场灵魂考验。是坚守科学与良知,不为权势所动,还是随波逐流,为民粹呐喊?是化解仇恨,还是煽风点火?我想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传播科学,如何使文明、智慧、理性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这是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重大问题。建立公正可信的平台是我们的共同愿望。科学、文明、智慧是《知识分子》的创刊理念,也是我们不倦的追求。

《知识分子》承诺将继续以客观、公正、独立的方式给读者带来科学进展、科学思想和科学辩论。在新的一年里,期待疫情结束,期望迎来一个有着更宽容、更自由的科学与教育发展环境的中国,也期望迎来一个多元合作的和平世界。

感谢读者对《知识分子》平台一如既往的支持。
 

周忠和

《知识分子》总编辑、古生物学家

愿呼吸到更多自由与新鲜的空气

2022年,全球的动荡令人不安。年初北京冬奥会上的和平鸽,未能阻止俄乌战争的爆发。残酷的战争不仅影响了数以百万计无辜百姓的生活,还严重波及到全球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甚至还带来了古巴危机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一次核危机。足球世界杯的狂欢,也不能掩盖人们对和平曙光迟迟未能显现的失望。

2022年,我们无情地迎来了新冠疫情的第三年,年底又见证了防疫政策的峰回路转,似乎应验了“大疫不过三”那句老话。黎明前固然还有一段长夜,然而黑暗终将过去。虽然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三年的煎熬,然而我们必须致敬广大的白衣天使,因为当所有人撤退的时候,唯有他们还在自己的阵地做最顽强的坚守。

病毒尚在肆虐,地球气候与生态已是脆弱不堪。2022年,中国遭受的极端高温的天气,不过是全球干旱与洪水频发的缩影。也是在年底,中国作为主席国主持召开的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最终达成了历史性的协议,承诺到2030年保护地球的大约1/3的陆地和水域,这算是2022悲情的世界为数不多的喜讯之一。

同样令人欣喜的事情,2022年的全球科技亮点十足。拥有红外黄金之眼的新一代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开启了人类宇宙深部探索的新征程;NASA用一枚航天器神奇地改变了小行星的飞行轨道;人类首次在可控核聚变实验中实现核聚变反应的净能量增益;人工智能技术向人类的传统领域不断进击,不停地颠覆着人类的认知和想象。

疫情对国际交流的影响也没有阻止中国科学界前行的步伐。2022年无论在基础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工程等领域都是捷报频传;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异军突起,助推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向中国的科学传播界传递了新的信心。

2023年,告别了凶猛的虎年,迎来温和的兔年,愿赐予世界更多和平的希望。新冠疫情结束的世卫组织官宣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纯粹的“清零”与“躺平”之争,本来就子虚乌有,唯有科学才能最终弥合分歧、疗治精神的创伤。疫情过后,希望我们能少一点庆祝,多一分反思:社会治理的能力究竟该如何提升?宪法的意识如何根植于每一个公民的心中,让公众在工作与生活中增添切身的感受?公共危机之时,科学的声音如何不再被非科学的声音所掩盖?我们也期待更多理性的争论替代令人不安的网暴或喧嚣。

最后,当病毒减缓了其传播的步伐时,希望科学与包容的精神在中国的大地上更快地传播。当口罩不再如影如随之时,我们能够呼吸到更多自由与新鲜的空气!

毛淑德

《知识分子》总编辑、天文学家

大家都应该放慢脚步

2022年是比较魔幻、疫情变化出人意料的一年:我无奈地习惯了线上和线下融合(hybrid)的教学模式,但没想到线上开会的次数比去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年底不少同事、朋友相继“中招”,尤令我心忧。

2022年天文学最令人惊叹的成果是去年圣诞节升空的韦布望远镜捕捉到的绚丽照片。天文学家由此推断宇宙中精彩纷呈的结构的出现可能比天文学家想象的更快、更迅猛;韦布拍到的(彩虹式)光谱也开始揭示系外行星大气的成分,无疑是人类在回答地外生命是否存在这个基本问题上走出的扎实的一步。浩瀚的宇宙常让我感慨人类之渺小如沧海一粟,甚至在微小的新冠病毒面前,有时我们都显得相当无助。但科学技术也体现了人类的伟大:我们的望远镜已能看到宇宙的边缘,而新冠病毒疫苗的快速研发也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基础科学的快速发展及其重要性。

2022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书是《slow professors》,它让我重新审视现代大学校园生活的快节奏和教育的本质。西方和国内的大学也许都存在日益定量化、行政化、公司化的趋势,或许将把人类未来发展的根基——教育,带向崩溃的悬崖。大家都应该放慢脚步,允许优雅和从容的慢学者存在,使他们能在学术上发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时间做深刻而非仓促、淡泊而非逐利的研究,留下经得住时光考验的的文章、思想,乃至学派。

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走出疫情的阴影,回归正常的生活。我渴望在阳光下与学生、同事、海内外友人面对面畅谈学术和人生,在科学舞台上开展没有国界的合作。也希望知识分子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大家获取知识和信息、展开理性辩论的首选平台!我更希望在这个平台上,科学能受到真正的尊重,并且科学家发声时能坚守伦理道德底线、以事实、数据和冷静的态度说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更好的公信力!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890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