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言:
 
作为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对于每一个科学家来说都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奖项,诺奖本身也存在着许多争议,其中一个争议就是对于女性科学家的忽视。例如,著名的华裔女科学家吴健雄利用实验方法验证了宇称不守恒,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她却并没有因此得奖。
 
诺奖从诞生至今一共产生了911位获奖者,但是其中只有48位女性得主。在诺贝尔奖超过百年的历史中,女学者共获得18次科学类诺贝尔奖,因为居里夫人曾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03年)与化学奖(1911年),所以仅有17位女科学家获得了奖项,其中两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四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2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众所周知,居里夫人头顶许多“第一”的光环,她不仅是第一位获诺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位两度获诺奖的人,更是迄今唯一的女性。1947年格蒂•特蕾莎•科里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24年后,她的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成为了第二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60年后,玛丽亚·格佩特-梅耶才成为了第二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科学家,而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科学家至今尚未出现。
 
与得奖的男性科学家相比,因为需要面对平衡家庭与事业和来自社会的客观压力,女性科学家取得获得诺奖认可的顶尖学术成就诚属不易。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三位获奖女科学家的经历,面对当时社会上对于女性的歧视与不公正对待,她们没有屈服,而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直至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
 
整理 | 赵亚杰
责编 | 徐    可
 
● ● ●
 
出生日期:1896年8月15日
 
出生地点:奥匈帝国布拉格(现捷克布拉格)
 
出生日期:1957年10月26日
 
出生地点: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市
 
获奖时所在机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获奖理由:“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领域:生物化学、代谢、生理学
 
格蒂·特蕾莎·科里1896年出生于布拉格。她在家中接受了她的小学教育,1906年她在一所女中接受了初中教育。1912年毕业之后,她开始准备大学入学考试,1914年她参加并通过了考试。之后她进入布拉格日耳曼大学医学院学习并在1920年取得了药学博士学位。同年,她与丈夫卡尔·科里结婚,并在卡罗琳儿童医院工作了两年,之后她与丈夫移民美国。他们起初在纽约州的布法罗国家恶病研究所一起工作,在卡尔·科里前往圣路易斯之后,她成为了他的研究助手。在1947年,格蒂·特蕾莎·科里成为了生物化学教授。
 
卡尔·斐迪南·科里1896年12月5日出生于布拉格。其父亲是位于的里雅斯特的海洋生物站的主任,在那里卡尔·斐迪南·科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他最初关于科学的启蒙来源于他的父亲,每年暑假与其身为布拉格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的祖父的交流更加使得他对于科学充满兴趣。他在的里雅斯特的一所学校学习并于1914年毕业,之后他也进入了布拉格日耳曼大学学习药学。一战期间,他在意大利前线的奥地利卫生兵团中担任中尉。战后,他返回大学继续学习,在那里他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格蒂。在1922年,他接受在位于纽约布法罗的国家恶病研究所的的生物化学家的职位之前,他在日内瓦大学度过了一年的时间,又在格拉茨大学担任了担任了一年的病理学研究助理。1931年,他被任命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药学教授,之后又成为了生物化学家教授。
 
在纽约期间,科里夫妇并不被建议在一起合作,但是他们坚持并肩工作,致力于研究人体内的能量是如何产生与传递。后来,他们又开始研究糖是如何代谢的。科里夫妇合作完成了大部分研究。从他们的学生时代开始,他们就对临床前科学充满了兴趣。他们的第一篇合作论文来源于对于一次人血清补体的免疫学研究。在纽约期间,他们一同发表了50篇论文,论文的署名次序取决于他们各自在论文中的贡献。在此期间,格蒂自己还单独发表了11篇论文。1929 年,他们提出了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科里循环”,解释了能量在体内从肌肉到肾脏再回到肌肉的流动。该发现第一次阐明并解释了人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循环。这项贡献也使他们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尽管他们夫妇两人共同发现了这一循环,但是只有卡尔·科里凭借着这一发现得到了大学的职位。罗彻斯特大学的负责人警告格蒂·科里可能会毁掉她丈夫的职业生涯,但是这对夫妇还是坚持在一起工作。虽然康奈尔大学和多伦多大学都曾劝说卡尔·科里接受职位,但是他们都拒绝去聘用格蒂·科里。最终夫妇两人于1931年一同前往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在那里,卡尔被聘为药学院药理系主任,而格蒂·科里却只能担任研究助理。格蒂·科里在这里做了16年的研究助理,而卡尔的职位却节节攀升。在1946年卡尔·科里成为新成立的生物化学系主任之后,格蒂·科里才成为了全职教授。1947年,科里夫妇因发现糖代谢过程中垂体激素对糖原的催化作用,与阿根廷科学家胡赛关于脑下垂体激素对动物新陈代谢影响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格蒂·科里也因此成为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第一位女性得主,同时她也是诺奖史上的第三位女性得主以及美国的第一位女性诺奖得主。
 
1956年,她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市去世,时年61岁。
 
 
出生日期:1897年9月12日
 
出生地点:法国巴黎
 
出生日期:1956年3月17日
 
出生地点:法国巴黎
 
获奖时所在机构:法国巴黎镭研究所
 
获奖理由:“以表彰他们对于新放射性物质的合成”
 
领域:核化学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出生于1897年9月12日,是皮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的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从小就展示了她在学习方面的杰出天赋,在接受了一年的传统教育之后,其母亲玛丽居里发现了她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她意识到伊雷娜·约里奥-居里需要一个更具挑战的环境来培养她的学术能力。于是玛丽居里组织了一批在当时很有声望的学者,建立了一个为他们的子女提供教育的团体——“The Cooperative”。The Cooperative的课程由这些学者在他们各自的家中亲自讲授,并不局限于科学与科学研究,同时还会有包括中文与雕塑在内的许多其他课程。这样的教育持续了两年时间,这之后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再次进入了传统的学校进行学习高中课程,紧接着进入巴黎理学院去开始她的本科学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她的学业,在一战期间,年仅17岁的她成为了一名放射科护士,与母亲居里夫人一道在战地医院指导20辆流动式X光机组装和另外200个X光装置的使用,这些装置极大地帮助了医生去定位伤员的受伤位置,但是也使得伊雷娜·约里奥-居里与母亲都受到了过量的辐射。母女二人之后去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年累月地暴露在辐射之中。
 
一战后,她返回巴黎,在她父母创建的镭研究院学习。1925年,她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并开始着手准备她关于钋元素的阿尔法射线的论文。1926年,她与当时在放射性学会担任居里夫人的助手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结婚。无论是她独自一人还是与他丈夫合作期间,她在自然与人工放射性,元素蜕变以及核物理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35年,她与其丈夫一道凭借着“对于新放射性物质的合成”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他们的诺奖工作总结成为了发表于1934年题为Production artificielle d'éléments radioactifs.Preuve chimique de la transmutation des éléments 的论文。她也因此成为了继其母亲玛丽居里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其丈夫也因此成为了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38年她关于重元素中中子的作用的研究成为了发现铀裂变的关键一步。1932年,她被任命为巴黎理学院讲师,1937年被评为教授,1948年成为镭研究所主任。除了科学研究,伊雷娜也曾在政府担任公职。1938年,伊雷娜·约里奥-居里被任命为法国科技部副部长。二战后,伊雷娜·约里奥-居里曾就职于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在担任原子能专员的六年期间,伊雷娜参与设计并领导建造了法国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与此同时,她还一直关注在在奥赛的大型的核物理研究中心的建设,并为此制定的相应的计划。这座中心配备了160 MeV的同步回旋加速器,其建设在伊雷娜去世之后仍在进行。
 
伊雷娜延续了父母要发表所有的研究工作以造福全体科学界的做法,同时她也对于科学研究可能被用于军事而表示担忧。在1939年10月30日,她将工作中所有关于核裂变的文档封存于法国科学院的穹顶之上,直至1949年才取出。
 
伊雷娜一生致力于提升女性在社会以及学界的地位,她曾担任法国妇女联盟全国委员会及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她也是众多科学协会会员,并获得了许多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1956年,她因为长期受到辐射而罹患白血病逝世于巴黎,时年58岁。两年之后,她的丈夫也逝世于巴黎,时年58岁。
 
出生日期:1906年6月28日
 
出生地点:德国卡托维茨(现波兰卡托维茨)
 
去世日期:1972年2月20日
去世地点:美国加州圣地亚哥
获奖时所在机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获奖理由:“提出原子核壳层模型”
 
领域:核物理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1906年6月28日出生在德国的卡托维茨,是弗里德里希·格佩特与其妻子玛利亚唯一的孩子。她也是她父亲家族中的第七代大学教授。
 
1910年,她的父亲前往哥廷根担任儿科教授。在那里,她度过了她结婚前的岁月。曾在哥廷根就读于公立与私立学校的她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成绩优异的她与她的父母理所应当地认为她应该去大学读书,但是在当时,这对于一位女性来说这并非易事。在哥廷根,只有一些私立学校为女生提供大学入学考试的培训。而在通货膨胀时期,这些学校都关门歇业了,但是学校里的老师仍然给学生提供指导。在1924年,格佩特最终在汉诺威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并考入了哥廷根大学。
 
在1924年的春天,怀着成为一名数学家的梦想,她注册成为了哥廷根大学的新生。在当时,量子机制方心未艾且令人激动,而哥廷根大学则是量子物理研究的重镇。入学之后不久,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就发现自己已经被物理学所吸引。尽管她曾在剑桥大学度过了一个学期,但在这里她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英语。她整个大学生涯都是在哥廷根度过的,在那里她遇到了众多良师益友,其中包括三位诺奖得主马克斯·波恩(195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詹姆斯·弗兰克(192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以及阿道夫·温道斯(192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的博士生导师则是大名鼎鼎的马克斯·波恩,而她也对于马克斯·波恩在她科学事业的指引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在1930年,她取得了理论物理的博士学位。同年,她嫁给了詹姆斯·弗兰克的助手,美国人约瑟夫·爱德华·梅耶,之后她与约瑟夫·爱德华·梅耶一同前往霍普金斯大学。
 
在当时,科学界对于女性的歧视仍旧根深蒂固,身在美国的玛丽亚·格佩特-梅耶也因此开启了她那漫长而艰辛的科学研究之路。美国当时正值大萧条时期,因为避免裙带关系的规定以及不景气的经济形势,没有大学会考虑聘用这位教授的妻子。但是仅仅是出于研究物理的乐趣,她仍旧坚持研究。
 
当时在霍普金斯大学就职的物理学家卡尔·赫兹菲尔德(Karl Ferdinand Herzfeld)对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的工作产生了兴趣,在卡尔·赫兹菲尔德与她丈夫的影响下,她逐渐发展成为了一名化学物理学家。她与赫兹菲尔德并且与其丈夫发表了众多论文,并且开始对于有机分子的颜色的研究。
1939年,她与丈夫前往哥伦比亚大学。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博士在1941年到1945年间任教于SarahLawrence学院,但她主要在S. A. M.实验室与实验室主任哈罗德·尤里(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从事分离铀同位素的工作。尤里总是不给她安排实验室的主线研究工作,而是让她去研究一些侧面的问题,例如观察通过光化学反应分离同位素的可能性。这是很优美的物理但是却无助于分离同位素。
 
1946年,他们又前往芝加哥大学。这是第一个她不被视为累赘而是被欢迎的地方。在这里,她直接成为物理系以及核研究所的教授。同时她也凭借着不多的核物理知识而被阿拉贡国家实验室聘用。在这一新领域,她花费了很多时间去寻找自己的研究路径。而在当时拥有众多核物理专家的芝加哥大学中,学习核物理再容易不过了。她非常感激与爱德华·泰勒还有恩里科·费米(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进行的许多讨论。富有耐心且博学多识的费米对于玛丽亚·格佩特-梅耶之后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48年,她开始了对于幻数(MagicNumber,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的特定数值)的研究,但是寻找它们的解释又花费了她另一年的时间,并且花费了这之后的几年去得到大多数结果。在同一时间,在大西洋另一端的德国教授约翰内斯·延森也在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她与从未谋面的奥托·哈克塞尔, 翰内斯·延森以及汉斯·苏斯在同一时间给出的相同解释使她坚信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在1950年,她与延森见面。1955年,这对来自于大西洋两端的竞争对手决定合著《Elementary Theory of Nuclear Shell Structure》(原子壳层结构的理论基础)详细阐释了他们的理论,凭借着这本著作,他们于1963年被一同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她也成为了继居里夫人之后的第二位女性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直到现在,第三位女性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仍未出现。
 
1960年,她与丈夫前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在那里玛丽亚·格佩特-梅耶担任物理学教授直至去世。她是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和海德堡学院的通讯成员。她也曾获得来自于Russel Sage College, Mount Holyoke College 以及Smith College的荣誉学位。
 
参考资料
1. 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facts/
2. 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sts/women.html
3. https://cfmedicine.nlm.nih.gov/physicians/biography_69.html
4.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laureates/1963/mayer-facts.html
5.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laureates/1963/mayer-bio.html
6. 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1935/joliot-curie-bio.html
7. 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1935/joliot-curie-facts.html
8.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1947/cori-gt-facts.html
9.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1947/cori-gt-bio.html
10. http://www.woodrow.org/teachers/ci/1992/IreneJoliot-Curie.html
11. "It was to her grandfather, a convinced freethinker, that Irène owed her atheism, later politically expressed as anticlericalism." Joliot-Curie, Irène. Complete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2008. Encyclopedia.com. 17 March 2012.
12. "Marie Curie  – War Duty (1914–1919) Part 1".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Retrieved 7 November 2011.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863篇文章 1天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