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撰文 | 王烁 茴香 鱼蛋
 
责编 | 攸淇
 
1 象鼻也能当 “水桶”?大象研究新进展
来源:Pixabay
 
最近,“一路象北” 的大象火了,但其实我们对大象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比如,你知道大象的鼻子能够扩张,可存储高达9升水吗?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学者们,最近针对大象鼻子做了一系列研究。他们发现,在需要时,大象鼻子半径可扩张30%,容积可扩张达64%,远比预期的容量要大。而且,象鼻不仅特别能盛,还特别能吸,吸的速度高达150m/s, 是人类打喷嚏时气流速度的30倍。正是由于如此强大的吸力,让象鼻可以轻易的举起像薯片这样易碎的食物。研究人员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今后柔性机器人的研究提供参考。
 
文章链接: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if.2021.0215
 
2 别赖床了,早起1小时可降低抑郁风险
来源:Pixabay
 
你还在赖床吗?赖床的你有感觉到心情沮丧吗? 尽管人们常常念叨早睡早起身体好。但是这点其实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撑。2021年5月26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分册》(JAMA psychiatry)发现睡眠的时间和抑郁的风险息息相关。 研究人员分析了84万成年人的数据,发现仅仅早起一个小时,就可以降低23%的抑郁风险。此外,入睡的时间同样会影响人们的抑郁倾向。尽管睡眠时长一样,11点钟睡觉的人比1点钟睡觉的人抑郁概率低17%。但是这项研究并没有明确已经有早起习惯的人群,是否可以通过早起1小时来降低抑郁风险。
 
文章链接: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article-abstract/2780428
 
3 把所有新冠病毒加在一起,大概有多重?
来源:Pixabay
 
新冠疫情了持续一年多,迄今已有1.7亿多人感染,370多万人因此失去生命。小小的新冠病毒把全球人民搅得 “不得安宁”,而这些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病毒,加起来到底有多重呢?一项发表在PNAS 上的最新研究表明,目前所有在人类中传播的新冠病毒加起来,重量介于一小包方便面和一个1岁儿童之间(100g-10kg)。该研究利用了新冠病毒在感染者体内的浓度来进行估算:每位新冠肺炎患者在感染高峰期所携带的病毒数量约10亿-1000亿个,而单个病毒颗粒的质量为1毫微微克(1 femtogram,10-15g),因此每个人在感染高峰时携带大约1-10微克的病毒颗粒(1微克=10-6g)。研究新冠感染中病毒颗粒的总数和质量,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人体细胞的感染过程。
 
文章链接: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25/e2024815118/tab-article-info
 
4 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明知吸烟有害,却依然 “叛逆” 吸烟
来源:Pixabay
 
吸烟会对心脏和肺部功能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引发多种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可谓百害而无一利。先前的研究显示,与持续吸烟相比,心血管疾病患者及时戒烟可降低恶性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因此,为了健康,及时戒烟才是最佳做法,但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如何呢?近期,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上的最新研究显示,许多有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史的人明知吸烟有害健康(增加再次发病的风险),却依然 “手不释烟”,继续吞云吐雾。研究人员回顾了2600余名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成年人在2013年至2018年间的健康数据,其中近1/3的人是吸烟者,且95%以上的人都知道吸烟会导致/加剧心血管疾病。但是,即使被医生告知吸烟会加剧健康风险,也只有不到1/4的吸烟者在调查期间戒掉了烟,且正式加入戒烟计划的人从一开始的10%到研究结束时骤减到了2%。由此看来,戒烟事业的推进在人群(尤其是本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还任重道远。
 
文章链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full/10.1161/JAHA.121.021118
 
5 农药杀不死害虫?可能是细菌搞的鬼
来源:Pixabay
 
科学家发现,一些农业害虫中的部分群体很难被化学杀虫剂灭除,而且它们还能在多种化学农药的联合作用下保住性命,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害虫与它们肠道内的次级共生菌达成 “保命协议”,相关结果发表与《害虫防治科学》上。研究人员通过对全中国小麦种植区的荻草谷网蚜(一种麦蚜优势种)的次级共生菌进行多样性分子检测及功能研究,发现感染防御性次生共生菌(H. defensa)的蚜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明显增强,并获得对多种化学农药的抗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共生菌能够激活蚜虫的免疫调控系统,提高蚜虫解毒相关酶的生物活性使蚜虫对农药产生抗性。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02/ps.6221
 
6 狗狗可能从出生起就准备好与你交流了
来源:Pixabay
 
养过狗狗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当你指着一块掉下来的鸡肉或是一根扔出去的棍子时,哪怕是幼犬,也能很快明白你的意图完成这些简单的指令(哈士奇除外?)。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习以为常,其实这是一种 “超能力”,因为即使是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黑猩猩,也无法像狗那样理解指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家犬在对合作交流行为的敏感性与人类儿童相似。从发育早期开始,狗就很善于依靠手势和眼神与人类进行交流。近期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的研究认为,狗的认知能力有40%以上可以归因于遗传。研究人员分析了接触过的数百只同龄服务幼犬,它们都有极其相似的养育史,而且已知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好几代。从幼年起,狗就表现出类似人类的社交技能,这些技能有很强的遗传成分,这意味着这些能力很可能经历了选择。从生物学上讲,狗已经为与人类交流做好了准备。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0982221006023?via%3Dihub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630篇文章 1天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