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图源:pixabay  

导读  

上一篇“浮世绘中的西洋景”,提到日本近代史上有名的“黑船”事件,收笔后感觉意犹未尽,今年适逢“黑船”抵达日本170周年,因作此篇略加补缀。其实早在16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就相继来到日本,由于他们乘坐的帆船涂上了防腐防锈的黑色柏油,日本人就把这种跨洋而来的武装船只称为“黑船”,含有不祥之兆的意味。但是真正对日本人产生震摄并改变其国家历史进程的,当属19世纪中叶美国海军准将佩里(Matthew Perry,1794-1858)率领炮舰叩关,逼迫德川幕府签订通商条约的“黑船”事件了。

撰文 | 刘钝

01

事件本末

佩里的“黑船”舰队闯入江户湾(今东京湾)计有两次,第一次是1853年7月,第二次是1854年2月。首次闯关共有4艘战舰,其中两艘为蒸汽动力明轮巡洋舰,旗舰“萨斯奎哈纳”号(USS Susquehanna)排水量2450吨,另外两艘为风帆动力护卫舰,四舰共装备了各种火炮63门,超过江户幕府当时拥有的火炮总数。

1854年7月8日那天,经由香港、琉球等处驶来的美国舰队首先出现在浦贺冲(今属神奈川县横须贺市)附近的海面,事先从荷兰商人那里获知“黑船”将至的幕府内部乱作一团,江户城(今东京部分)里也是谣言四起。其时十二代将军德川家庆(1793-1853)重病缠身,监理朝政的老中、大名谁也不敢做主。 

图1 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1831-33)

葛饰北斋(1760-1849)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浮世绘大师,画中描绘了在“神奈川冲”(今横滨市神奈川区濒海处,注意此画题意不是“冲浪”,而是“神奈川冲的惊涛骇浪里”)附近的海面上,三条渔船与巨浪抗争的场面,远处可见日本的象征富士山。此画完成20余年后,美国人佩里不请而至,率“黑船”舰队冲进神奈川的外洋面。

7月14日,佩里及其武装扈从搭乘小艇在浦贺冲的久里滨登陆,幕府代表户田氏荣和井户弘道出面接受了美国国书,也就是第13任美国总统菲尔莫尔(Millard Fillmore,1800-1874)致日本天皇的亲笔信,要求开港、通商、为美国舰船提供补给和救助遇难船员等,不过那时菲尔莫尔已经卸任四个多月了。日方以幕府将军生病为由恳求佩里暂时退兵缓议,并提出可偱当年葡萄牙人旧例在长崎为美国人设立特区。佩里断然拒绝了让美舰停泊长崎港的建议,并称明年还会再来。随后的几天里,“黑船”舰队绕着江户湾炫耀武力,顺便勘测水文和沿海地形,直到7月17日才离开,德川家庆则于10天后去世。

图2 佩里向幕府代表递交总统致天皇信,随船美国画家制作的石版画

即位的德川家定(1824-1858)孱弱多病,幕府管理权落在阿部正弘(1819-1857)领导的“老中”(类似元老院)手里。当此之时,日本人已经知道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败给船坚炮利的大英帝国。阿部等人认为日本无力拒绝美国的要求,又害怕承担责任,被迫向各大名、藩士、学者乃至平民征求意见,并冀望以天皇的名义缔约。这是德川幕府破天荒地就大政要事向下征求意见,也为日后“尊王倒幕”运动埋下伏笔。

1854年2月13日,佩里的“黑船”舰队再度驶来。这次新增了5艘战舰,总数达9艘,旗舰是排水量2415吨的“保厄坦号”(USS Powhatan),它与“萨斯奎哈纳”号都是1850年才下水的新型战舰。美国人再度兵临城下,这一次日本方面既无抵抗的实力也没有拖延的借口。

图3 日本画家绘制的佩里第二次来航时乘坐的旗舰“保厄坦号”

下面是1853年出版的《美国海军与民用蒸汽轮船》(Naval and Mail Steamers of the United States)一书卷首插图,画中的船正是“保厄坦”号巡洋舰,画家姓名不详,画风明显受到透纳(Joseph M. W. Turner,1775-1851)的影响。 

图4 西方画家笔下的“保厄坦”号巡洋舰

1854年3月8日,佩里率领500名武装士兵登陆并举行阅兵游行,停泊在海上的战舰大炮齐鸣,明为庆贺,实为示威。在炮舰的威逼下,幕府代表不得不接受美方提出的全部要求。3月31日,双方在江户湾附近的横滨村签订了《神奈川条约》,条约用英、日、汉及荷兰四种文字写成,规定下田(今伊豆半岛南端静冈县下田市)和箱馆(今北海道函馆市)一南一北两个港口作为向美国船只提供补给的基地,并承允与美国通商开展自由贸易。

图5出自日本人当时绘制的一幅有关“黑船”的屏风画,描绘“黑船”二度来航时的情况,前景是登陆后正在集结的美国官兵,远方可见运兵的小艇源源不断驶来。

图5 1854年佩里率兵在横滨附近登陆的屏风画(部分) 

图6 完整的“黑船”屏风

威廉•海涅(Wilhelm Heine,1827-1885)是出生于德累斯顿的艺术家,移民美国后在纽约百老汇建立工作室,很快确立了自己的声誉,曾作为艺术家与外交官前往中美洲。佩里舰队远征前,他从数十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随船艺术家。1855 年回到纽约后,他出版了几本书,其中包括一本名为《日本远征图景》(Graphic Scenes of the Japan Expedition)的版画集,下面的两幅石版画均来自此书。画面更清晰地展现了佩里及其武装水兵登上日本领土的情况:除了列阵水兵、摆渡的划艇与远方的战舰外,还可以看见在岸边迎候或观望的日本官民。 

图7 海涅所绘佩里在久里滨登陆(1853年7月14日)的版画

图8 海涅所绘佩里在横滨附近登陆(1854年3月8日)并举行分列阅兵式的版画

《神奈川条约》签订后,佩里并没有立即返航,只是派遣风帆战船“萨拉托加号”将条约先行带回美国,自己则率领舰队其他船只继续在江户湾游荡,然后前往函馆、下田从事水文与陆地勘测,计达三个多月,直到7月上旬才驶离日本本土来到琉球,7月11日又逼迫琉球国王签订了《美国与琉球王国条约》。

“黑船”两度来航让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丢尽了脸,毕竟幕府大当家的封号是“征夷大将军”。

02

瓦版海报及各种“黑船”图像

日本江户时代民间流行一种叫做瓦版(kawaraban)的出版物,顾名思义,可能早期制作者先用泥做成模板后烧制成形,然后着墨印刷;木版印刷技术成熟后不再使用泥坯,印出来的出版物仍称瓦版。瓦版的形式通常是单页、复页或多页的海报,类似传单或报纸的号外,只不过是有价出售,内容多为当时热门的社会新闻,图文并茂,颇受普通市民的欢迎。当时浮世绘在日本正大行其道,瓦版海报上的图画难免受到这一画风的影响,然而一般来说画者并非有姓氏及门派传承的浮世绘画家,画面比较粗糙,说明文字也不一定精确。图9是江户城中一家瓦版商店前的场景,店主头上悬挂的画片就有想象中的美国海军头目与“黑船”。 

图9 江户城中出售有关“黑船”瓦版图片的小店

瓦版画中不乏专门描绘“黑船”的作品,许多画面上还记有相关的数据,如尺寸、吨位、乘员、下水时间、航速、火力等等,参照图形一目了然,如下两图。“间”是日本特有长度单位,1“间”等于6尺,约合1.82米。两图的标题都强调了“蒸汽船(舩)”,图11还标示了指挥塔、水轮、锚锭、船舱入口和遮阳棚等细节。

 图12是佩里二次叩关时的旗舰“保厄坦号”的瓦版图画,这是一艘蒸汽驱动的明轮巡洋舰,1847年下水,长38间,宽15间,水轮直径4.5间,装备火炮(石火矢)6门,小炮(大筒)18门,冒出黑烟高达1.8丈,乘员360余人,其他信息如国籍、航速及航程也都有说明(大致同图10)。画中的这艘黑色怪物看上去十分吓人,喷着黑烟乘风破浪,几乎将周边的日本小船挤出画面。

图12 美国蒸汽动力驱动明轮巡洋舰“保厄坦”号(1854年佩里旗舰)

图13的下方是一艘喷火冒烟的“黑船”,船首呈鬼脸状;上方是舰队司令(水师提督)以下各级船员,依次为翻译(通词役)、水文观测员(测量役)、舰长(军舩大将)、炮兵指挥(铁炮组头)、轮机长或舵手(甲必丹)、滑膛枪手(铁炮役)、乐手(乐人)、下级水手(水主)。

图13 瓦版海报中的“黑船”及其乘员

下面是一张黑白瓦版海报,图中除了各类“黑船”以外,还有美国军人的装束与武器,文字中提到了“合众国之王伯理”,推测是“总统”(President)的蹩脚音译,而非日本人后来说的“水师提督伯理(佩里)”。

图14 有关“黑船”及美国人物的瓦版海报

03

日本方面的反应

“黑船”来航把幕府与众多藩主搅得心神不宁。佩里首次叩关后,老中首座阿部正弘发起“民意调查”,收到的61个答复中,赞成与反对接受美国条件的都有19票,其余14人含糊不清地表达了对可能发生战争的担忧,7人建议做临时性的妥协,另有2人干脆弃权,可见意见非常分散。

多数日本民众则持观望态度,特别是见到美国人没有真正动武,一些大胆的小船还驶到“黑船”附近看热闹,地方官也派人送去食物和礼品。但是佩里不为所动,坚持要日本政府指派高级代表才肯见面。图15是一群在岸边观望“黑船”的民众,手持望远镜的多半是个地方官吏。

图15 地方官员与老百姓从横滨附近的村庄眺望二次来航的“黑船”(1854)

下面的瓦版报导了美国人1853年在久里滨的登陆:下方左侧是两艘主要的“黑船”及相关数据,右侧是分布在海面的整个舰队,周围是一些日本小船。图中“黑船”的数目显然是夸大了;中间一排是全副武装的美国水兵,在国旗前导和军乐声中迈步行进,队伍中间两名走在伞下的军官就是佩里和他的参谋长亚当斯;上面三排则是日本方面相关藩主或守卫长官的旗号及部属人数,以及幕府派出的巡视员和负责接待官员的名姓。

图16 1853年佩里在久里滨登陆的瓦版海报

下面的瓦版大同小异,不过加了个“嘉永改正太平安民鉴”的图题,题后标明浦贺御奉行及下属的伊豆(今静冈县)、美作(今冈山县)两地守官,图中央是江户湾中的“黑船”舰队,上方则是相关藩主及其守备部队的番号旗帜等,看起来更像一份自欺欺人的“安民告示”。

图17 1854年的瓦版“太平安民鉴”

说到“自欺欺人”,莫如图18虚构的场面为甚:图中的佩里及其随扈“大将”(作哭态)跪拜在武士装扮的浦贺奉行面前,图上方的文字提到美国独立建国的历史,不过时间有误;后面还列出了日方“赏赐”美国人的礼单,最后也言及“天下太平”。 

图18 绘有佩里向浦贺奉行跪拜图像的瓦版海报

图19是“黑船”来航30多年后的一幅画,作者是明治时代有名的浮世绘画家东洲胜月。他创作过许多旅日西洋人生活的图画,这一幅却带有强烈的“攘夷”色彩,反映了当年那些反对与美国签约的藩主们的立场,场景当然也是虚构的:一群来自各地的武士齐聚浦贺,摩拳擦掌,准备与入侵的美国人决一死战。 

图19 东洲胜月《米船渡来旧诸藩(士)固之图》(1889)

下图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嘉永七寅岁(七年甲寅)二月十日”,换成公历就是1854年3月8日,正是幕府代表接受美方提出全部条件的那一天,地点在“大日本帝国”的“武州横滨”。明明是在武力胁迫下屈辱求和,画面上却是一派对等谈判的景象,不过比起上面那幅诸藩主同仇敌忾御敌的画面来,大体还算靠谱。

图20 秋山亦太郎题署《日本人亚墨利驾人接应之图》 (19世纪末)

04

丝绸、火轮车和相扑手

随着接触的日益深入,日美双方间的猜疑与警惕逐渐减缓,日本地方官员还不断送来粮食淡水及鱼禽菜蔬等日用食品,生怕得罪远道而来的客人。1854年3月13日即协议初步达成的次日,佩里设宴招待以大学头林复斋(1801-1859)为首的日本代表,席间向日方赠送了一辆蒸汽火车模型,以及银版照相机、有线电报机、划艇、手枪、博物学书籍、威士忌等,日方则以刀剑、丝绸、漆器、瓷器、竹器、农具、中文书籍、浮世绘和扇、和纸与笔墨等回赠。 

图21 美国人向日本主人赠送小火车等礼品

图22 日本主人向美国人赠送丝绸等礼品

为了便于沟通,佩里首次赴日前在香港邀请了通晓中、日两种语言的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担任翻译。第二次赴日之前,卫三畏又推荐了一位叫罗森的广东商人作为助手,罗森后来将纪行见闻发表在香港出版的中文月刊《遐迩贯珍》上,取名《日本日记》。内中有一段极为有趣的记载:

(1854年)三月初旬,提督(佩里)再会林大学头于公馆。其时公馆之旁,有茶花数簇,灿烂鲜红,天气严寒。林大学头馈以粟米数百包,每包约二百余斤重。遣肥人九十余名,俱裸体,一夫获举二三包,不一时而数百包之粟米尽迁于海畔。再后,复使肥人清服赤体,以武力较于公馆之墀,胜者赏酒三巵。予在公馆阅视数刻,亦足见日本多勇力人也。

这里所述“肥人”,想必就是日本的相扑手。林复斋排演的这出戏,除了向美国人示好之外,或许还想挽回一点自尊或传达一点信息,暗示不要把我们逼得太急吧?图23描绘的就是这一场面:画中的相扑手或提或扛,一人轻松地搬运两三包大米,而美国水兵三四人对付一包还显得吃力。图24则是相扑手在美国军人面前表演的场面。 

图23 日本大力士为“黑船”送米

 

图24 日本大力士为美国官兵表演相扑

不过美国人只是看个东洋景而已,全然不把“肥人”们的身躯和力气放在心上。的确,“黑船”上的大炮朝天轰鸣那一刻,膘肥体壮的相扑手们个个吓得大惊失色。佩里在远征记录中对他们的表现也显得不屑一顾,称“他们的肉体如此庞大,似乎已失去了男性的雄伟特征,只是一堆脂肪罢了”。下面三张图都是美国人搜集到的日本画片,图27中的相扑手是大关级的镜岩滨之助,这个名字也出现在图24中,看来在当时还是有点名气的腕儿。(注:大关是江户时代日本相扑选手的最高级别,更高的头衔横纲是明治以后才从名誉称号转为最高级位的)。
 

图27 美国官兵对大关镜岩的体格很感兴趣

日本人对美国人赠送的新奇事物则表现得兴趣盎然,特别是那列微型蒸汽火车,据佩里的远征记录称,在平地开动起来它的速度可达每小时30公里,行驶时机头冒出黑烟。为了演示,美国人临时铺设了一条总长100来米的轨道,引起许多日本人前来围观。由于是个模型,车上仅能容下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但一名好奇的幕府代表兴致勃勃地爬到车厢里,火车开动后兴奋得咧嘴大笑。

图28是当时出版的一份瓦版海报,小火车的尺寸显然是夸大了,还称这是“北亚墨利加合众国帝王献上贡物品”。图29(以及上面图21)中的火车尺寸则与佩里的记录大体符合。 

图28 被说成是贡品的小型蒸汽(气)车的瓦版海报

图29 日本武士乘坐蒸汽火车模型兜风

日本人对美国人赠送的有线电报收发机也有浓厚兴趣,图30画的是一位日本官员跑到两位通讯兵身边,观摩他们接收电码的情况。据记载佩里舰队使用的是美国画家兼发明家摩尔斯(Samuel Morse,1791-1872)刚发明不久的摩尔斯码,舰队的首席通讯官在美时曾亲自接受过摩尔斯本人的训练。 

图30 日本官员观摩有线电报通讯

还有一个插曲也颇具深意。美日即将签约的消息刚刚传出来时,负责戒卫的日本官兵松了一口气。某位大胆的武士主动走到一名美国军官面前,请求看看对方的佩剑。彼此交换刀剑观摩,是中古以来日本武士向对方示好的一种习惯,而对于西方军人来说,当面拔刀亮剑似乎是决斗的信号。可见彼时双方文化上的差异还是非常显著的。 

图31 日本人描绘的美国军官服饰及佩剑和匕首

05

佩里形象的演变

“黑船”来航,佩里被日本人视为从天而降的魔鬼,其形象在瓦版、浮世绘中都被丑化。图32是佩里摄于1852年的照片,图33是浮世绘画家1853年所作人像,细看还有几分相似,如发型、眼袋、人中、下颚等,算是一个不错的卡通画。

随着恐惧和憎恨情绪日增,佩里的形象越来越呈妖魔化,如下图34-39,画中人面目狰狞如同野兽。

图34-39 妖魔化的佩里形象

也不是所有的画像都那么夸张,以下几幅图就显得温和一些,如图40-42。

图40-42 不同形式的佩里像

被称为“日本摄影之父”的下冈莲杖(1823-1914)早年是个画家,出生于下田的一个武士家庭。据称他年轻时出席过佩里的一次招待会,若干年后用水墨绘制了一幅佩里立姿的长条挂轴,画中人完全是一个英武的军人形象,如图43。

图43 下冈莲杖所绘佩里立姿像(1901)

也是在1901年,日本人在久里滨修造了一个佩里公园,还在他当年登陆的地方竖起了纪念碑和纪念像,碑上刻着时任首相伊藤博文(1841-1909)手书的碑文:“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伯理上陆纪念碑”。时至今日,每年7月中旬,日本许多地方都会举办“黑船祭”,久里滨成了追忆日本近代化历程的一个重要地标。

无独有偶,下田市也有个佩里登陆纪念公园,园内同样竖立着“黑船来航”纪念碑。下田市的了仙寺是1858年日美代表会面(详见下节)的地方,寺中的纪念馆里珍藏着许多有关“黑船”事件的文物,从市内通往了仙寺的石板路被称为佩里小道,连同川端康成(1899-1972)笔下的诸多美景一道,已经成为伊豆半岛旅游的重要打卡点。

06

“黑船”事件的影响

1854年《神奈川条约》签订后,美国方面仍觉不够满意,四年后的1858年,美国特使哈里斯(Townsend Harris,1804-1878)与日本代表、当时的老中首座井伊直弼(1815-1860)在下田市的了仙寺会晤谈判,7月29日在美舰“保厄坦”号上签订了对日更为严苛的《美日修好通商条约》。条约规定增开神奈川(今横滨)、长崎、新潟、兵库(今神户)四港及江户、大坂两市,居住在上述地方的美国人享有治外法权,日本黄金和白银出口自由,也不再拥有关税自主权。不久荷、俄、英、法纷纷仿效与日本签订同类条约。因为时在安政五年(1858),统称“安政条约”。

促成幕府政府签订“安政条约”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中国,其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告一段落,战败的满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在天津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统称“天津条约”。清廷钦差桂良(1785-1862)与西方各国签约的时间是1858年6月13日至27日之间,也就是“安政条约”签订之前的一个多月。

安政条约的签订在日本国内引起巨大动荡,是年十三代将军德川家定病故,幕府执行了200多年的锁国政策彻底告终。同时一些早就不满幕府的藩主和下级武士们联合起来,以长州藩、萨摩藩和水户藩为主,从1858年至1864年掀起“尊王攘夷”风暴,要求废约、闭港和驱逐外国人。1863年夏长州藩的炮台甚至轰击美、法、荷兰的船只。最终在英、美、法、荷联合舰队的干涉下,“攘夷”诸藩战败,转而与其他不满幕府的藩主合作,“尊王攘夷”从此演变为更具社会基础的“尊王倒幕”。

迫于压力,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1837-1913)于1867年11月9日在京都二条城举行“大政奉还”仪式。同年2月13日,15岁的睦仁(1852-1912)继任天皇。为彻底清除幕府影响,1868年初倒幕派发动政变,天皇随后在京都御所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弃德川家“征夷大将军”封号。大久保利通(1830-1878)、西乡隆盛(1828-1877)、木户孝允(1833-1877)等人为首成立新政府。当年7月睦仁宣布迁都江户并改名为东京,8月27日举行即位大典,9月8日改年号为明治,10月抵达东京执政,明治维新的大幕由此开启。

从此日本成为东方最早接受和融合西方文化的国家。几乎与此同时,中国也发生了洋务运动,然而与明治维新相比,二者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比起中华老大帝国来说,日本人学习与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要快多了。“黑船”事件之后不过20来年时间,日本本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颁布帝国宪法,建立新式学校,电报公司和铁路线开始运营,横滨开埠成为一个国际化都市,西洋风很快吹到临近的东京城,新都高楼林立,新闻、教育事业勃兴,经济与军事力量迅速增长。时至今日,日本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一切变化的开端,始于1853年的“黑船”来航。 

参考资料:

[1]三谷博著. 张宪生/谢跃译. 2017. 黑船来航:日本开国史. 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2]罗森. 1985. 日本日记. 走向世界丛书. 长沙:岳麓书社.

[3]Chang-su Houchins. 1995. Artifacts of Diplomacy: Smithsonian Collections

from Commodore Matthew Perry's Japan Expedition (1853-1854).

Washington D. C.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4]John W. Dower. 2010. Black Ships & Samurai, Commodore Perry and the

Opening of Japan (1853-1854). MIT Visuqlizing Cultures.

[5]Takeomi Nishikawa. 2023. The Black Ships Shock: A Historic Encounter that

 Changed Japan. Yokohama Archives of History. Nippon.com.

[5] 梦隐. 2022. “鸟铳”与“铁炮”. 科学文化评论. 第19卷第5期.

[6] 梦隐. 2023. 日本“南蛮屏风”中的帆船与贸易. 科学文化评论. 第20卷第1期.

[7] 梦隐. 2023. 浮世绘中的望远镜. 科学文化评论. 第20卷第2期. 

[8] 梦隐. 2023. 日本画匠笔下的“黑船”事件. 科学文化评论. 第20卷第3期.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841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