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图源:Freepik‍‍

撰文丨蛇杖观察家

5月20日,英国“血液污染丑闻”调查报告公开,英国首相苏纳克表示:“这是英国政府的耻辱日。”

根据那份调查报告,血液污染在英国已造成了至少3000人死亡,且有关部门存在故意掩盖事实的行为。BBC报道提到,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超过3万人在输血或接受血液制品治疗后,感染了HIV和丙肝等肝炎病毒。

英国当局将这场严重事故归结为“美国毒血”的影响。

美国是全球血液市场的“供血”大国,2021年,人血液制品占其全国出口总额的约2.69%。上世纪70年代,血液制品的检疫管理尚不严格,许多血站设在贫民区和监狱中,吸毒者、艾滋病患者、肝炎病毒携带者混迹期间,将致命疾病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散布到全球多国。2017年,BBC拍摄的纪录片《脏血:真相调查》将这段惊天丑闻公之于众,这才引起了来自全球各国的关注。

故事发生在大洋彼岸,然而,其中所透露的,一个全球化的血液制品市场上,细小的的风险如何因为疏忽被放大,最终酿成国际危机,整个过程令人惊心。细究整个事件中的细节,就会发现,当本应用于治病救人的技术与未知病毒相遇,由于无知、低效和刻意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少无辜者已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中的各种疏漏,值得警醒。

在英国,由于公费医保系统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包办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医疗服务,如此“血祸”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一次沉重冲击。

苏纳克说:“调查报告表明,我们国家生活的核心存在长达数十年的道德失败。事情本不该如此。我代表本届政府,以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每一届政府,向人民致以深深的歉意。”

首相所言非虚,英国政府、NHS和医疗机构对血液问题的后续调查与赔偿拖延至今,距血液污染事件最初发生的时间已经过了50余年,节奏之缓慢令人震惊不已。

甲、乙、丙三种肝炎病毒在70年代已经得到确认,1981年6月,美国向全球通报了首例艾滋病病例。但直到90年代末,仍有血液污染导致的疾病在传播。

一些历史细节耐人寻味。

1972年,美国血液病专家Garrott Allen开始成为血祸的吹哨人。他第一个观察到血液在室温下存储6个月,血清中的肝炎病毒仍有传染性,并提出“监狱和贫民区人群”肝炎发病率是普通人的十倍,依赖其献血会增加传播肝炎的风险。

在70年代,由于普遍共用未经消毒的吸毒注射器和纹身器具,西方各国的监狱成了病毒性肝炎重灾区。但监狱作为“血库”的诱人作用令医药界几乎无法“戒断”,围绕囚犯血能用与否的持续博弈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直到1984年,英国大部分地区才彻底停止采用囚犯献血。

而英国血友病中心(UKHCDO)和血液制品企业的“反射弧”更是长到不可思议。血友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凝血因子VIII等血液制品维持治疗,当医学界意识到乙肝和丙肝能够通过血液制品传播时,该风险竟一度被认为是“可接受的”,因为血友病的致死致残性似乎比肝炎更强。

当然,今天的我们知道,这两种肝炎若久治不痊,都会导致肝脏坏死和纤维化,甚至发生癌变,哪怕对血友病患者来说这代价也足够沉重。

1982年,英国血友病中心的专家、学者John Craske发表论文,首次证实了血液制品正在血友病患者群体中传播艾滋病。

但学术界讨论了超过两年才最终确定了结论。这期间,血液制品厂商依旧没有采取更严格的检验标准,只是排除了同性性行为者、吸毒者等高风险人群献血。

直到1985年底,厂商才决定对血液制品进行热处理,以灭活HIV。经过热处理的血浆成本要上升50%,这可能是厂商迟迟不采取行动的原因。

最终,英国当年约1250名患有出血型疾病(如血友病)的儿童中,有三分之一——也就是约400人感染了艾滋病毒。其中多数儿童还同时感染了丙肝,甚至又同时感染乙肝和丁肝。目前,这些儿童中的四分之三已经去世了。

另外,1970年至1991年间,约有26800人通过输血感染了丙肝,很多是接受手术的患者和孕产妇,甚至也有月经量过大接受输血治疗而感染的患者。

至于乙肝,报告则由于影响范围过大和隐匿性,没有进行统计。

还有5个人通过血源感染了新变异型克雅病,这是一种由朊病毒引发的疾病,与疯牛病类似。其中三人出现症状并死亡。

由于监管和进出口原因,中国的血液制品市场基本上是独立的。世界的大多数国家,则被一张“人血市场”的网络连接在一起。

能够跨国销售的,主要是从血浆站获得的血浆。

尽管都涉及到人血,但离开捐献者的身体后,无偿献血和生产血液制品用的血浆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

以中国为例,接收无偿献血的血站是公益性质的,捐献的血大多去向本地医疗机构,用于临床。

而血液制品——像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抗凝血蛋白等,则大多来源于生产企业设立的单采血浆站。两边的“血源”互不相通,也禁止互相出售。

单采血浆这类成分献血的程序远比全血献血复杂,抽取全血后在离心机里分离选取所需成分后还输,每次献血需时30-120分钟,因此,捐献者基本上都是有偿供血,血浆站会提供一些补贴。

从全球范围看来,只要“卖血”的逻辑成立,浆站就会更倾向于建在穷人多的地方,比如落后的国家地区、监狱和贫民区。而那些更愿意用血浆换钱的人,也就远远比无偿献血人士更有动力隐瞒自己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便是成分血面临的最大难题。

如今,全球(除中国之外)约有20家主要的血液制品企业,杰特贝林、武田、基立福这前三大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60%,前五大企业超过80%。

这种巨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是从上世纪70年代起100多家企业经过合并重组加淘汰,演变而成的。可以想见,英国血液污染事件发生时,全世界的血液制品市场正处于何等草莽状态。

当时,这些企业发现第三世界国家的血浆比发达国家更便宜,于是涌向了像尼加拉瓜这样的小国,当地的独裁者索摩查及其亲信建立起Plasmafaresis公司,试图用血浆换取外汇。据说甚至有人因过度卖血而亡。揭露此事的报刊编辑遭到暗杀,但葬礼演变成暴乱,民众最后焚毁了采浆站。

海地的Hemo Caribbean公司也看中了这个极度贫困国家的献浆潜力,每月供应6000升血浆。海地是拉美最穷的国家,性病、疟疾、结核等疾病高发,但这不耽误患者卖血,公司对血浆的消毒处理也仅限于进行冷冻。

整个1970年代,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强烈反对之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禁止了付费采浆。发达国家中这样规定的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荷兰和法国等。在这5个国家,捐助者只允许每2周献浆一次,也就是每年24至26次。

但任何事情都有例外,目前仍允许付费采浆的国家包括奥地利、匈牙利、捷克、德国和美国。由于采走的血浆理论上48小时就能被人体恢复,美国允许的献浆次数高达每年100多次。

从不易诱导捐献者隐瞒健康状况的意义上,无偿献血虽然更安全,但民众捐献动力不足的“副作用”同样明显。

现实地讲,前五国经常难以实现血浆的自给自足,要依赖从后五国——尤其是美国——进口。

估计目前全球有千余家单采血浆站,每年的血浆采集量约6万吨,但全球分布并不均匀。其中近70%设置在美国,2021年浆站达到1041个,另有10%在欧洲。美国提供的血浆估计占全球产量的60~70%,自给自足之外,大多销往其他国家。

20世纪70年代,美国供应着欧洲一半的血浆,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监狱。

二战时期,七万多名美国囚犯向囚犯血库献血来支援前线。此后20年间,通过献血减刑和换钱俨然成了一种美式监狱传统。

有关血液历史的著作《九品脱》(Nine Pints)中写道,在阿肯色州的一家监狱,采浆站成立于1963年,囚犯献血一次得到7美元,而献的血可以卖100美元。

既然这门生意如此无本万利,穷人和犯人的血浆自然成为全球市场的主体,哪怕其中含有HIV,乙肝、丙肝病毒,以及引发多种其他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

如今,幸存的受害者与英国政府已经进行到了赔偿阶段。有媒体估计,最终,赔偿的总额可能在100亿英镑左右(922亿人民币)。

我们不禁要问,大规模的血液污染事件有没有可能再次发生?

从技术层面上讲或许不会。当下血液制品批签发前要经历三道“安全关”:根据健康状况对于供者的筛选,基于分子诊断的血液筛查,以及制造工艺中引入病毒灭活技术。

在这三种技术的支持下,新世纪以来,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已经没有再发生过影响较大的污染事件。

但目前的病毒灭活技术还不能灭活血液中所有种类的病毒,因此假如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新病毒像HIV一样突然出现,不为人知,也不为检测和灭活技术所覆盖,血液制品再次出现大规模污染的风险依然存在。

比起天灾,更难预防的或许是人祸。50多年来,英国血液污染事件的受害者在持续奔走,而政府和NHS一直态度冷漠。

1989年,面对由于使用血液制品而患上艾滋病的血液病患者,英国政府同意提供1900万英镑来补偿幸存者,后续又追加了4200万英镑,“买断”了这些患者的继续要求赔偿的权利,案件也随着政府换届而不了了之。如果患者已经去世,家人就领不到任何赔偿。

直到2018年8月,对血液污染事件的调查才重新启动,此时不少上世纪的纸质档案已经被政府销毁了,这一举动很可能存在故意成分。至2022年赔偿开始支付,长达数年的调查期间,又有数百名受害者因年老和感染的疾病去世。

可以说,这确实是英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每一届政府”的失败。

今天的全球血液市场虽然远比上世纪重视GMP(良好生产规范),但结构上仍然高度依赖收钱献浆的穷人。假如一种由血液传播的新病毒出现在当下,医疗机构和企业能否快速反应,各国有关部门又能否真正承担起责任?

只要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是”,血液污染事件就永远可能会卷土重来。

参考文献:

1.https://www.infectedbloodinquiry.org.uk/reports/inquiry-report;

2.https://www.newsweek.com/two-percent-us-export-income-blood-1476763;

3.https://ahf.nuclearmuseum.org/ahf/profile/joseph-j-garrott-allen/;

4.https://www.gov.cn/banshi/2005-08/01/content_18963.htm;5.https://www.vbdata.cn/1518949834

6.https://www.npr.org/transcripts/9969216587.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91049/#:~:text=Austria%252C%2520the%2520Czech%2520Republic%252C%2520Germany%252C%2520and%2520the%2520US%2520(,which%2520is%2520from%2520paid%2520donors.

8.https://pdf.dfcfw.com/pdf/H301_AP202304261585875419_1.pdf

9.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38232376-nine-pints

10.https://m.jiemian.com/article/11202795.html

11.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967166/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732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