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记下多年来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
以此回忆故事中的朋友和过去的岁月。
四年一次的国际数学大会正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是数学界的盛会,和以往的会议一样,大会开幕式上颁发了本届菲尔兹奖章(Fields Medal),四位幸运得主分别是:
Caucher Birkar,英国剑桥大学
Alessio Figalli,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
Peter Scholze, 德国波恩大学
Akshay Venkatesh, 美国斯坦福大学
菲尔兹奖章堪比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诺贝尔奖。传说诺贝尔年轻时心仪的女孩被数学家Mitag-Lefler夺走,因此终身未娶 ,其遗产设立了诺贝尔奖。据说诺贝尔特立遗嘱,不可增设诺贝尔数学奖,以防过去的情敌Mitag-Lefler得奖。这些坊间传说固然有趣,但却没有多少事实依据。
菲尔兹奖章于1936年第一次给予Lars Ahlfors和Jesse Douglass。从1950年开始,每四年颁发一次,每次颁发给两到四位数学家。从得奖人数来说,远远低于诺贝尔奖物理奖或化学奖的每年一到三人。菲尔兹奖章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获奖者必须为40岁以下,且奖金少得可怜,只有一万多美元。
本届菲尔兹奖得主中最年轻的是德国数学家Peter Scholze,今年刚过31岁。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之前其呼声很高,果然不负众望。他曾四次参加国际数学奥赛,第一次银牌,以后三次都是金牌。有趣的是,除了第二次竞赛获得满分而外,其它三次都栽在考试的第三道题上。
本届另一位得主Caucher Birkar得奖半小时后丢失了装有奖章的文件包,文件包里还有护照、钱包等物。尽管文件包被警察找回,菲尔兹奖的14K金质奖章却不翼而飞。可惜Birkar不懂中文,如果看过我几周前的小文【巴西奇遇记】,兴许此事就不会发生。
和任何重大奖项一样,菲尔兹奖的评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不存在一个靠谱的、可以被接受的客观方法(参看拙作【有靠谱的大学排名吗?】),评选结果往往取决于评委的对学科的了解和洞察力。因为各人的品味不同,如果换成不同评委,评选结果往往也就不同。当然,有些特别杰出的候选人,众望所归,无论谁是评委都无多大悬念。
菲尔兹奖的可信度在于历年来它的获奖人。它囊括了近代数学的多项重大成果,代表了充满活力的发展方向,对数学研究和普及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不可避免的是,每次评选都会产生一定的争议。最为严重的一次是1998年的评选,俄国数学家V. I. Arnold公开退出评委,指责菲尔兹奖忽视俄国数学家,以及过多注重数学技巧而非数学思想。
倍受争议的还有就是菲尔兹奖的40岁年龄限制。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此限制有一定的道理,但有时会影响到此奖作为数学最高奖的覆盖面。比如Andrew Wiles完整证明费马大定理时已经超过四十岁。另外,众多学者认为年龄限制是对女数学家的歧视,因为生儿育女,女数学家的研究生涯会不可避免延迟,或者短期中断。
数学的另一大奖阿贝尔奖是完全模仿诺贝尔奖来办的:由挪威政府出资,挪威皇帝颁发,同样奖金,每年一次,无年龄限制。但因为其发奖时间不长(2003年开始),且多为锦上添花,看似在一群还活着的最伟大的数学家中抽签而得,其热度反而不如菲尔兹奖。
我有幸认识一批菲尔兹奖得主,比如Steve Smale,丘成桐(请参看 传奇数学家斯梅尔,数学家丘成桐),还有不久前英年早逝的几位:J-C Yoccoz,V. Voevodsky,唯一的获奖女数学家Maryam Mirzakhani。他们并非都是人们所想象的书呆子或神童。他们各有特色,大多数都和你我一样,也许比你我聪明一些,或勤奋一些,也许既聪明又勤奋。
所有菲尔兹奖得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酷爱数学。
值得关注的是,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从去年开始在已有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两个奖项之上,增加了由丁磊、江南春、马化腾、王强等企业家赞助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杰出的年轻数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荣获首届未来科学大奖-计算机与数学奖。
——2018.8. 雅典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