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2018年12月14日,《知识分子》刊发了曹聪等人的文章“不改革就会被改革:中国科学院将何去何从”,收到诸多反响,包括很多不同和相反的意见。《知识分子》本着百花齐放的原则,欢迎不同意见。今天刊出来自中国科学院个人观点的文章。
 
撰文 | 阮勘平(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科技领域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与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成为中国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全过程中的华彩一章。回望40年科技领域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是4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前进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科技创新未来发展的基本遵循。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源于历史的启示。中国是见长于技术发明与工程创造的文明古国。古代中国设有钦天监、国子监等机构,专门从事天文、算学等方面研究。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个人兴趣导向的科学研究逐步转变为国家支持的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国家先后兴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等军工企业,及中央地质学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国立科研机构。与此同时,一代代国人走出国门,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缩短我国与工业化强国的距离,带动民族工业的进步和国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经济百废待兴的局面和世界外部环境方面的安全威胁,我国确立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方针,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国防科研机构、高校、中央各部委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机构等组成的科技“五路大军”,实现了“两弹一星”工程等重大科技突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速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才取得的巨大科技成就。过去的发展历程证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国强民富的重要基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是实现科技追赶和跨越的关键重要保障。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源于对科技发展规律的把握。各个科技发达国家基于各自的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经济特点,遵循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路径,制定不同的科技政策,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即便如此,各主要发达国家均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和强化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各国战略科技力量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载体,虽因历史和国情差异而各有不同(如国家科学院、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中心、国家科学技术院等),但各主要科技发达国家均高度重视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并通过创新治理体系、推进法人制度改革、提升管理自主性、保障稳定支恃、开拓经费渠道、完善创新网络体系等政策举措,不断强化自身的战略科技力量。各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这些科技力量其有独特的功能和地位,在推动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完善国家创新体系,适应了中央-地方的治理格局,兼顾集中力量与群体突破两种发展模式,注重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有效提升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源于国家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科技全球化时代,创新成为国家力量的根本源泉。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要素投入特别是资源能源消耗,发展质量较低,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低,存在“卡脖子”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在公众健康、环境治理、国家安全、全球治理等方面对关键共性技术有效保障提出了紧迫需求。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需要我们自己攻坚克难。中国在向产业链高端发展过程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生物医药等关键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竞争日趋激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科技创新提出巨大需求。面向新时代,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合精锐力量在自主创新上下大功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有效供给,实现我国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和骨干力量,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坚定执行者,是“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四十年来,中国科学院坚持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始终发挥我国科技事业的“火车头”和“国家队”作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科学院率先拨乱反正,参与筹备全国科学大会,引领中国科技事业恢复与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率先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进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世纪之交,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引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迈入改革创新发展新时代,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要求,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合作,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进程中发挥了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自然出版集团更新发布的2018年最新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显示,中国科学院在全球科研机构综合排名中高居榜首,美国哈佛大学、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美国斯坦福大学分列二至五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面向未来,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更加需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改革促创新、通过创新促发展,这也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创新体系建设脚步永不停歇
 
撰文 | 段晓男(中国科学院机关处长)
 
改革开放四十年风云际会,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创新体系在摸索中砥砺前行,不曾驻足,在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推动民生福祉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科技创新能力、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创新体系架构和组织方式留下了清晰的时代烙印。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的发展轨迹就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精彩缩影。
 
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不断调适、不断前行的过程。从全球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具有多主体性的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形成了由国有科研院所、国防科研机构、高校、中央各部委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机构等组成的科技“五路大军”。如今,在多层次、全方位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各类创新主体相互衔接和协同至关重要。因此,各主体的自身建设要局部服从整体,按照国家创新体系所赋予的定位和使命,将自我效率提升转化为整体效能。中国科学院始终恪守人民科学院的定位,坚持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顺应时代潮流,在改革进取中增强服务国家创新的能力。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科学院先后五次修改办院方针。在国家创新体系初构之时,提出偏重基础,偏重提高的发展战略,为未来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积蓄力量。在当下新时代,中国科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要求,通盘考虑,自我突破,通过“率先行动”计划全面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整体布局。很多重大改革举措,无论是从中国科学院基金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是从设立院士制度到提议成立中国工程院,都并非仅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和考量,积极把自身发展融入全国创新发展的大局,在多个方面发挥了引领的作用。
 
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破除与现代科研活动不相适应的障碍性因素和问题。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即便是同一问题,随着表现形式不断变化,解决问题的方式也需要相应调整。在具体实践中,问题往往相互交织,既有全局性、体制性问题,也有局部性、操作性问题。有时旧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会冒出来。有些长时间、深层次的问题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这就进一步放大了问题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解决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回望来路,探索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题词。在很多重大问题上,都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反复比较、权衡,不断探索最优解。不能因为遇到问题或问题暂时没有解决,就轻言改革成败。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改革,既要看当前,又要看长远,我们才不会陷入到历史的迷雾。要用辨证的方法来思考改革,既要想细节,又要想整体,我们才能把握发展的趋势和脉络,看清前行的方向。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需顺应科技发展规律。科技成果特别是前沿发现和技术往往具有不可预见性,但科技发展有一定的演进规律。无论是好奇心驱动,还是需求驱动产生的创新思想和成就,都离不开厚植的土壤。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人才平台加速交叉融合,科技资本产业持续汇聚。面对新态势,美、德、法等都加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到国家战略部署的核心位置。我国也要加快优化创新体系,争取大幅提升国家创新能力。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保障,构建更有利于潜心治研的学术环境,营造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搭建平滑顺畅的创新链条,使得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竞相迸发。创新突破不易,重大成果更难。中国科学院把重大原创成果、重大战略性技术与产品、重大示范转化工程作为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在“三个面向”的维度上攻坚克难,体现了科技国家队的责任和担当。同时,这种战略选择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对科研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科院目前实施战略性先导专项、深化研究所分类改革的种种举措,就是对推动重大成果产出体制机制的积极探索。在未来国家创新体系中,中国科学院的自身建设和创新活动要加速融入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国防科技创新等的建设,在多层次的创新矩阵中进一步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应呼应时代脉动。我们身处一个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年代,同时也是一个依靠创新才能前行的建设时期。科技创新体系只有融入到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内在价值。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要素驱动逐渐向创新驱动转变,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各行各业或多或少面临卡脖子的瓶颈问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包含着对未来科技的向往和憧憬。而这些需求恰恰是科技资源布局和配置的重要切入点。创新为民,始终是中国科学院恪守的宗旨和使命,曾在科技救灾、科技扶贫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国家和人民的认可。新时代,新要求,中国科学院要通过体制创新,加强和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效力,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实践,通过创新体系建设瞄准问题靶点、有效组织力量,努力提高科技供给质量,让社会和大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既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也不能拘泥传统的认知。在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奋勇争先攀登科学高峰的征程中,创新体系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歇,科学院、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各有定位,各有所长,要通过创新体系的建设描绘最大半径的创新同心圆,演奏同频共振的攻关协奏曲,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快速发展携手奔跑。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630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