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严胜男
● ● ●
航班起火、高校禁用、数百万充电宝在中日美市场被紧急召回、3C认证大批量被撤销……民航局的一则通知更是将充电宝的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或属于被召回型号和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一时间,这个原本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工具,突然成了 “隐形手雷”,埋藏在身边的安全隐患被前所未有地放大。
事实上,这不是充电宝第一次身陷安全危机。早在2018年,一广州白云飞往上海虹桥的航班的登机过程中,充电宝在行李架内突然冒烟并出现明火,幸亏机组人员及时处理,未造成进一步安全隐患。
充电宝之所以存在风险,核心在于其内部的锂离子电池。充电宝主要由电芯、电路板(升压系统和充电管理系统)和外壳三部分组成,其中电芯部分是安全隐患的关键。锂电池高能量密度的优势伴随着潜在危险,正极材料的稳定性决定了电池在高温或过充情况下是否容易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并引发热失控;电解液质量不过关或泄漏可能导致短路;隔膜作为正负极间的“防火墙”,若耐热性差或损坏,则可能引发内部短路。
此外,劣质充电宝缺乏保护电路和安全设计,更易因过充或材料问题导致电池失稳,最终酿成事故。充电宝虽小,却暗藏巨大风险,一旦管理不当,便可能成为身边的“隐形手雷”。
移动电源于2003年左右开始进入国内市场,2011年前后开始普及,流行十多年之久。中研普华研究院所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移动电源市场规模为10.46亿美元,占据全球市场的30%。自2020年起,我国移动电源的年出货量维持在一亿台左右。
然而长期以来,充电宝行业的质量情况不容乐观。2025年初,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抽查149批次移动电源,合格率仅56.4%。2022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抽查108批次移动电源,发现27批次产品不合格,集中在转换效率、常温下的有效输出容量、热滥用、过充电和无线电骚扰这5个项目上。
与此同时,充电宝的强制认证管理才刚刚起步。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告,自2023年8月1日起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CCC认证管理(强制性产品认证)。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6月18日,工信部公开征集《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修订意见,拟加强过充电、针刺、挤压、热滥用等测试要求,并对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提出更严格的安全标准。业内人士评价道,“它是专为移动电源制定的强制性标准,该标准在审查通过后,或将取代原GB 31241-2022和GB 4943.1-2022两项强制标准,成为移动电源安全认证监管的新规定”。
“现在的充电宝就像十几年前的手机电池不时发生起火事故,主要是质量问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兼锂离子团队负责人黄学杰告诉《知识分子》,
2007年,甘肃发生了国内首例因手机电池爆炸导致的意外事故。一名电焊工在作业时,手机电池突然爆炸,造成严重伤害,不幸身亡。2016年,三星NOTE7手机因电池设计问题,在受到挤压后易发生鼓包和起火事故,最终经历了召回、停售和停产,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市值蒸发超过200亿美元。
“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是充电宝规范化或可从手机电池发展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黄学杰介绍道,“从材料选择到电池设计,再到生产和电池管理模块,手机电池的整个生产链条都经过了严格的质量控制”。
充电宝起火、电动自行车火灾、电动汽车自燃、电站起火……围绕着整个锂电池产业,“先试错,后治理”的方式不可持续且代价高昂,黄学杰认为,在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方面,应该从一开始就有更完善的监管体系,在起步阶段就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
以下是《知识分子》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兼锂离子团队负责人黄学杰的对话,文字经过编辑,以飨读者。
01
充电宝起火,是质量管理问题
知识分子:充电宝为什么比较容易起火?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是有机电解液的问题,这次又提到隔膜的问题。那么在历次起火原因中,哪些因素可能是最主要的呢?
黄学杰:主要还是质量问题。这就像十几年前手机电池不时有起火事故发生的情况一样。不过现在手机电池的技术和质量提升了很多,容量更大,能量密度更高,充电速度也快了,但几乎听不到起火的事了。相比之下,充电宝的电池技术水平要求并不高,一般来说各项指标都比较低,无论是能量密度还是寿命要求,都比手机电池低一档。
所以说,充电宝的起火问题主要还是质量问题。这次分析出来的原因也是质量问题。现在要求充电宝做 3C 认证,就是为了满足一个基本的质量要求。
知识分子:充电宝大家都很熟悉,使用也有十多年了。那为什么2024年才开始强制3C认证?之前在认证上是否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说技术检验方面的挑战?
黄学杰:那也不是,主要是人们对安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比如电动两轮车之前发生过多起致数人伤亡的大事故,推动GB 43854-2024《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于去年 11月1日起实施。再比如新能源汽车行业,新的国标 GB38031-2025 将于明年7月1日起实施,对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要求显著提升。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社会对安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其实以前充电宝也没少出问题,现在大家对其安全的关注度更高。
知识分子:在制定强制性认证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争议?比如说在设置标准时,对门槛的高低会有不同的考虑吗?最近工信部正在征求意见,希望进一步完善移动电源的标准,是不是也涉及到一些尺度的讨论?
黄学杰:我觉得标准肯定会不断完善,特别是最近锂电池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不仅仅限于 3C 产品领域(我们说的 3C 产品主要是指移动电子终端产品含笔记本电脑类、通信类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三者的统称)。
近期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之所以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可能对飞机的安全产生影响。大家可能知道,在飞机上曾经发生过电池起火的情况,典型的例子就是三星的Note7事件。其实更早之前也有类似事件发生。但充电宝与手机电池相比,它的性能要求并没有那么高。此外,充电宝行业的生产厂家数量多且分散,其中难免一些企业对产品质量把控相对较弱。相比之下,手机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电池的研究和质量要求都非常高。
充电宝的问题在于,它使用的电池来源多样,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厂商更多地追求低成本,可能导致质量出问题。比如说,使用低端的电子器件或者质量不好的隔膜,这些电池成本上可能只差几块钱甚至几毛钱,却会显著增加安全风险。
市场监督部门对此加强监管,实施更严格的标准是必要的,可以推动行业向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当前国家在号召的。
02
互赠充电宝不是一个特别好的习惯
知识分子:充电宝电芯,它的材料体系和其他锂电池(比如电动车和手机电池)有什么区别?另外,这次大家比较疑惑的是,连头部企业也会出现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黄学杰:充电宝的头部企业和手机和电脑电池的头部企业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以手机电池为例,能够为品牌手机供应电芯的企业,可能全球范围内都不到 10 家。品牌手机企业对电池的要求极高,要求质量控制非常严格。可查看一下上市公司的年报,做手机电池的业务基本上没有亏损的,产品质量优,市场需求稳定。
但充电宝行业就完全不同了。充电宝的生产企业数量非常多,市场上充电宝的品牌非常多,甚至很多单位会定制各种赠品式的充电宝。现在会议或者其它一些活动经常会有赠送充电宝作为礼品,我个人其实不太赞成这种做法。因为当充电宝被当作礼品赠送时,质量责任划分就变得模糊了。有些定制的充电宝可能没有经过严格的产品认证,不知道电芯的来源。如果出了问题,比如引发火灾,那责任到底谁来承担呢?赠送者,还是生产厂家?
这次的事件可能会促使行业发生一些改变,希望大家在选择充电宝时,尽量购买通过认证、有质量保证的品牌产品。互相赠送充电宝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习惯。
知识分子:这些年移动电源(充电宝)的电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吗?您观察到的有哪些特点?
黄学杰:早先充电宝里的电芯大多数是18650圆柱电池,这是一个通用的大类产品。也有少数充电宝会定制一些软包电池。但总体来说,充电宝的电芯并没有像手机电池那样对能量密度有特别高的要求。
说实话,我个人平时不用充电宝,也没买过。我觉得现在手机的电池容量已经足够用了。比如今天的智能手机,电池容量从早期的 4Ah(安时)发展到了现在的 6Ah、7Ah,甚至听说很快会有更大容量的手机电池。此外,充电速度也越来越快,基本可满足日常使用的需求。所以我平时不带充电宝。
从技术角度来看,把充电宝的电池做安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充电宝电池的技术难度远低于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当然,除了电芯本身,充电宝的安全还涉及到电子元器件、电路板的质量控制等方面。如果这些环节都做到位,充电宝就不应该出现安全问题。
知识分子:所以对于充电宝而言,我们是否完全不需要考虑电芯材料的热稳定性问题?因为在目前的技术下,它是有选择的,对吗?
黄学杰:对,它是有选择的。今天的汽车电池体积和容量都要大得多,但也可以做到很安全。当然,汽车电池也有新的标准即将出台,安全性还会不断提升。
知识分子:那在安全冗余方面,比如印刷电路板和外壳的设计,是否需要做得更安全一些?
黄学杰:电池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电芯本身,二是电池管理。从最近报道的起火事故来看,并不是因为外壳摔破或其他外部因素导致的。报道的事件中,某家企业的电芯占比较大,而这家企业委托代工厂生产,新闻里说代工厂在材料上做了一些不当的更换。
知识分子:像安普瑞斯(Amprius)这样的企业,已经算是比较大型的公司了。而安克(Anker)召回的产品中,有些甚至涉及到 2016 年的产品,时间跨度长达 6 年。为什么供应链上的问题发现得这么慢?为什么不能在电芯厂就发现并解决呢?
黄学杰:我不了解这些公司的具体情况。但这并不是大公司和小公司的问题。比如当年的三星,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商,也曾发生过电池质量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企业规模,而在于质量管理。
这次事件中,有报道提到是代工厂更换了某些材料,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质量管理必须确保所有环节都符合要求。
03
充电宝的价格已经降到40元了,这让我觉得不太放心
知识分子:从成本角度来看,一个比较安全的充电宝,它的成本大概是多少?现在很多讨论都提到充电宝企业的“逐底竞争”。
黄学杰:我不知道现在充电宝的具体价格。动力电池电芯每瓦时的成本大概不到 0.5 元,能带上飞机的充电宝的容量不能超过 100 瓦时,100瓦时的电芯成本大概在 50 元左右,再加上电路、外壳等其他部分,总成本再增加不过20元。
即使企业想省成本,能够省的也非常有限,可能只占个位数的百分比(10% 以下)。但我们更担心的是,有些充电宝可能使用了拆机电池。这些电池可能来自废旧电脑或其他设备,再次加工后用来制作充电宝。
知识分子:这种拆机的电池有什么危害呢?
黄学杰:拆机电池存在很多隐患。比如在拆解过程中,一些小厂用锯子或其他工具将电池开壳取出电芯时可能已经损伤了它们。
此外,电池在使用中会逐渐老化,老化后的电池更容易出现锂枝晶、极片粉化、鼓胀等问题。通常来说,使用时间越长的电池越不安全。
04
给充电宝一个像食品一样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
知识分子:所以会建议大家定期更换充电宝是吗?
黄学杰:对,充电宝的价格并不高,建议充电宝不要一用多年。就像热水器或燃气灶一样,使用到一定年限后即更换。比如燃气灶国家有明确规定,到一定年限后必须更换,尽管外观可能看起来仍然完好无损。
目前充电宝还没有类似的强制规定,但生产厂家可考虑在说明书中标明充电宝的建议使用年限,就像食品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一样。不同电池类型和产品品种的使用年限可能不同,企业应该给用户一个明确的建议。
知识分子:那一般建议的使用年限会是多少呢?
黄学杰:这取决于电池的种类。如果是磷酸铁锂电池,使用年限会更长一些,如果是三元锂电池,相对短一些。建议充电宝的使用年限为三、五年,不宜太长。
除了电芯,充电宝中的电子元器件也有寿命年限,这些元器件也会随着时间老化,影响充电宝的安全性和性能。
知识分子:这些年我们看到,充电宝厂商主要在竞争快充技术,以及在同等容量下谁的体积更小、更便携。这种方向上的竞争会让充电宝变得越来越不安全吗?
黄学杰:对,确实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充电宝的体积多小或者充电速度多快。首先,一般充电宝的容量上限是有规定的,不能超过 100 瓦时,所以它的体积也不会大到哪里去。在体积上过度追求极致,可能会导致安全设计的冗余度不足,带来隐患。
还有充电宝并不是一个需要极快充电的设备,由它的使用场景决定。比如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服务区需要快速充电,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空间。但充电宝的使用情况并不一样,没有必要一味追求快充,应该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推出合格的产品。
生产者的责任必须明确。不能因为看到竞争对手的产品充电速度更快,就盲目提高自家产品的充电功率。每个厂商都需要根据自己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安全性,然后再投入市场。
05
效仿手机,全过程质量管理
知识分子:那反过来看的话,当时手机电池规范化的经验和道路,能为现在充电宝的规范化提供哪些借鉴呢?
黄学杰: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
第一,安全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手机行业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要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过程管控,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第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从材料选择到电池设计,再到生产和电池管理,全过程质量管控,是保障产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第三,明确的使用规范。也要有明确的要求来指导消费者正确使用,比如如何充电、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使用等,不仅保障电池的安全性,也延长使用寿命。
知识分子:大家也讨论过,像手机因为我们天天用,没电就充电,所以它一直处于电池循环的状态。但充电宝的使用习惯就不太一样,可能用一段时间后就放置一段时间,不会一直使用。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有哪些比较好的充电宝使用习惯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呢?
黄学杰:多数情况下,充电宝不会完全放电到 0(即电量完全耗尽)。如果长期不用充电宝,最好让它保持一定的电量,也不要完全充满。一般来说,一段时间用时,让充电宝处于中间电量状态(比如 40%-60%)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可以更好地延长它的寿命。
06
在新兴产业中,我们应当避免先试错后治理
知识分子:这次充电宝的问题,是否也反映在我国其他锂电池相关产业中呢?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警示?
黄学杰:是的,其实充电宝安全的问题还不是锂电池领域中最严重的。过去几年里,问题较多的是电动两轮车的电池,发生了多起严重的死伤事故。正因如此,去年11月1日国家启动实施新的强制标准,针对电动两轮车电池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明年7月1日将开始执行更严格的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标准,同时储能行业也在制定新的安全规范。新标准的实施对行业健康发展是有好利的,如手机电池在早期也曾出现过不少安全事故,但如今极少听到手机爆炸的新闻。
我们希望,其它应用领域锂电起火的事故也越来越稀奇。
知识分子: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边试错的过程中逐步出台监管政策的。但从锂电池整个行业来看,是否可以通过前置监管策略来避免这些问题?
黄学杰:理想是做到前置监管,但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往往会因为认识不足而难以做到。从历史来看,产业往往会经历一个“散乱”的阶段,比如现在的充电宝行业。
针对未来的新兴产业,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走这样的弯路。比如低空飞行器和人形机器人这类未来产业,我们应该在起步阶段就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制定更严格的标准,不要先试错再治理。
低空飞行器如果出现电池着火坠落,后果更是无法承受的,人形机器人也不能像电动自行车一样不进入建筑物。
希望这些未来产业用电池能够避免“先试错、后治理”的过程。可以做到从一开始就有更完善的监管体系,有些领域 “试错”的代价会太高,不可接受。
知识分子:在锂电池产业的全局性监管中,关键在哪里?要如何破局?
黄学杰:我认为关键在于生产者责任的落实和执行到位。以手机行业为例,主要由几家大厂主导。如果电池厂出现问题,就会被剔出供应链,这对电池企业来说是灭顶之灾。因此,厂商们非常清楚必须严格按照流程来执行,任何变动都必须经过严格验证才能实施。
消费者对手机厂商有质量要求,手机厂商对电池厂有要求,电池厂对上游材料厂有要求。最终让整个行业形成了高性能、高质量的生态。消费者用得放心,厂商也能有合理利润,供应链上的各环节都能正常运转。否则消费者会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提心吊胆,整个行业也会陷入恶性循环。
07
回收难题
知识分子:现在大家使用充电宝的频率越来越高,据统计年出货量超过1亿台。那么,这么多移动电源的回收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黄学杰:充电宝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回收渠道。它不像新能源汽车电池,可以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控。而充电宝和手机电池一样,往往流落到家庭或办公室的各个角落。谁家没有几个旧手机或者旧充电宝呢?没有专门的渠道来收集旧充电宝。
这些散落在家庭或办公室的电池会带来安全隐患。比如,当这些旧充电宝被随意扔进垃圾堆时,如果外壳被压破或者短路,就有可能引发火灾。目前的建议是,在丢弃充电宝之前,尽量将电量放空,减少安全隐患。尤其要避免让大量电量充足的废弃充电宝堆积在一起。
知识分子:国外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回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或者我们国内未来打算怎么走?
黄学杰:关于充电宝的回收,也没有听说国际上有什么特别成熟的经验。国际上针对汽车电池的回收规范严格,无论是从安全、环保还是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都是正确的。
知识分子:但是移动电源似乎无法效仿汽车电池那种大宗的回收方式?
黄学杰:是的,移动电源的回收确实很难效仿汽车电池的模式。我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和设置回收点来推动回收。
目前充电宝行业存在成千上万的厂家,这种分散的状态让监管变得困难。如果能够形成规模化、集中的格局,也会有利于回收。不过,即便是手机电池的回收也尚未解决好。很多人还是习惯将旧手机放在家里,这些旧手机多数都带着电池。
现在用电池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从玩具到电动牙刷,等等都离不开电池,这也让回收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知识分子:充电宝有没有必要效仿电动车的燃烧报警装置?会不会显得太多余了?
黄学杰:充电宝确实不需要效仿电动车那样的燃烧报警装置。它的安全标准可以适当提高,但没有必要像动力电池那样严格。比如,电动自行车电池不能拿回家,这种做法显然不适合充电宝。
目前来看,民航部门的新规定较为合理,要求充电宝必须通过 3C 认证,并有最大电量限制,这是一个有效的控制措施。而铁路部门和公路交通则不需要像民航那样做,不能草木皆兵,不必走极端。
知识分子:回到最终的问题,我们距离实现本质安全的锂电池还有多远?锂电池能否做到本质安全?
黄学杰:所谓绝对安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大楼、桥梁,还是煤气灶、热水器,安全都是有条件的,需要依赖设计、生产和使用中符合规范来保障。以煤气管线为例,如果追求绝对安全,那煤气可能就无法入户。安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今天的手机电池就是一个例子,还是使用液态电解质,虽然容量越来越大,但由于有了严格的标准,事故发生的概率已经非常低了,因此大家也就不再过多担心它的安全性。
对于其它领域应用的锂电池来说,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规范管理来不断降低风险,让大家用得放心。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