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图源:Freepik

撰文 | 夏静好

 ●                  ●                   

2025年高考落幕,太难了的呼声瞬间刷屏,直指考题过于灵活,甚至教考分离的质疑也甚嚣尘上。然而,当分数揭晓,另一幅景象却令人错愕——高分段人数不减反增! 

一边是考生哀嚎,一边是分数膨胀,这看似矛盾的结果,瞬间引爆了更深的忧虑:高考,到底是变难了,还是变简单了?它究竟怎么了? 

数据来源:上海教育考试院 

图片来源:城市数据团 

01

“教的是认零件,考的是做火箭”,情况是这样吗?

高考结束不到一周,各种对于:“各科目普遍难度增加”,以及“教考分离”的批评就开始充斥在了各大媒体上。有学者还提到,高考的这种情况会影响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且导致很多家长转而寻求校外的辅导机构,影响教育公平。

与网络上,家长们把对这种情况的抱怨总结为:“教的是认零件,考的是做火箭”;“教的是字母表,考的是写十四行诗”;“教的是种小麦,考的是做面包”……

不过,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超纲”的抱怨,一位曾为亲友孩子做过辅导的大学数学老师向《知识分子》解释,这可能是因为高考中的一些题目如果用大学数学的方法和工具可能有“降维打击”的效果,但即便没有这些高级的数学工具,利用一些归纳或者逻辑推理的方法,只用高中知识照样可以解决。不过,她认为,考虑到这类题目出现的概率和分布,“非竞赛生用超前学习大学知识的方法去应对高考数学仍是不划算的”。

在教育考试院主办的公号“中国考试”上,对于今年的各科高考题,几乎所有的评价都在讲“加强基础考察”、“深化基础性考察”等等。对于数学高考题还特别表扬了 一部分题目“构建新颖情景”,以及,“需要考生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强调这一切都是在“遵循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

几乎响应这份评价的一个数据是,2025年高考的高分人数又创了新高。

对此,长期从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干脆在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中对于试题难的说法公开表示:高考的命题水平近年来的“总体保持平稳的情况下难度实际是下降的”,他认为,很多考生和家长对于高考题太难的抱怨来自对“反刷题”的“不适应”。“西装变中山装就不认识了”。

这位教育专家警示到:如果因为舆论以及一些家长和考生的抱怨而去降低难度,中国的理工科可能会重演美国“数学战争”的历史。

那是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的一场围绕美国数学教育的大论战,它以美国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考核要求为讨论核心,一边是鄙视死记硬背、轻视计算能力,更强调数学概念、自由思维的数学教育者;另一边则是强调利用虽然枯燥却规范、严谨的传统数学课程体系为将来的高等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数学研究者。

对于这场纠结于数学标准难度水平的战争,虽然美国的部分教育学家和政客认为有利于教育公平,对资源匮乏的有色人种和贫困人群有利,但反对者指出:这对美国人整体数学能力的破坏作用同样有目共睹。几十年的拉扯下来,根据2018年的数据,美国15岁青少年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排名第25,(注:前述组织包含38个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学人》近年的一篇文章则指出:与其他富裕国家相比,美国成年人的计算能力排名倒数第四。

与对数学的抱怨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对于高考语文试题种文言文的抱怨上。虽然对于文言文比重过大,难度过高的抱怨这几年几乎年年出现,但是,一位大学中文系老师和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几乎异口同声地告诉《知识分子》:高考中的文言文试题,与以往年份相比“难度并没有多大变化”,“本就是高中生应该达到的程度”。

那么,一个如同计算是否应该不再作为数学考察重点类似的问题出现了——作为一种已经不再使用的语言,今天的高考是否还该对文言文应保持如此高的比例?

答案是:需要。

一位某高校新闻学的老师告诉《知识分子》:文言文,虽然已经与现代汉语有了很大的差别,但它们是很多现代汉语用法的源头,也是汉语丰富语法现象的凝练和浓缩,学好古文,对于现代汉语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除了纠结于绝对的难度与这些知识的价值,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降低高考的难度究竟会促进公平还是会阻碍公平?在中国也许有着与西方国家中完全不同的答案。至少,目前看来,区分度问题却正在成为近年从中考到高考的规范化考试所需要面临的更大的难题。

一个正常的选拔性考试的成绩分布本该是纺锤形正态分布,高分段和低分段人少,而中等分数部分的人数最多,然而近年来,以北京中考成绩为代表的蘑菇云型成绩分布正在很多地区中高考成绩分布中隐然浮现,在这种分布中,大量的高分段考生扎堆,中等与低分考生数量却很少。基于此,陈志文提醒到,高考是一种筛选性考试,如果因为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抱怨而走上盲目降低难度,最后拼的就是失误少,拼的就是熟练,必然导致区分度的缺失,在仍然以分数为核心的录取制度下,对人才选拔显然有直接影响。既存在科学问题,也存在公平问题,对于一些有天赋却粗心的孩子,比如男生,容易在这种考试中败下阵来。

02

高考不是只有终点的马拉松

也许对于超纲的抱怨并非事实,而对于高考太难的批评,在考生日渐内卷的当下也显得不接地气。然而,近年来高考中日渐显现的问题与不足仍是不容忽视的。

一位某师范大学研究数学教育的教授向我们提起了他们在高中考察时看到的情况:即便好的中学,二项式定理是不教证明的,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高中知识学完),向高考迈进,尽快进入模考刷题阶段。

这位数学教育领域的资深教授感叹,这些年,与二项式定理证明类似的“一些重要的证明,数学真正本质性的东西”,日常的课堂上往往已经不见了痕迹,只会出现在老师们的教学比赛中,而学生只需要会做题就行。不过,这位老师也欣慰地提到,随着这些年高考考题的变化,对创造性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许也在逼迫高中的数学教育真正回归数学思维,而非刷题。

在每年都吸引大量抱怨与争议的语文尤其是作文领域,类似情况则变得更为复杂。

高考的作文考察中,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是:切题。

“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套题作文”。一位曾多次参加高考阅卷的中文系博士告诉《知识分子》。

这位博士举了一个例子。如果考生准备了一篇关于“创新”的文章,但考的是“坚持”,这个学生决定从两者的交叉点切入,把文章绕到了“坚持”,并把准备好的内容写到的考卷上。这样的文章,看上去非常漂亮,但如果阅卷老师都能够感觉到“切入不够自然”,“这个考生似乎是背了一个其他题目的东西”……这篇作文便会作为疑似套做被提交阅卷组组长,由组长等判定是否属于(套做)“跑题”。

对于大部分明确的题目而言,跑题并不那么容易,阅卷老师也比较好判断。然而对于本就模糊的作文题目,切题,对考生和阅卷老师便都是挑战。

这便来到了今年网上热议的上海语文高作文题——“专、转、传”。

一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告诉知识分子:“它已经不是难和易的问题了”。

这位老师认为这个题目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给学生表现的机会……高考题目最好贴近高中学生,而这次的题目,就如同让人去跑马拉松,却把人引入了一个没有路的深山,终点仍然在,但跑道消失了……”

这位语文老师非常理解很多上海考生对今年作文考题的困惑,这个题目太窄了,“作为一个考察性考试,高考需要做的是给予每个考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不是一个人跑出来,其他人都被毙掉。”

也许,如同我们所有的受访者所言:语文的高考作文命题确实是个艰巨的工作,评分体系必须同时完成两项彼此冲突的任务,既要有足够的区分度,又得让绝大多数考生有话可说。命题人、阅卷人、一线教师、备考学生,四方在一条狭窄的平衡木上小心翼翼地挪动,任何一次晃动都可能让整个系统倾覆。

也许,这句评价适用于所有的高考科目,这场考试承担了太多的责任,这其中有着太多的冲突,如何在择优的同时更体现公平,如何平衡筛选人才与培养人才,毕竟,高考不是一场到终点就结束了的马拉松。当每年高考后,高考难度被热议的时候,也许背后的这些东西,才是更值得深思的。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4045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