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发表主旨演讲。
撰文 | 王一方
● ● ●
生命文化圈的朋友都很好奇,为什么韩启德主席(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对北大清明论坛青睐有加,每次都会拨冗参会,还要做有份量的主旨报告,似乎我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去“公关”领导。殊不知,韩启德先生才是北大清明论坛的灵魂人物,是生死观的倡导者,实践者,传播者与推动者。他不仅逢会必到,认真准备主旨报告,而且还十分关心论坛主题的确立,话题的连续性,邀请哪些嘉宾,甚至还亲笔修改“论坛共识”与“新闻通稿”。因此,论角色,韩启德先生才是北京大学清明论坛的“东家”,我不过是一位张罗具体事项的“账房先生”。
说起“北京大学清明论坛”的缘起,以及论坛与韩启德先生的渊源,还需从三件事说起。第一件事是我2010年加盟北大时,对我的学术任务有一个约定,那就是除了医学哲学的教学科研任务之外,需着力参与筹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的“健康传播”模块。第二件事发生在2011年的11月3日,我加盟北大后不久,韩启德先生主持召开了“北京大学首届叙事医学座谈会”,会上,韩启德先生部署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的新领域,新主题。此后他多次指出,叙事医学不限于疗愈叙事,还包括生命(生老病死)叙事。其中“衰老叙事”、“死亡叙事”尤其需要强化。第三件事是韩启德先生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任上做的最富有历史感、使命感的一件事情就是通过“政协双周会”平台普及“安宁疗护”理念,推行“安宁缓和医疗”制度。其内涵有三:医疗有品质,生命有尊严,死亡有准备。最后一条亟待改进。《英国经济学人》的数次全球死亡品质排名,中国大陆的位次靠后,一个主要的失分项就是生死教育。
北大医学人文机构有一个很好的传统,那就是“没有KPI的使命感”,大家同气相求,不图功利。犹如张大庆院长极力倡导的“代表作”考核制,北大清明论坛就是这种氛围下催生的产物。2016年7月,在全国卫生健康大会召开前夕,受卫生部宣传司委托,我们学院成功举办了“北京大学健康中国论坛”,社会反响很好,论坛的成功也让我们认识到以“北京大学”名义举办论坛,有特别的社会感召力、影响力。在我看来,生命母题有三,痛苦、死亡、健康诱惑,最令人忌讳的莫过于“死亡”,我便跟张大庆院长商量,可以搞一个“死亡”主题的论坛。鉴于“北京大学健康中国论坛”是卫生部出资数十万办会,没有“粮草”之忧,而“北京大学清明论坛”谁来出资,依旧悬空。恰巧我受邀参加中国殡葬协会昆明年会,主讲生死文化,我发现缘于社会禁忌,他们的社会能见度不高,譬如他们包下一个宾馆办年会,宾馆客户经理居然不让在大堂及庭院里展示会议招牌。这样的困惑后来北大清明论坛也遇到了,校卫队不让我们提前一天安置“北京大学清明论坛”的会议招贴。由此看来,要推动全社会的生死教育话题,观念解放是前提,要打破“三鸟”(鸵鸟、菜鸟、惊弓之鸟)意识,努力实现“死亡有准备”的愿景,推动安宁疗护事业走深走实。筹办好“北京大学清明论坛”是一个不错的契机。我把这一想法告知了中国殡协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福寿园集团品牌总监伊华,她当即表态,中国殡协与福寿园集团愿意出资协办,共同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生死教育平台。于是,横亘在一介书生面前的筹办资金难题迎刃而解。后来,上海福寿园集团果然大气,独家资助论坛,一口气坚持了八年,新冠疫情期间也未中断,令人感动。
2018年清明节,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如期开幕,主题为“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邀请葛剑雄、罗点点、凌锋等文化界、医学界大家及生命教育界行家胡宜安、何仁富与会演讲,第一时间,我请大庆院长将做主旨报告的论坛邀请送给韩先生,他当即回复一定参会,据说推掉了其他公务活动,专程参会,他的致辞意象质朴,鲜活,语言温润,亲切。他从罗点点的新书《死亡如此多情》的书名讲起(就是韩启德先生给起的),原来出版社很紧张,认为书名中有“死亡”二字会被读者嫌弃,没想到大卖。随后他以死亡很简单,死亡很复杂,死亡既简单又复杂三个回旋论证阐述死亡研究如何从感觉、感性入手,譬如濒死感受,濒死复活的人回忆当时的情景,并非都是苦兮兮,惨兮兮的,而是有音乐般的迷人体验,如同李叔同的绝笔“悲欣交集”,一半悲伤,一半欣快。因此,他呼吁,走出死亡的刻板印象,逐步打开死亡研究的黑匣子,譬如死亡决绝与人生信仰的关系。最后他以“I am ready”(我已准备好)为宣言,告诫大家,我们都是幸存者,都应该直面生死,向死而生,转身去爱,去奋斗。
随后的每届论坛上,他的主旨发言都很用心,每一篇都是美文,都是哲思之文。如2019年的“感悟死亡”,生死观分明连着世界观,仰望浩瀚的宇宙,人是多么的渺小,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如白驹过隙,对于死亡,又有什么可恐惧、忧伤的呢?俯察品类之盛,地球上有80万个物种,人只是其中之一,生生死死,人类与其他生物是一样的,为什么偏偏人要怕死呢?生死观也连着人生观,让我们认真思索死亡问题时,才更能体会“三观”的根本性意义。与其说理解死亡难,还不如说树立正确的“三观”难。
2023年的主旨发言更是志存高远,呼吁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建设中国自己的死亡学。他指出:学科交叉研究不等同于交叉学科。作为一个学科,必须有独立的学术共同体,有自己的学术范式,即有公认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评定标准,还要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专门的学术刊物等交流平台。显然死亡学还远远没有达到作为一个学科的条件。交叉学科的形成是持续、广泛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主张现在大力开展对死亡问题的学科交叉研究,而只把死亡学的建立作为我们的愿景。清明论坛就是我们为实现这个愿景做出的努力,希望今后有更多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参与这个论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死亡学做出我们的贡献。
集中阅读韩先生的主旨演讲稿,能品味到其学风的淳朴与文风的隽永,文章的宏阔与文字的细腻,他不喜欢高头讲章,而是喜欢讲故事,讲他自己、家人、友朋对于衰老进程、死亡事件的体验与感悟,今年体检亮了几盏红灯,心头飘过的几朵乌云,姐姐人生圆满后的仙逝,童坦君院士在家中的溘然长逝,一桩桩,一件件,如何撞击心扉,引出那些反思,如对死亡的恐惧会怎样引起过度治疗,造成临终阶段的过度抢救。“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成为很多病人与其家庭成员的宗旨,结果浑身插满管子,无辜经受地狱般的煎熬,最后在极度痛苦下离世。这份基于生死观迷失的行为选择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却未能在反思中觉悟,值得大家认真记取,再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才可望走出迷失,要做到生死两相安,还要做好死者亲人的精神抚慰,这一方面还存在许多工作盲区。
他多次示范死亡叙事的脉脉温情,演讲中说起北大哲学系有一位著名老教授去世,学校和弟子为他设了个灵堂,大家都可以相约在一星期的时间内去祭拜。我第一天没有时间去送行,后来抽得时间,赶紧去追思祭奠。在灵堂里,我看到老教授生前出版的书,还有录像资料记录了他的执教生涯和晚年生活,看后觉得音容宛在,起到了很好的追思效果,是一种教育与激励。像这样的悼念活动,值得进一步丰富和推广。
在他的演讲中,死亡不是冰冷的事故,而是温暖的故事,不仅对逝者,对生者,对家庭都是一份爱的沐浴。前不久,一位同事刚刚送走了她的父亲。她的老父亲三年来病情不断加重,全家人竭尽所能照顾他,最后在家平静安详去世。这位同事因平日工作繁忙,而疏于照顾其家住东北的父母,幸而在其父亲生命的末期,得以回到了父亲身边,悉心照顾了一段时间,内心饱含感恩之情。她每天替父亲擦洗身体,心里升腾起类似母亲为孩子洗澡时的脉脉温情。父亲的陪伴与送别,还重塑了家庭亲密关系,使得被家里人都排斥的弟弟一下子与大家亲近起来,亲朋好友聚集一堂,带来多年来少有的亲热。她父亲临终时对平时所有的委屈表示释怀,尤其对她母亲流露出少有的温情,一家人在一起度过了难得的温馨时光。这样的告别充满着彼此间爱的馈赠,一定是温暖的。
第一次成功举办论坛之后,韩先生多次询问论坛的整体构架,随后的主题有哪些,围绕这些主题做怎样的大众化诠释,学理化开掘。他希望北京大学清明论坛还能够继续搞下去,不仅是一届、二届、三届,永远地搞下去,而且越搞越好,越搞越深入人心,越搞对社会的影响越大,还对如何办好,提出五个具体要求。其一,要回应现实,结合实际。理论是需要的,理论解决不了我们所有的事情,理论是灰色的,是很骨感的,问题是很生动的,很具体的,我们需要理论的辅助,但是我们必须能够回答,结合我们大众的一些思想实际来回答问题。其二,要人文为主,不离科学。其三,要涵养学术、夯实基础,其四,要明确路径,创新形式,其五,要开放合作,扩大影响。这一系列期许对我及策划团队触动很大,一个论坛要办好,必须步步为营,滚动推进,积累元气,日益强壮。于是,我们编制了八年的主题系列,报请韩先生指导,经过他的几轮问题导向的反诘与修润,于是有了清明论坛的系列部署。第一届主题为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2018),设计理念是仅有生命教育是不足的,应该推进到死亡辅导,解决国人不想死,不能死,不敢死,不会死的局面。第二届的主题是医疗殡葬一体化(2019),设计理念是死亡管理分属卫生,民政两个条块,以太平间为界,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希望能打通。第三届的主题是“围死亡”概念的确立(2021)设计理念是死亡的理解太执着于生物医学,应该拓展,濒死复活叙事(人类学语境)丰富了死前征象,临床死亡与生物学死亡之间也有落差,社会学死亡将死亡内涵延展至更大的时空境遇之中。第四届的主题死亡是美的(2022),设计理念是改变死亡医学处置与殡葬料理中的审丑心理,导入审美的意识与心境,让告别更美,葬礼更美,墓园更美。第五届的主题死亡是温暖的(2023),设计理念是从韩先生新书《医学的温度》中引出来的,试图改变临床死亡与殡葬料理中的职业冷漠,让死亡的历程更温暖。第六届的设计理念是死亡是多彩的(2024),认知与研究是多彩(不只是黑色的,灰色的,也是七彩纷呈的),多元的(多学科参与,医学,文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人工智能等)。第七届的主题是“死亡与尊严”(2025),死亡是生命的组成部分,生命的尊严也蕴含死亡的尊严。死亡尊严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行动,一项规范与制度。无论是临床死亡的那一刻,最后时刻的器官捐献,还是殡葬追思、哀伤抚慰的全过程都应该,也必须是庄严神圣的,由此,尊严便油然而生。第八届焦距“死亡与爱”(2026),试图打开爱的甘泉,去浇灌干涸的死亡河床。
如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还处在进行时,而非完成时,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谨记韩先生的教诲,向着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死学的愿景进发,不懈怠,不止步,为后人留下坚实的脚印。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