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姚湧 小学森 庐州月
责编 | 既来知
● ● ●
1
烹饪造成的厨房空气污染有多严重?
图片来源:pixabay
说起空气污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PM2.5这种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存在更小的颗粒物,那就是纳米团簇气溶胶(Nanocluster aerosol,NCA)。它的大小只有1~3纳米,能在人的呼吸道沉积并向实质器官转移。近日,美国普渡大学土木工程学院Brandon E. Boor团队完成了一项厨房烹饪模拟实验,并检测了厨房环境NCA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烹饪用丙烷产生的NCA数值可高达1016个/千克丙烷,远超燃油车的“产量”!在烹饪期间,厨房NCA的浓度在105个/立方厘米~107个/立方厘米之间!研究数据显示,烹饪产生的NCA高排放量可导致儿童和成人的大量暴露,远高于室外交通工具产生的NCA。该研究提示,对于家庭室内空气污染不能仅仅检测PM2.5的值,NCA对家庭成员健康的影响需要更多关注。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93/pnasnexus/pgae044
2
大脑是如何产生酒精记忆的?
图片来源:pixabay
含酒精饮料在人类的社交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少部分人会因为过量饮酒发生酒精使用障碍(alcohol use disorder,AUD),表现为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 在酒精使用障碍患者戒酒期间,大脑对酒精的记忆会持续存在。当患者再次接触酒精后,病情就会复发。那么,哪类神经细胞参与了酒精成瘾记忆的形成呢?近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Nathan J. Marchant团队通过大鼠实验发现,动物外侧下丘脑氨基丁酸能神经元(LH-GABA)对于酒精记忆形成具有关键作用。研究人员通过模拟饮酒-戒酒-引诱实验发现,LH-GABA在大鼠饮酒后再次接受酒精刺激时的活动会明显升高。光遗传学抑制试验表明,LH-GABA对于酒精-刺激之间的关联记忆形成十分必要。相关论文于2月28日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4)00142-8
3
为什么有些大熊猫是棕白色的?
图片来源:pixabay
大熊猫因其憨态可掬,深受全世界民众喜爱。在我们印象中,大熊猫身体呈黑白两色,戴着大大的“黑眼圈”。有趣的是,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秦岭地区相继出现了11例棕白色大熊猫报告,其中7例存有影像记录。3月4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撰文揭示了国宝大熊猫毛色改变之谜。该团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大熊猫Bace2基因第一外显子区域的25 bp核苷酸缺失突变极有可能是毛色黑棕转变的遗传基础。研究人员将小鼠基因组的相同区域进行敲除后发现,动物毛发中黑素体的数量和大小均发生了显著下降,出现了色素沉着不足。该研究为我们理解野生动物被毛颜色变化提供了更为确切的遗传数据。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317430121
4
萤火虫发光的关键调节因子
图片来源:pixabay
“远处飞来一只萤火虫,提着一盏小灯笼… …”翩翩起舞的萤火虫为寂静的夏夜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成年萤火虫以独特的发光信号求偶。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付新华联合武汉萤火虫保护研究中心发现了两个成年萤火虫(Aquatica leii)发光器官发育和生物发光的调节分子AlABD-B和AlUNC-4。通过遗传手段对AlAbd-B和AlUnc-4的基因表达进行干扰后,成年萤火虫的发光器官将不再发育,更不会产生亮光。从机制上讲,AlABD-B调节AlUnc-4基因,两者相互作用,激活荧光素酶基因AlLuc1和一些过氧化物酶的表达。有四种过氧化物酶参与了AlLUC1向过氧化物酶体的输入。该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包括萤火虫在内的生物发光体的发育提供了重要见解。相关成果于3月5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5559-7
5
电子屏幕的使用降低了亲子交流的频次
图片来源:pixabay
在语言交流丰富的家庭环境成长对于儿童的语言发育起重要作用,而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使得很多家长在带娃时还不忘看看手机,甚至过早让孩子独自接触电视、电脑、平板和手机等电子产品。近日,西澳大利亚大学泰拉松儿童研究所Mary E. Brushe团队完成了一项220个家庭参与的调查研究。调查数据主要涉及儿童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和亲子语言交流频次。结果显示,孩子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和亲子交流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多看一分钟电子屏幕,父母的文字输出减少6.6个,小孩发声减少4.9次,亲子交流减少1.1轮。该研究为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提供了直接的科学证据,强调了减少电子产品使用以营造良好家庭语言环境的重要性。相关论文于3月4日发表在《JAMA·儿科学》(JAMA Pediatrics)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01/jamapediatrics.2023.6790
6
感觉到孤独?去运动增加幸福感吧
图片来源:pixabay
社交孤立或孤独感会提升诸如肥胖、饮酒和抽烟等健康风险因素。此外,缺乏社交也不利于情感健康,可导致情绪障碍。那么,如何提升这个人群的幸福感呢?近日,德国海德堡大学曼海姆医学院精神健康中心研究所Markus Reichert团队完成了一项317名志愿者参与的队列研究。在该研究中,志愿者通过佩戴运动监测设备上传每日运动情况,并通过电子日记APP汇报当日社交情况和心情。结果显示,人们在缺乏社交接触时心情更糟,但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情绪会有所恢复。即便是小运动量也能达到情绪补偿效果。并且,在孤独感加剧的人群中,运动的社会情感益处显得更高。研究人员还通过神经影像学数据证实了上述理论。相关成果于2月19日发表于《自然·精神健康》(nature mental health)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20-024-00204-6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