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Pixabay
撰文|张天祁
● ● ●
近日,杭州一名高考考生,以602分的成绩被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与控制技术专业录取。602这个分数超过今年浙江省的特控线(参照过去的一本线),以这样的分数报考一所职业院校少有先例,因此引起了热议。
据上游新闻报道,今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顺利“专升本”,成为杭州第一所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本科)。该校轨道交通、电气、机械等学校比较热门的专业,最低投档分达到了573分。据该校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近几年,因校企合作,学校内各专业毕业生都能通过校招进入企业,工作学校就业率保持在98%。这位高分考生选择的专业,面向的校招企业为杭港地铁或者上海铁路局等。这位高分录取的考生则坦诚表示,在填志愿时,她也有考虑过其他院校的文科专业,但还是被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就业率给吸引了[1]。
被热捧的职业学校
其他职业本科热度也不低,刚升为职业本科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今年普通物理类最低投档分超本科线78分,普通历史类最低投档分超本科线70分,美术与设计类最低投档分超本科线89分。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今年在山东省本科提前批普通类一次性投满,录取最低分超出本科录取控制线22分[2]。
职业本科热度的提升有自身的原因,但报考热度增加的不止有职业本科。这几年,有着“好就业”标签的学校和专业,报考的热度往往出现上涨。尽管这些学校和专业本身的名气不大,但不少本来分数线足够上211甚至985的考生,最终都选择了“好就业”。
例如,浙江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普通类提前批(定向招生)最高分622分,超出一段线130分,创历史新高。最低分531分,超出一段线39分,平均分576分,超出一段线84分,各项数据均高于往年[3]。
同样是浙江,今年有还有一位考生以635分的成绩,被大专院校浙江职业警官学院录取。它是浙江省属司法警官院校,主要培养狱警人才。学校会得到单独批次的入警名额,免于和外界竞争。2023年,这所学校的入警率达到82.03%,浙江籍学生更是超过95%。因为毕业基本等于有编制,这所院校今年提前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已经涨至598分,超出浙江的特控线。
如果说职业院校是“好就业”,那么定向招生就是“包就业”。
公费师范生是其中一类。7月29日,陕西榆林学院招生办发文介绍了公费师范生的录取情况。其中,文史类最高580分,超出陕西省一本线92分(一本线488分),最低523分,超出一本线35分;理工类最高590分,超出一本线115分(一本线475分),最低551分,超出一本线76分。
长春师范大学也介绍,其在吉林省提前批公费师范生(优师专项)最低录取位次均有所提升,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师专项)最低录取位次较去年提升2000名以上。此外,衢州学院校面向衢江区、常山县定向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共6名,其中最高分录取的考生取得了635分的高分。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定向招生计划也受到了欢迎。作为广西基层水利人才定向培养的唯一高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定向培养招生计划123人,实际投档4377人,投档录取比为35:1,比2023年提高了一倍多[4]。
无论是职业本科、专科、定向就业、公费师范生,它们报考热度的上升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好就业”甚至是“包就业”。而且相比拿到一份工作,毕业直接入编的诱惑力要更为明显。就算不在报考阶段直接选择一条通向“入编”的路,最近几年能在考编中占到优势的专业热度也有着明显的提升。
一项对2020到2023年山东省投档线的统计显示,从同一院校内部看,与2020年相比,2023年汉语言、软件工程、电气类、计算机类、通信类、法学等专业投档线分数上涨幅度最大,它们是在这几年里热度上升最明显的专业[5]。
而这些热度迅速提升的专业,往往也是考公考编的热门专业。“容易进体制内”是相当多考生转向这些专业的理由。稳字当头,追求一份稳定工作甚至铁饭碗的报考心态,在热门专业的短短几年内的变化上可见一斑。
大学学位光环褪去后
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
最初提出这三个阶段划分的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提出,当高等教育的年龄段入学率低于总人口的 15% 时,人们倾向于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是靠天赋。当比例超过15%时,接受高等教育被认为是一种权利。当参与率超过50%时,接受高等教育就成为一种义务[6]。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文凭早已不能成为一份好工作的保证。于是,考生在报考或者申请大学时更加现实,力求选到就业率和回报率更高的专业,也是一种很常见的趋势。
美国相比中国高等教育更早进入普及化阶段,而从美国大学的情况来看,热门和冷门专业之间的差距确实在拉大。
一项由纽约大学和罗格斯大学合作,基于美国人口普查局 2009 年至 2021 年社区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这段时间的大学学位的溢价出现了停滞甚至小幅下降。同时,不同大学专业对个人来说的回报率差距明显。
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回报率最高,超过 13%,其次是商业、健康、数学和科学专业,回报率在10%到13%之间。生物、农业和社会科学专业的回报率约为 8% 至 9%。回报率最低的是教育和人文艺术专业,平均不到 8%,是收益率唯一跑不过股票的一类。
回报率的差距,也带来了冷门和热门专业之分。研究发现,尽管自 2010 年以来美国大学入学率总体下降,但计算机科学、工程和健康等专业的入学率却不降反增,学位完成率大幅增加。相反,教育、人文艺术等专业的入学率和学位完成率显着下降。可以看到,在大学学位溢价停滞甚至下降的时期,学生对于热门专业的竞逐是更为激烈的[7]。
这是非常实际而且理性的选择。这项研究的作者也表示,选择回报率高的专业是一个合理的经济决策,要是学生决定攻读回报率较低的专业,他们可能需要额外进行培训或者接受教育,才能改善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情况。
争相入编,是谁的无奈
不过,大学学位光环渐褪,学生更实际地去追逐回报率高的专业,这是一个长时段的趋势。就业形势的变化,在短期内对报考决策产生的影响更直接。
基于美国社区调查和学士及以上学位调查两个数据库1960到2011年的数据,一项关于失业率和专业选择关系的研究发现,就业不景气的时期,学生更有可能选择有利于就业和获得高薪工作的专业。
具体来说,失业率每上升1%。选择工程领域专业的男性毕业生比例就会增加0.6%以上,增长第二大的选择是会计学。而女性选择最多的则是商业相关的专业(不含金融),比例也会增加0.6%以上,其次是护理。相对地,教育、心理、社会学、文学和语言、历史等专业则被部分学生放弃,随着就业环境的变化,更少学生选择这类专业。
这项研究的另外一个发现是,尽管也有通过读研读博拖延找工作时间的方法。但学生们更不愿意选择那些需要进一步深造的专业,而是选择能本科毕业后就能尽快找工作的专业。相比不确定的未来,他们更希望能把收入尽快拿到自己手里[8]。
同样,出于就业环境的压力,近几年中国考生在报志愿这件事上越来越现实。就业压力的增加,一步一步地挤占考生选择甚至思考自己兴趣的空间,只能紧紧抓住那些“好就业”的专业。
学生改变的不只是具体的报考决策,还有对于工作的态度。一项研究显示,年轻时期就业环境的好与坏,会塑造一代人的工作观,并且这种影响可能会贯穿他们的一生。
这项研究利用了从1973年至2014年间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通过比较美国不同地区在过去几十年间的人均收入情况,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在18至25岁期间宏观经济环境的人,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更加重视收入水平。相反,如果在这个年龄段赶上了宏观经济上行的时期,那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会更看重工作本身的意义。
无论宏观经济环境如何,18至25岁的人群受到影响都是最深,这是心态最容易受到冲击的年龄,也是塑造工作甚至生活观的关键时期。相比之下,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太可能因为宏观经济环境改变自己对工作的看法[9]。
哪怕降分也要考上“好专业”,在高中毕业阶段就选定一条更有可能进入体制内的道路,或许这就是求稳心态的极端体现。现实中,没有孔乙己脱下长衫,只有孔乙己争相入编。
参考文献: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