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缪斯夫人专栏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已经成了过去时,互联网相亲已然成了解决婚配的重要途径和备受青年人推崇的“新时尚”。那么,互联网相亲是否比传统“盲婚哑嫁”更坦诚、更“大大方方”?如果你可以偷偷浏览信息而不会被对方发现的话,你会做什么?
 
今天跟大家分享Bapna等几个研究者2016年发表在Management Science上的文章《One-way Mirrors in Online-dating: A Randomized Field Experiment》,探讨匿名浏览如何影响婚恋男女的相亲行为。
 
撰文|靳永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责编|钱   岳 李汪洋
 
  ● ● ●
 
婚恋是每一个时代永恒的话题,而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它独有的婚恋特点。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已经成了过去时,互联网相亲已然成了解决婚配的重要途径和备受青年人推崇的“新时尚”。据研究者统计,在美国,正在寻找伴侣的单身互联网用户中有三分之一以上访问约会网站。国内婚恋相亲网站更是风生水起。
 
基于互联网的婚恋网站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打破了传统婚恋市场的时间、地域界限,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缓解了过去“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从而扩大了婚恋男女的择偶范围。
 
但互联网相亲也存在一个问题,当你浏览他人信息时,往往都会留下浏览记录,类似qq空间的“最近来访”,网站上会留下一些痕迹让对方知道你来过。这或多或少会使得一些人不敢完全表现出自己的偏好,比如跨种族的偏好、同性偏好等一些不符合主流社会观念的想法。当然,浏览过多另一半的信息,也容易落下一个“花心”的名头。这就使得访问本身也有一定的成本和压力,比如一次的访问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对他/她感兴趣,多次访问甚至还可能被解读为“跟踪(stalking)”等等。这种“雁过留痕”的非匿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婚恋男女浏览更多的潜在对象。
 
Bapna等几个研究者2016年发表在Management Science上的文章《One-way Mirrors in Online-dating: A Randomized Field Experiment》,探讨了匿名浏览如何影响婚恋男女的相亲行为。 具体而言,“雁过留痕”的非匿名设计是否真的阻碍了婚恋男女浏览潜在的对象?当可以匿名浏览他人信息时,人们的浏览行为有何不同?匿名浏览能否增加婚恋网站婚配成功率?是否应该鼓励所有的婚恋网站全部进行匿名浏览设计?
 
10万名用户参与的实验
 
研究者跟一家北美的婚恋网站合作,设计了一个随机实验,研究匿名浏览是否可以帮助人们扩大搜索圈,提高匹配质量。这个网站可以让人们免费注册,享受的功能包括:建立账户并描述自己的特征,当然还可以放照片,无限制地浏览其他用户的信息,使用高级搜索功能通过限定条件快速找到自己中意的人,网站还根据用户的特征主动推荐合适的人,给他人发送私信。除此之外,还提供一些收费的服务,每月15美金,可以享受匿名浏览其他人页面、去广告、以及更高级的搜索等一些服务。
 
研究对象限定在新注册用户、注册信息表示自己是异性恋者、实验开始前是有效用户、同时不主动花钱买匿名服务的人。研究者将10万名用户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万名,一组作为实验组, 提供一个月匿名浏览服务的奖励。这个奖励只是匿名浏览而不包括网站收费服务里的其他内容,所有实验组的人都自动享受匿名浏览服务(整个实验期间,仅有2%的人取消这个服务,并不影响研究结果)。另一组则作为控制组,控制组的人浏览他人信息时,别人会在“最近来访”里面看到。研究者删掉了主动花15美金购买包含匿名浏览在内的服务的人,控制组的人在实验期间都没有匿名浏览服务。整个实验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
 
实验结束以后,研究者收集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一个月浏览他人信息的浏览量,留下的私信数量,用户本身收到的访问数量以及收到的私信数量,以及配对(match)是否成功。
 
理想的情况下,判断配对是否成功需要知道双方信息的内容是否包含了约会信息,或者甚至知道他们最后是不是成功约会或结婚,但这在数据上是无法实现的。虽然公司能够看到发送的信息内容,但出于保密原因,公司并未将用户的信息内容提供给研究者。所以研究者使用了一个替代指标,即双向信息交换配对数(double-interact measure of a match),即两个用户之间互相通了3条及以上的信息(用户i发出一条信息,用户j回复,用户i再回复),就作为1个配对,更进一步,还能区分出是由用户自己发出第一条信息的配对(sent match)还是对方发起第一条信息的配对(received match)。为了检验结果的稳健性,研究者还尝试了4-12条信息的配对数,结果都很一致。
 
双向信息交换配对数对判断实际约会行为的发生是有预测力的。虽然研究者并不知道私信的内容,也就是说,不知道发的信息到底是不是要约会的信息,但是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知道,他们告诉研究者这个指标是预测线下约会的一个准确指标。
 
匿名浏览,增加了浏览对象数量吗?
 
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结果显示,有匿名浏览权限的实验组平均而言比控制组浏览了更多的其他人界面,男性多14.1%,女性多8.35%。
 
看来“雁过留痕”式的非匿名设计,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婚恋男女去浏览更多潜在对象。
 
接下来,我们看看当浏览变成匿名时,用户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尽管研究对象是异性恋者,但实验组的人浏览同性页面的可能性提高了,尤其是女性,浏览同性页面的可能性提高了19.8%,男性提高了12.2%。浏览同性的信息可能是出于好奇,跟别人比较下自己的竞争力等。另外一个可能性则是,匿名让实验组的男女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性取向。当然,研究者并不能区分同性浏览增加的真正原因。
 
另外,实验组的女性浏览非自己种族人群信息的可能性也提高了5%,不过男性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虽然实验组在浏览同性和跨种族人群信息的可能性上显著提高了,不过浏览归浏览,似乎最终没有付诸实际行动,因为在给同性或其他种族的人发出信息的可能性上实验组和控制组并没有显著差异。
 
匿名浏览,增加了配对成功率吗?
 
那么,更多的匿名浏览是否意味着有大的匹配市场和更高的配对成功率呢?
 
答案是否定的。
 
数据分析显示,实验组(即“匿名访问”组)和控制组的成功配对数量在统计上并无显著性差异。不仅如此,由用户发出第一条信息而实现的成功配对数量(sent matches)实验组和控制组没有明显差别,但实验组收到由别人发起第一条信息的成功配对数量(received matches)显著降低(男性和女性分别降低了24.7%和18.5%)。这说明,“雁过留痕”式的非匿名浏览给对方留下了“爱的信号”(研究者称之为“弱信号weak signal”),可以吸引被浏览者来光顾自己的界面并且互通信息,而匿名浏览无法做到。
 
与此同时,男性在恋爱关系中总是居于主动的一方,多数成功配对的信息主要由男性首先发起,所以总的成功配对数量(total matches = sent matches + received matches)实验组和控制组没有差异,意味着男性并没有受到匿名的影响,而女性却受到了明显影响,因为女性更可能是首先收到信息的一方,缺乏了“爱的信号”的暗示,女性能够收到的信息数量明显下降。
 
所以,匿名浏览并没有帮助男女扩大选择范围,提高成功匹配的几率,反而是非匿名浏览留下的“爱的信号”能够帮助人们发起交流,带来更多的配对机会。
 
匿名浏览,提高了配对的质量吗?
 
虽然成功配对的数量减少了,那么是不是实现了匹配质量的提高呢,即实现了由质量换数量的转变?
 
配对质量是一个比较难以定义和测量的指标。研究者提出三个指标侧面反映匹配的质量:
 
一是有匹配和没有匹配的差别。这种配对行为跟其他情况不一样,并不是越多越好,只要有一个成功配对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也许在信息交换配对数量上减少了,但有可能是直接配对成功了,所以有匹配和没有匹配两个分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的可能性;
 
二是找到约会对象的速度更快;
 
三是找到更有吸引力的人,网站上有其他人对用户的吸引力(包括性格、照片、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等)进行匿名评分,这个指标可以部分代表质量,就像我们每次找餐馆会看大众点评的评分一样,评分越高当然是越好。
 
尽管以上三个都不是很完美的表示配对质量的指标,但能从侧面提供一些信息、启示和参考。
 
然而,数据结果推翻了关于以质量换数量的假设:
 
(1)实验组的人,至少匹配成功一个的可能性比控制组低;
 
(2)实验组的人找到第一个匹配的时间更长(尽管他们主动发出去信息的时间跟控制组没有差异);
 
(3)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浏览的人和浏览实验组的人,实验组主动发信息的人和给实验组发信息的人,跟实验组双向信息成功配对的人,在吸引力得分上并没有显著提高。
 
所以,对于有匿名浏览权的实验组,匹配数量上的下降也并未能以匹配质量的提高来弥补。
 
可见,无论是从市场效率角度看还是从个人角度看,互联网完全匿名并没能提高婚配效率。虽然完全匿名可以降低个体的心理成本和压力,但也大大降低了开始新关系、新交往的可能性。在浏览他人页面时,留下你的足迹,传达“爱的信号”,也许你的那个他/她就在那里。
 
参考文献:
Bapna, R., Ramaprasad, J., Shmueli, G., & Umyarov, A. (2016). One-way mirrors in online dating: A randomized field experiment. Management Science, 62(11), 3100-3122.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650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