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双一流”名单。这份包含137所大学的名单被认为将塑造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一流大学在原来985工程的39高校的基础上增加了三所: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显然是考虑到高校布局和地域发展的需要。与211高校(116所)相比,一流学科所覆盖的高校大幅增多,一些有特色学科的学校入围。
 
教育部指出,这份名单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建设的成效。将对高校进行建设期末评价(每五年),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中国有2600多所高校,这次入围“双一流”名单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对于更多没有入围的高校来说,“双一流”建设意味着什么?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双一流”,其实也是引导中国高校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重新塑型的过程,各地也都推出了地方版的双一流。《知识分子·教育观察》主持人、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访谈若干没有入围的高校的校长,他们分享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观点。
 
● ● ●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院士:“双一流”和“985”、“211”工程最大的不同就是学校可以自主争取机会
 
陈志文:您是从学生、教师、系主任、副校长、校长一路走过来。您对工商大学有什么样的评价?您认为学校的特点是什么?
 
孙宝国:现在的北京工商大学是两所学校为主合并的,一所是商业院校,商业的特色很浓;一所是轻工院校,她是60年代的轻工院校中唯一的一所重点院校。这两所学校的基础都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我有时跟大家说不要再讲“我校是第一批有硕士授予权的单位”,第一批有硕士权的单位现在还没有博士授予权。所以,今年我们要努力争取博士点授予权。现在,国家又给我们一个新的机遇,那就是“双一流”建设。她和“985”、“211”工程最大的不同,就是学校可以自主争取机会。这个“双一流”就是说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每个学校都有机会,就看定位定得准不准。我们的学科特色一个是商科,从原来的商学院带过来的特色。那么另一个就是轻工和食品学科,这也是原来北京轻工业学院的特色。商科、轻工和食品这三个领域的发展,我们已经写到大学章程里边去了。因为将来高校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没有你的特色,你就没有你自己发展的方向。
 
另外,我要谈谈北京工商大学的“四二一”的目标,要突破四个一级学科的博士授予权。“二”就是北京工商大学要有两个学科进入ESI的1%。虽然该标准也不是全面的,要根据中国特色来改。但至少,我们要先进去两个。这个“一”就是说我们要建一个国家级的研发平台,北京工商大学现在还没有。重点学科要重点突破,这样就能起到示范作用。这目标就是北京工商大学根据现状,我们定出来的目标能够实事求是。我们不跟别的学校比,要把好自己的脉,定好自己的方向,一直走下去。
 
一流特色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的本科教学,对于多数学校,需要重视并做好本科教育
 
陈志文:“双一流”除了学科以外,还要靠什么去实现?
 
孙宝国:我校十三五规划里面已经写明,北京工商大学要保障一流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简称是一流本科。一流本科应该怎么定位呢?一个就是我刚才讲的,就是比较优秀的高考考进来的学生,到毕业时候要把他们变成更优秀的毕业生。我们还有一些标志性的指标,我们根据我们学校的情况,我们定的一个叫“三六九”的标志性指标。所谓“三”,就是我们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研的和出国读研的比例要达到30%;所谓“六”,就是说应届毕业生的英语六级的通过率要超过60%,这是国际化必备的工具;“九”还是英语,就是英语四级通过率要超过90%,为什么四级不说100%了?因为我们还有相当比例的艺术类的学生、少数民族骨干生,所以当时就定90%的指标。这三个指标其实你要琢磨的话,每一个里面都包含外语。考研、出国外语不成也是不行的。中国发展将来需要国际化,再过10年我们就会第一大经济体,那中国在海外的资产、企业会很多,中国需要大量的人才派到国外去,这就需要他们外语过关。只要语言过关学生就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我们把这个所有的定的“三六九”。现在,我们有20%多的学生考上研究生的, 50%左右的学生过六级,80%左右的学生过四级。今年2017届的学生已经通过六级的学生的比例是60.84%。如果把少数民族骨干、艺术的学生去掉,比例会达到66%。成绩是如何取得的?第一,强化英语教学,因材施教。我们每年招3000学生,入学以后英语水平测试,测试后根据英语水平分级,不是分3级,我们分10个级别。前面第1、2个层次的学生, 12月份我们就叫他们参加四、六级考试,几乎百分之百的通过。这也对后面的层次的学生成绩有大的一个促动。当然,我们也会派学生到国外去留学,或者到国外交流学习来提高英语成绩。
 
陈志文:“四二一”目标的实现不可避免涉及到高层次人才的配合,那我校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
 
孙宝国:以前毛主席曾说过一句话——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但人必须是优秀的人,优秀的人才怎么引进来?引进人才需要有条件支撑——要有经费、平台等做支撑。现在大家都在挖人,但是有一点,大家不能按照同一个模式去挖,因为每个学校的条件就不一样。清华、北大怎么挖人都能挖到,学校这个层次已经在那里了,条件也都在那里。但是,像北京工商大学类似的很多学校,就要受到很多限制,假如学科都不具备,连博士点都没有,他会来吗?他不会来,来了之后没法做工作,那这就需要什么呢?引进跟自己培养相结合,要引进,要看这个学科具备不具备。我们食品这个学科就具备了,我们引进来一个“千人”,效果还不错。其他的学科很多优秀人才要靠自己培养,引进跟培养一定要相结合。
 
其实讲到人才,我们对于人才的认识往往并不到位。我们现在很多情况看的是“帽子”,这个人才头顶上戴着一顶什么样“帽子”,往往引人才有时候变成引“帽子”,所以我认为引进“帽子”的人才要根据学校、学科、财力的情况和发展的需要。另外,学校在科研上要创造一定条件,使得人才尽快能够挑大梁。
 
我们现在看中的人才,其实很多是领军人才。他能够带领一批人在那里做工作。现在很多的博士、博士后虽然很优秀——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很优秀,但是作为一个领军者的能力还不具备。通过各类项目跟国外的合作来培养他们的能力,我觉得这就是比较适合北京工商大学发展的一条路。关于留住人才方面,要么待遇留人,要么事业留人,要么感情留人。只要北京工商大学的“四二一”目标实现了,就不怕留不了人,也不怕引不到人。另外,我们现在进行着西校区二期的建设。二期一建设以后,我们硬件条件就会有大的开展,实验室就会相继建设起来。
 
黑龙江大学前校长何颖: “双一流”建设也昭示着新一轮的“挖人才大赛”就要开始了,我们要“引育并举”。
 
陈志文:您是怎样看待在“双一流”建设之前的“985”“211”工程?
    
何颖:其实我认为,“双一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新时期的“985”“211”。但是内涵有所丰富——不止有一流学校,还特别强调一流学科。因而, 我作为黑龙江大学的校长是由衷地高兴,一流学科建设给黑龙江大学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契机。因为“双一流”的学科建设不仅仅局限在原来的“985”和“211”高校。这样的话,就能给我们地方院校一种内生动力,推动我们要争取一流学科。在竞争的态势下,地方院校必须有自身的战略、规划,必须有独特发展的思路。从我校的角度来讲,服务国家的对俄战略学科就是特色学科。我们都知道,俄罗斯对中国的战略意义极其重要。黑龙江大学的这个优势学科不仅有历史因素的影响,更是地缘优势的体现。作为中国最北的一个省份,黑龙江离俄罗斯特别近,历史上我们两国交流又是那样密切。
 
实际上,在一流学科的建设的问题上,我校其实早就起步了。我们要打造一个“大俄语”的平台——你在全国的2000多所高校当中,找不出来任何一所高校从事俄语、俄罗斯文化、俄罗斯政治、俄罗斯经济等方面专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而我校就有100多位这样的专家。我们自己内部有一种说法叫“中国俄语一半黑”,就是说现在全国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师资中,约80%是黑龙江大学这所俄语大学校培养出来的。我校俄语学院的课程都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而很多教师也成为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也是响当当,培养出来的名人也是数不胜数。
 
陈志文:一流学科的构建和发展势必离不开众多一流人才,黑龙江没有区位优势,我想请问您一下黑龙江大学在人才建设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何颖:现在,我们对于人才有一个概念或理念叫“引育并举”——引重要,育也同样重要。我们所处的地域决定了要下大力气投入来引进高层次的人才。我认为在高校的学科建设当中,人才的地位至关重要——引进一个高水平的人,他能带起一支团队,一支团队撑起一个平台,继而能留住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因而,我们出台了一个人才引进的办法,把人才分了5个层次来加以引进。比如,学校在最高层次人才学引进上不惜几百万、上千万的力度。人才引进以后各项情况发展非常好,他带起了一支庞大的团队,如从美国回来的一位利用卫星遥感做精准农业的专家,组建团队为我们边疆的大农业进行服务,省领导对这件事也非常高兴。
 
另外,刚才我说的“引育并举”,在育的方面来说,要立足培养人、孕育人。那我们怎么样育人呢?我们现在有一系列的工程,如学科带头人计划、青年百人计划、骨干教师计划,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有着不同的计划,继而形成人才梯队。比如,我们的青年百人计划中全是35岁以下的、在全校各个学科里选最优秀的教师,我们做出一套符合他们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或者出国留学1~2年,或者到国内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访学,我们学校都有相应的项目政策。项目政策下配套有相关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的投入,以便支持优秀人才进一步学习,但前提要求学习一定是有规划的。而且,对于优秀青年教师,我们还采取了“以老带新”的策略,让一个老教授“带”他一段时间,这个时间里“新人”也要做定期总结工作。我们这个青年百人计划每个学期至少要将各个学院都轮一遍,现在已经100多人了。未来,我们准备将这个数量增加到200多人。10年之后,这一批人必定能够成为黑龙江大学的脊梁,为学校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面我打一个比方来说明“引育并举”的重要性。国家现今正加大推进“双一流”建设,也昭示着新一轮的“挖人才大赛”就要开始了。发达地区因其经济发展好而人才待遇高,势必会对黑龙江省形成一定的冲击。我自己作为校长有这样一个理念,就是引进几个明星式的人才并不能整体上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但是,不引进也是不行的,没有高层次的人才,就不会形成高水平的团队,也就没有高水平的学科,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乃至于学校的声誉。
 
与此同时,我们在引人上我们采用了另一种模式,如我们所引进的美国阿肯色州的一位教授,他专门是生产非转基因大豆。我们都知道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面积是中国最大的,这方面的研究对我们及其重要。我国所种植的大豆在用途方面并不分类的,而美国的这位教授关于大豆的20多项专利分门别类——我这种大豆是榨油的,那种大豆是做豆腐的。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学校没有那么多钱来做引进工作, 像我们这种地方院校的经费是有限的,引进这么大牌的专家,没有几千万是绝对做不到的,我们怎么办呢?于是,我们想到了市场化的路径——和一个公司开展合作,公司来出钱引进,之后在我校农学院搭建一个科研平台开展育种工作。我们提前讲好在培养人才和学术论文方面的所有者和受益者是黑龙江大学,而成果转化归公司这就形成了陈教授、黑龙江大学和公司的多赢局面,也对黑龙江的农业经济有所贡献。现在,陈教授每年到我校授课,而我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也到美国他的那个学校去跟着他进修。这样的合作例子数不胜数,有的时候,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公司权益会更大,种子、销售等都归他们,我们只要成果和人才。
 
总而言之,我们在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之时,千万不能造成那种就是引进来了几名大牌专家,然后把学校内部教师的积极性都伤害了的恶性局面。我们所提出的“引育并举”很好地平衡了这些关系。当今高校竞争日趋激烈,“挖人”等活动肯定层出不穷,因此我们更要建立一套培养人才的强大机制。
 
陕西科技大学校长姚书志:我们要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
 
陈志文:您长期在教委负责高校工作,对高校发展有着其他校长不同的体会与视角,您对国家的双一流建设工程是如何看待的?
 
姚书志:双一流建设工程是国家的一个决策,陕西省也在随着国家的这个决策提出了四个“一流”,就是在“一流学校”“一流学科”以外加入了“一流专业”“一流学院”两个目标。如果是按“一流学科”“一流学校”来建设,国家没有把我校定位在“一流学校”上,我校也办不出第一名的“一流学科”,这个问题是我当校长的时候非常苦恼的。如果我校只是个小学校,我便可把精力集中于人才培养职能,这个大学就能“立”起来。但是,陕西省上把我校列入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我就有义务给省上去争一流,而偏偏我校又不是国家的一流,各项投入非常欠缺,我感到这方面的压力非常大。
 
现在,我校“十三五”规划已经出炉,就是想要把我校建成一个在国内知名的、特色鲜明的、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这就是我们的愿景。如果说我们要建成一所默默无闻的学校,建校58年来的所有教师也不会答应。另外,我们是西部基层能力建设高校,也是陕西省的高水平建设的高校。因此,我们要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这个目标。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650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