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导读
 
2017年9月24日,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发布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共享健康资源,共建和谐家庭”——意在表明每一个家庭的精神健康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希望全社会共创、共享健康资源,积极参与、共同承担精神心理疾病防治的责任和义务。
 
撰文|陆林林
责编|李林娟
 
● ● ●
 
在全球疾病总负担中,有23%是由精神心理疾病造成的,而且还是导致非致命性疾病的首要原因。
 
在中国,精神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为17.5%,有超过2亿人受到精神心理疾病的困扰,其中重性精神疾病大概有2000万人,约为1%。
 
2017年经济学人智库的《精神健康和社会融入》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包括中国),仍有超过半数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无法获得治疗;精神心理类疾病占据了伤残所致生命损失年总数的 20% 以上;预计至2030年,精神疾病将导致印度和中国的经济缩水110万亿美元。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可能一般人并不知晓,但是,作为精神卫生工作者,我深知,当代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中国的精神卫生事业任重而道远。
 
常见精神疾病的现状如何?
 
以最常见的三种精神疾病为代表,数据显示形势很不乐观: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抑郁症在精神疾病负担中占的比重最大,约为40.5%。
 
2014年《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患病率约为1%,且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2015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显示,全球约有990万例新发痴呆患者将被诊断,几乎每3秒钟就有1例。其中,我国是世界上老年痴呆人数最多的国家。
 
1 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时常“对任何事物都没兴趣、认为生活毫无价值,最爱玩的游戏、爱吃东西、喜欢的人,都不能带来高兴的心情”;感觉“脑子不转了,总是记不住东西,只想躺在床上”;认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等。患者有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及意志活动减退的典型“三低症状”。
 
我国有抑郁症患者超过4000万,自1990年至2010年,抑郁症始终是我国第二大疾病负担,预计2030年抑郁症将高居我国疾病负担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躯体疾病共患抑郁症的人不断增多,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慢性疾病如心绞痛、关节炎、哮喘、糖尿病甚至癌症等,常常共病抑郁症,而抑郁症又可影响慢性疾病的预后。在患这些疾病的老年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病率更高,达50%。抑郁症对健康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慢性疾病本身。
 
但抑郁症可预防、可治疗。抑郁症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心理治疗等,经过及时、系统治疗后,70%的抑郁症可以治愈。
 
首次发病的抑郁症患者如果得到完善的治疗,一半以上可不复发。但如果治疗不彻底会增加复发风险。当患者有残留症状没有完全清除,复发风险会比彻底治愈的患者高3倍,复发速度也会快3倍。因此,彻底治疗残留症状是抑郁症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而且复发次数越多,患者再次发病的风险也就越高。
 
抑郁症表现多样,需要精神科医生、内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形成协作模式,提高诊疗效率。
 
2 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组发育障碍性疾病,起病于发育早期,一般在三岁之前。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三组核心症状:语言沟通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表情贫乏、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等。患儿常常表情缺乏,不期待甚至拒绝亲人的拥抱和爱抚,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孤独症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研究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都与之密切相关,因此父母的健康及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自闭症的预防中发挥关键作用。
 
对于孤独症的治疗提倡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干预主要包括康复训练和心理治疗,其目标是为了改善上述核心症状,尽可能多的恢复患儿的社会功能。
 
3 痴呆
 
痴呆是以大脑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脑病综合征,其中以阿尔茨海默病(AD)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记忆减退、言语及日常生活行动能力下降和视空间障碍等,但也可出现激越、抑郁、昼夜节律紊乱及人格改变等症状。
 
中国作为世界上老年痴呆患者最多的国家,2040年将达到2200万,是所有发达国家老年痴呆患者数的总和。
 
目前尚无可治愈痴呆的药物,大多数药物主要是延缓疾病发展,在痴呆的治疗中,心理社会支持治疗、运动康复治疗等发挥重要作用。
 
4 其他精神疾病
 
除此之外,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药物滥用等也是常见的精神疾病,在这些疾病的急性期患者易出现冲动伤人、自伤等,严重扰乱社会治安。
 
 
该如何应对?
 
精神卫生事业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正确认识。
 
2000年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今年是我国组织宣传的第1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精神卫生法》将“发展精神卫生事业”放在其三大宗旨的首位。
 
2016年底,国家卫计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加强精神心理健康服务的具体政策措施,呼吁全社会进一步加大精神卫生科普宣传,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治力度,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及支持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尽管有了以上努力,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加强:
 
1 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我们国家在精神心理卫生问题上仍重视少、投入少,主要体现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人员配备数量少、精神科医务工作者待遇低、医务人员健康安全缺乏保障等。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在精神卫生事业方面的财政投入仅占全部医药财政投入的2.3%,而发达国家对精神卫生领域的平均经济投入可占到全部医药投入的5.1%,在美国这一比例甚至高达10%以上。
 
在医生收入上,美国的精神科医生待遇排在大部分科室医生的前面,心理治疗的费用是普通医生诊疗费的5~10倍。而在我国,很多人认为治疗心理疾病就是“聊天”,不值钱,只有手术开刀才值钱,导致国家从一开始的顶层设计上,精神心理科医生的培养和待遇就跟不上,长期如此,必定造成有心理问题的人难以得到专业帮助和治疗。
 
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精神卫生从业人员的权益,以体现相关医务工作者的价值。
 
2 增加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
 
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不到3000家,开设床位数约43.3万张,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不足3万人,精神科护士不足6万人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虽然各项数据较2010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和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总体不足还伴随着严重的地区发展失衡,比如上海、北京,每万人拥有4至5张精神科床位,但河南、宁夏、河北、甘肃、青海5省份,平均每万人拥有不到1张床位,特别是农村地区,精神科医师的缺口更是非常大。据国家卫计委疾控局精神卫生处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我国目前2/3县没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农村在精神卫生这一块仍处于缺医少药的困境。
 
最新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指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将增加到4万名。东部地区每10万人中配备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不低于3.8名,中西部地区不低于2.8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配备专职或兼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
 
但是,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医患增长不平衡的局面仍将存在,为改善现有专业人员不足的状况,需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提高精神卫生工作者的数量,强化精神卫生健康基础设施建设。
 
3 加强公众对精神健康的重视,提高识别治疗率
 
目前,社会上广泛存在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够,缺乏精神障碍防治知识,更缺乏主动就医的意识。说到精神疾病,许多人想到的总是那种歇斯底里、危险恐怖的样子,现实中病患却反而是弱势群体,由于害怕被歧视产生病耻感,不敢寻求救助。
 
2008年,WHO世界健康报告显示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仅在50%左右,我国上海作为研究中心之一,精神障碍的识别率更低,其中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的识别率仅为21%和20%。而在已发现的精神疾病患者中,仅有不到10%接受治疗。
 
截止到2016年底,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40万,其中还有很多拒绝治疗而没有登记在册,部分地区还存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治疗、随访、管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作为医疗机构,应积极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积极宣传,适应患者需求,逐步加强精神心理科、心身医学等学科建设。相信随着群众精神健康意识提高,到专业机构就诊的常见精神障碍患者的比例也会显著增加。
 
作为医务人员,应努力加强自身专业技能,提高抑郁、焦虑、失眠等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诊断能力。
 
此外,精神疾病的起病常比较潜隐,多与社会、工作、家庭或其他重要活动中的重大困扰或功能损害有关,应努力减少诱导疾病发作的危险因素,做好精神心理疾病的一级预防工作。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精神卫生工作涉及面越来越广,敏感度越来越高。精神心理问题与社会安全稳定、公众幸福感受等问题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精神心理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付出和共同努力。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657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