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5月25日,《知识分子》刊登的关于“幽门螺杆菌”的科普文章的阅读量近8万次,收到90余条留言。这些留言中,除了不少称赞文章通俗易懂的,还有不少是关于幽门螺杆菌的问题。
 
很多读者以为作者王贝宁是资深的医生或大教授。实际上,她是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的本科生,也是《知识分子》科学传播小分队的成员。
 
文章推送当天,作者王贝宁同学还在实习的医院上班。下班后,她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做了解答。
 
今天,我们除了刊登王贝宁对读者朋友问题的解答,并邀请她介绍“胃癌的I级致癌物:不惧怕,不回避,不轻心”一文是如何诞生的,她是如何在科学传播小分队工作的。
 
幽门螺杆菌相关问题答疑
 
Q1: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治后是否会再感染?
 
王贝宁:幽门螺杆菌在细菌学治愈后发生再感染的情况很少见,感染复发大多为初始感染菌株的再燃(因前一次根治不彻底)。每年只有不足2%的成人会出现幽门螺杆菌再感染。但在儿童、发展中国家及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中,再感染率可能较高。(来源于循证医学数据库Up to date)
 
Q2:幽门螺杆菌治疗:阿莫西林胶囊,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分散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这套药物治疗如何?
 
王贝宁:目前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方案为四联疗法,即两种抗生素+抑制胃酸药物+铋制剂,你的方案是标准的四联治疗(两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抑制胃酸药物:奥美拉唑,铋制剂:枸橼酸铋钾),但是不同地区幽门螺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率不同,因此抗生素的选择不是固定的哦,需要医生根据当地细菌流行病学情况和服药后的效果进行调整。
 
Q3:目前没有症状,但检测出幽门螺杆菌阳性,是否需要治疗?
 
王贝宁:目前国内指南的推荐意见是:对于无症状,但检查出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而非既往感染)者,治疗与否主要在于个人意愿,因为考虑到我国高达5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对所有的无症状感染者都进行筛查和治疗,不符合卫生经济学的考虑。所以没有强烈担心和治疗意愿可以暂不治疗,有症状则需治疗。
 
不过,2017年美国胃肠病学院(ACG)发布的关于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指南上提到:目前已有循证医学数据表明,对于无症状的感染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与不治疗,随访2年后出现胃癌的几率分别为1.6%和2.4%(证据质量为”moderate”,中等)。尤其在胃癌高发地区(如亚洲),对无症状患者进行根治治疗比低发地区(如北美)获益更多。
 
Q4:接吻可以传染幽门螺杆菌的文献支持在哪?
 
王贝宁:血清学和PCR检测确实证实在感染者的唾液和牙菌斑中有幽门螺杆菌,但其存在率比较低,或只是暂时存在,因此目前幽门螺杆菌的口-口传播还有待证实。但尚不可否认一些极端情况如患者本身胃内幽门螺杆菌载量较大时,反流至口腔的胃液可能会使口腔中菌量升高,患者接触免疫力较低人群时发生口-口传播的可能。
 
Q5:怎样算是感染,没有超标定为阴性,但是数值表示还是存在,这样算是感染吗?
 
王贝宁:幽门螺杆菌带有可以分解尿素的尿素酶,因此让受试者服用含有C14标记的尿素,胃内幽门螺杆菌即可分解尿素产生C14标记的CO2,呼气试验即为检测受试者呼出气体中的C14含量。呼气试验结果是有一个界限值(cut-off value)的,超过此值就可以认为感染。没有超过此值定为阴性,阴性结果也是有数值的,不一定就是0,检测结果与检测手段、胃内环境因素的都有关,但不能说有数值就是感染。
 
Q6: 正好前两天检查出来了HP 然后医生给开了四联治疗药物 现在就在想多吃哪些食物可以抑制HP啊?
 
王贝宁:要是查出感染,还是服药治疗比较好。目前没有证据说吃哪些食物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不过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那些明确的对消化道黏膜有损伤的食物(高盐、腌制、油炸烧烤食物),这样即使感染后胃黏膜修复得也会比那些“作”的人快一些。
 
Q7:幽门螺旋杆菌,一旦被去除了,终生不会再感染了是吧?
 
王贝宁:幽门螺杆菌在细菌学治愈后发生再感染的情况很少见,感染复发大多为初始感染菌株的再燃(因前一次根治不彻底)。每年只有不足2%的成人会出现幽门螺杆菌再感染。但在儿童、发展中国家及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中,再感染率可能较高。
 
Q8:孩子三岁半,经常说肚子疼。医生建议检查幽门螺杆菌,果然呈阳性,现在正在吃药。很担心孩子这么小,以后是不会成高危人群?
 
王贝宁:孩子进行根治治疗后需要复查是否根除。一些研究表明儿童的幽门螺杆菌再感染率较高,所以如果实在很担心可以给孩子定期复查。如果孩子没有胃癌、胃淋巴瘤等肿瘤家族史,则不用过于担心,只要以后饮食生活规律,定期体检,有症状及时就医即可。
 
《知识分子》科学传播小分队是《知识分子》发起的一个科普创作组织。目前有70余名成员,他们来自海内外的顶尖高校、研究机构,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还有博士后,研究的领域也是多姿多彩,有社会学、物理学、神经生物学、化学、材料学、考古学、经济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等。这些年轻人不仅热爱科学,而且热爱科学传播。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王贝宁就是其中的一位。
 
下面,我们就听听王贝宁创作的过程,以及在科学传播小分队工作的经历。
 
一开始编辑老师在科学传播小分队里发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篇有关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与胃异时癌关系的临床研究,然后群里(科学传播小分队的交流群)大伙儿就开始就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的治疗和胃癌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看到大家的疑惑后,可能是医学生的职业病吧,我当时真的是不由自主地立刻开始敲起字来,想把我所学到的医学知识给大家介绍一番。后来编辑老师找到我说,大家对幽门螺杆菌的问题都很关注,可以以介绍这一研究为基础,写一篇文章给大家科普科普幽门螺杆菌相关的知识。当时群里有临床医学背景的小伙伴不多,这一话题的专业性也比较强,所以我就欣然接过了这一任务。
 
哈哈,不过接手之后才发现,过程并不是我想得那么容易,首先我看完了那篇文献,对其得出的结论有所了解,然后去复习了《内科学》上有关幽门螺杆菌和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内容,去找了国内外的临床指南、循证医学数据库Up to date上有关幽门螺杆菌和胃癌发病的关系等等话题的最新总结,然后坐在电脑前撸起袖子准备一气呵成把它写完。打开一个空白文档后我就愣住了:幽门螺杆菌这一话题实在是太大了,从哪里开始写?如何把这项研究巧妙且合理得穿插在文章里?要以怎样的思路和逻辑?要涉及哪几个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
 
文章的受众不仅是生物医学背景的学者、学生,还有其他专业领域的人,甚至还有自己的长辈这样对某些专业名词一概不了解的人,怎样写大家才能读懂并有兴趣读下去?
 
我坐在电脑前发了10分钟的呆,才大致整理好思路开始码字。写的过程中也是频频卡壳,科普写作真的不等同于仅仅把文献、指南中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它不是说明文,而更像写小说、给读者讲故事一样,需要完整的故事主线和起因经过结果,需要引人入胜的开头和发人深思的结尾,需要尽量多的图片来平衡干巴巴的文字;但同时它也是科学写作,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严格考证、查找来源,每一个涉及到做检查、诊断、治疗这样的问题,都不能马虎,毕竟作为一个科学传播者、一个医学生,我要对自己向读者、患者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于是我一共用了预期时间两倍的时间才写完这篇文章,写完后还发给了我父母,他们表示能看懂之后才比较放心地发给编辑老师。
 
但这并不是结束。等文章发出去后真的吓了我一跳,没想到会有那么多读者阅读并发表评论,提出了我之前没有介绍清楚的问题,甚至对某些点的来源提出了质疑,于是我又查了一波资料、请教了消化科的老师,对读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这再一次让我感受到科学传播者需要关注大众关注的科学问题,需要站在其角度上思考问题,同时也和医生一样“如履薄冰”,来不得半点马虎,才能写好一篇“科学非虚构作品”。
 
我现在虽然还不是一名正式的医生,但平时已经有一些亲戚、同学朋友发微信问我幽门螺杆菌的问题,从平时和患者交流,到和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我真的发现非医学背景者对医学知识甚至一些常识的了解太少了,而这样的信息不对等真的十分影响他们对自己病情的理解,和对治疗的依从性,所以我与其向每个人都解释一遍,还不如一劳永逸,写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让更多的人更全面而仔细地了解这一话题,不再有过分的担忧,但也要随时提高警惕。
 
我之前在呼吸科实习时,给一个刚刚查出血糖稍有升高的奶奶仔细地讲了讲该如何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将糖尿病扼杀在萌芽中,我一想到奶奶要是按我说的去做了,可能世界上就将减少一个糖尿病患者,那种强烈的成就感、使命感和这一次发出文章的感觉是一样的。
 
不知不觉加入科学传播小分队快半年了,在我们小分队群里每天都有各路大神在探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把他们的知识化成一篇篇文章传播给读者,作为其中一员我十分荣幸,也感觉自己需要涉猎更广泛的知识,同时把自己的知识传播给他人,以一种找证据、写小说、讲故事的方式。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650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