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蚊子叮咬示意图(作图:商周,图源:Pixabay)

 

  撰文 | 商 周

  责编 | 陈晓雪

 

  “同样都是可以通过血液传染的病毒性疾病,为什登革热和日本脑炎可以通过蚊子叮咬在人群之间传播,而艾滋病和乙肝却不会?” 一个学生曾经这样问我。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知识的获得往往也是从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开始的。

  这一问题直接的答案是登革热病毒和日本脑炎病毒能够在蚊子体内生存,而艾滋病毒和乙肝病毒却不能。

  看到这个答案,有人可能会继续问出第二个问题:“病毒是否能在蚊子体内生存能有多大关系呢?蚊子在吸了一个病人的血后再去叮咬另外健康人的时候不就把病毒传过去了吗?”

  这样的追问可以帮助找到蚊虫叮咬传播的原理。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看到的场景是,蚊子在叮咬人之后满血离开,这给人的一个印象是蚊子叮咬就是吸血。如果蚊子只是简单吸血,那人类和它们就基本上可以和平共处了,毕竟失去微不足道的血液对人来说基本上无关痛痒。

  可真实的情况是,蚊子的叮咬包括两个动作:一是大家熟悉的吸血,这对蚊子来说是目的,是一个索取的过程;二是我们看不见的排出唾液,唾液中的按蚊素(anophelin)能够防止凝血,从而确保吸血能顺畅地进行,所以这一过程对蚊子来说是手段,是一个付出的过程。

  而传染病的病原(包括病毒、寄生虫等)就是通过蚊子排出唾液这一途径进入人体的。一种病原体是否能被蚊子叮咬传播,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在蚊子体内生存并且出现在唾液里。登革热病毒、日本脑炎病毒、疟原虫可以做到这一点,但艾滋病毒和乙肝病毒却不行。

  所以,蚊子之所以能传播疾病,不在于吸血,而在于排出唾液。对蚊子而言,排出唾液只是为了防止凝血,使得吸血过程顺畅。但对于人而言,混在唾液里的病原体却是致病的,甚至致命。

  随着卫生水平的提高,还有疫苗和相应药物的使用,蚊子传播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

  不过,蚊子给人带来的麻烦不仅是传播病原体,还有过敏反应。

 

01

当免疫系统遇到蚊子

 

  “我怎么这样招蚊子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但一般而言,发出这种抱怨的人实际上不一定真的就受到蚊子的偏爱,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对蚊子叮咬的反应更为激烈:奇痒难忍、肿块水泡,皮肤反应还持续时间长。而和他们同处一室的同伴,在被蚊子叮咬后有的只是皮肤上短暂地出现了一个小包,还有的只是出现了一个无关痛痒的红点。

  那么,蚊虫的叮咬为什么会让人出现反应呢?

  就像上面提到了,蚊子在叮咬人时会排出唾液,利用其中按蚊素的抗凝功能从而达到顺畅吸血的目的。但蚊子的唾液成分复杂,除了按蚊素外还有大量的其它蛋白,其中包括多种过敏原。

  通常来说,过敏原对我们的身体无害,比如空气中的花粉、食物里的海鲜。对于这些无害的外来物质,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的免疫系统应该不做反应,事实上也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

  那么面对不同的外来物质(比如有害的病原体、无害的病原体、花粉、食物等),我们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决定该不该做出反应的呢?

  免疫系统是否做出反应的一个重要的依据是这个东西是否危险,具体来说就是这一外来物质是否能在我们身体里激起一些危险信号分子的产生,这些危险信号分子会促成免疫反应的发生。

  而外来物质是否会让我们身体产生危险信号分子,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属性,也同样取决于它所处的位置。举个例子,乙肝病毒如果只停留在人的皮肤上,我们的免疫系统就不会理它;而我们肠道里存在的无害的细菌通常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反应,但一旦它们越界侵入了肠道上皮细胞,免疫系统就要行动起来了。

  正是因为免疫系统进化出来的这种识别能力,人的免疫系统对绝大多数过敏原都不会做出反应,只有小部分的人会出现过敏性疾病。

  但蚊子唾液中的过敏原是个例外,因为它们被蚊子带到了不应该出现的地方:人的皮肤屏障之内。通常对外来物质来说,这是一个禁区,一旦进入这个领域,就很容易激起危险信号,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

  所以,面对入侵的蚊子唾液蛋白里的过敏原,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做出免疫反应。这样的反应如果按我们遇到蚊子叮咬的时间来看,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和蚊子的首次相遇,这通常发生在婴儿期,他们第一次被蚊子叮咬。

  过敏原进入皮肤后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T细胞。但也因为是第一次,人的体内没有现成的针对蚊子过敏原的抗体和T细胞,所以在叮咬处不会出现由这些免疫分子或细胞与过敏原斗争所导致的症状。也因为这样,这一阶段通常我们感觉不到。

  产生相应的抗体和T细胞要一些时间(取决于叮咬次数,一般一两周左右),所以这也是第一阶段的时间。一旦人的身体里产生了足够的针对蚊子过敏原的抗体或T细胞,当再次被蚊子叮咬的时候,这些免疫分子就会在叮咬处对进来的蚊子过敏原(一般的蚊子都有多种唾液蛋白可以作为过敏原)做出反应,从而导致症状的发生,这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出现的是延迟性的症状,也就是说是被蚊子咬了之后几个小时之后才在皮肤上出现肿块或水泡等炎症反应。这样的症状主要是由针对过敏原的IgG抗体和T细胞介导的:IgG抗体和过敏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这些复合物能够激活补体并导致炎症的发生,这一反应通常出现在叮咬的几个小时之后(III型过敏反应);而T细胞介导的反应出现得更晚一些,通常在被叮咬的24小时之后,原理是由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来激活巨噬细胞,从而进一步导致炎症反应(IV型过敏反应)。

  上面提到了IgG介导的III型和T细胞介导的IV型过敏反应,而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由IgE介导的反应更加迅速的I型过敏反应。因为针对蚊子过敏原的IgE抗体的产生通常要比IgG抗体以及T细胞要稍微晚一些,所以一小段时间里不会出现I型过敏反应。一旦体内有了足够的针对过敏原的IgE抗体,我们对蚊子叮咬的反应又会有所不同,也就进入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因为有了针对过敏原的IgE的参与,所以在被叮咬之后很快皮肤上就会发生炎症反应(通常20分钟之内),出现大小不一的让人感觉很痒的风团,这也是我们最容易注意到的蚊虫叮咬反应。同时在这个阶段,IgG抗体和T细胞介导的症状依然存在,所以,这一阶段的表现是即刻反应(IgE抗体介导)和延迟反应(IgG抗体和T细胞介导)并存,也是最让人难受的阶段。

  不幸的是,第三阶段通常很长,因为人在间或被蚊子叮咬的情形下,体内会长期有针对蚊子过敏原的抗体和T细胞。但幸运的是,不断地被蚊虫叮咬同时也是一个长期接受小剂量的过敏原的过程,这能够让人脱敏。脱敏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通常先消失的是延迟性过敏反应,这也就是蚊子叮咬的第四阶段。

  在第四阶段里,在被蚊子叮咬后只会在皮肤上很快出现炎症性的肿块,随后自然消失,并不会出现延迟性的反应。但这种即刻出现的由IgE介导的I型过敏反应还是让人很烦,因为被IgE激活的肥大细胞会释放组胺,让人奇痒难忍。

  所以,人们最期待就是连IgE介导的即刻过敏反应也被脱敏了。这就是蚊虫叮咬反应的第五阶段,在这个阶段,人被蚊子叮咬后通常只会在叮咬部位出现一个很小的红点,没有任何可以感受到的炎症反应。

  一个人对蚊子叮咬反应的脱敏通常需要很长时间,在现实生活里可以是两年到二十年不等。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四五十岁甚至年龄更大的的人也依然会对蚊子叮咬有反应呢?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叮咬人的蚊子有很多种,而不同的蚊子都有多种过敏原,而且彼此部分或完全不同。所以,对一种蚊子脱敏的人遇到另一种蚊子的时候,照样会出现反应,这也是当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更容易对蚊子叮咬起反应的原因。

  我个人就是一个例子,我在中国生活里近三十年,来德国生活了近二十年。我回到家乡的时候,蚊子叮咬后我的皮肤上通常会出现不痛不痒的红点(第五阶段);而在德国现在所居住的城市被蚊子叮咬后,通常还会出现即刻的炎症反应(第四阶段)。

 

02

蚊子叮咬过敏症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人对蚊虫叮咬都会有反应,而且这种反应的形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就是人的免疫系统对蚊子过敏原的常规反应。

  那么,这种反应是过敏吗?

  是也不是。

  就像上面解释的,这种蚊子叮咬的反应是由I型、III型以及IV型过敏反应导致的。所以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这种反应无疑是过敏。

  但在日常生活里,过敏通常指的是比一般反应更加敏感的反应。就像上面说的,绝大多数人对蚊子的叮咬的反应都会经历上面的五个阶段。从这个角度上来上,这就是常规反应,而且也不用治疗,所以并不算临床意义上蚊子叮咬过敏。而真正被称为蚊虫叮咬过敏的,指的是那些在少数人身上出现的超出常规的反应。

  那么,生活中出现蚊虫叮咬过敏的人又会出现那些症状呢?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被咬之后皮肤上出现了严重的局部反应。一般来说,人在被蚊子叮咬之后皮肤上出现的肿块的直径都在一厘米之内,而且在一两天甚至更短的时期内消退。但有一小部分人在被叮咬后会皮肤上会出现很强的炎症反应,出现较大的肿块、水泡,如果没有护理好还会出现溃烂。而且持续时间超出了常规,通常在几天后才消失,有时候身体还会出现低烧反应。这一类蚊虫叮咬的过敏被也被称为斯基特综合征(Skeeter Syndrome,也译作蚊咬综合征)。

  对于被蚊虫叮咬后容易出现斯基特综合征的人,被叮咬后服用抗组胺药物会有所帮助,因为这可以抑制组胺带来的瘙痒和进一步炎症反应。

 

被蚊子叮咬后,出现更严重的反应,比如叮咬区出现大片皮肤肿胀,就可能是发生了蚊咬综合征。

 

  第二类是系统性过敏反应。顾名思义,蚊虫叮咬在这些人身上不仅导致局部的反应,而是累及全身。这一类虽然更为厉害,但也更为少见。这些系统性的症状包括高烧、不太常见的肌肉痉挛、腹泻、血尿、呼吸困难等,在一些罕见的病例身上还会出现休克。

  因为这一类的反应通常很严重,甚至还可能出现死亡。所以不仅要预防蚊子的叮咬,也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对于容易出现过敏性休克的严重患者,需要注射肾上腺素。对于没有过敏性休克的患者,除了可以使用抗组胺的药物来抑制炎症外,还可以使用激素来抑制针对过敏原的免疫分子和细胞的产生。

  第三类是伴有其它疾病的患者,这些病人同时患有其它疾病,而这些疾病会促进蚊子叮咬所导致的过敏的发生。这些疾病主要是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比如患有EB病毒相关的淋巴增生、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或淋巴瘤的患者在被蚊子叮咬后就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对于这些病人,所需要的治疗则需要根据病情指定具体的方案。

  总之,绝大多数人被蚊子叮咬后都会出现常规的过敏反应,很少有人会出现临床意义上的蚊子叮咬过敏症(包括局部反应的斯基特综合征和全身性的系统性过敏反应),但常规的过敏反应可能在一些条件下转换成蚊子叮咬过敏症。

  那么,这些不仅会传播病原体而且还会让人过敏的蚊子是不是就万恶不赦,甚至应该被消灭呢?

  实际上,世界上的蚊子有三千多种,其中不到十分之一的种类会叮咬人,蚊子叮咬动物是因为受精卵的发育需要动物的血液作为营养,所以雌蚊在交配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采集动物的血液。

  但雄蚊不需要也不能吸血,靠吸草汁和花蜜就可以维持生命。也因为如此,传播花粉的蚊子让这个世界多姿多彩。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653篇文章 2天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