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20年是有记录的最热的三个年份之一。图为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
 
编者按
 
根据巴黎协定,全球平均气温升幅需要控制在比工业化前高2℃以内,才能大大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影响。
 
而2021年4月发布的2020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仍然是有记录以来三个最暖的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的水平约高1.2摄氏度。
 
也就是说,距离巴黎协定的目标,我们仅剩下0.8摄氏度的空间了。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哪些地区受影响最大?若要实现最后的目标,我们应采取哪些行动?2020全球气候状况报告还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
 
《知识分子》邀请相关专家,深入解读这一报告。
 
撰文|邸利会
 
责编|陈晓雪
 
从1993年发布第一份报告算起,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已经有28个年头。这些报告,犹如一份份地球的病危通知单,更悲催的是,眼看时日无多,人们却行动迟缓,不赶紧接受治疗。
 
在最新发布的《2020全球气候状况》报告中,“持续升高”,“破了纪录”,“史无前例” 等字眼在报告中不断浮现,全球变暖情况依然在持续恶化——
 
● 尽管疫情采取的措施让2020年的排放短暂下降,但主要的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浓度依然继续增加。
 
● 2020年是记录里面最热的三个年份之一,包括2020,过去的六年也是记录里最热的六年。2020年6月20日,俄罗斯的上扬斯克达到38℃,是北极圈以北记录里的最高温。
 
● 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加速。海洋热量储存和酸化加剧,减弱了海洋缓解气候变化的能力。
 
● 2020年9月,北极最小海冰范围创下记录以来第二低。卫星时代以来,拉普捷夫海海冰退缩时间也史无前例的早。
 
● 南极的冰越来越少,现在每年大约失去175到225吨冰。
 
● 2020年北大西洋飓风季节异常活跃。飓风、极端热浪、严重干旱和野火导致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很多人死亡。
 
● 由于水文气象灾害和灾难,2020年上半年,约有980万人流离失所。
 
● 新冠疫情破坏农业,加重了气候对整个食物供应链的影响,加剧粮食危机。
 
如果这些提醒还不够,报告还记载了2020年那些和新冠竞争新闻头条的极端天气事件——
 
● 去年夏秋发生在美国西部加州和科罗拉多州破纪录的大火,是过去20年烧毁面积最大的一次。
 
● 北欧极端潮湿和温暖的冬天,导致许多地方的积雪异常少。赫尔辛基经历了创纪录的少雪天数,大大打破了先前的记录。
 
● 俄克拉荷马市一场破坏性的冰暴让整个城市一半地区断电,持续了数天之久;更远的北部,蒙大拿州的波托马克,10月25日气温降至-33.9°C。
 
● 季风季节中国长江流域持续强降雨造成严重洪灾。6月至8月间洪水席卷了长江及其支流。8月中旬,三峡大坝出现了自建坝以来的最大洪峰,达到每秒75000立方米。
 
● 中国的洪水和山体滑坡尤为严重。到2020年7月中旬,29000所房屋摧毁,疏散超过220万人。
 
● 由于水文气象灾害和灾难,2020年上半年,约有980万人流离失所,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东部的非洲角。
 
……
 
无论是从各项气候指标,还是极端天气,2020年报告的每个字,都像是给人类不断地敲警钟。
 
在报告的前言,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 · 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沉重地说,过去的2020年,人类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瘟疫,与此同时也创造了过去一千年来全球的最高温,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30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CO2浓度在2020年持续增加达到410ppm,继续下去,2021年将达到或者超过414ppm)。
 
2016年签订的巴黎协定,目标是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比工业化前高2℃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以内,唯有如此才能大大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影响。
 
“这份报告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了约1.2℃,也就是说,满足巴黎协定的时间快不够了。” 古特雷斯说。
 
仅仅0.8℃的升温空间,留给人类的时间究竟还有多少?
 
《知识分子》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物理海洋学专家成里京,深入解读这份报告。
 
 
《知识分子》:这份报告,权威性如何?
 
成里京:国际上很多机构每年都会例行发布近期的海洋、大气中关键气候监测指标的情况。从90年代开始,世界气象组织就打算把这些工作都协调起来,每年统一发一份官方的报告,将尽可能多的气候指标组织在一起,回顾上一年的状况。
 
世界气象组织是联合国下属的气象方面的最高机构,它发布的《气候状态报告》是回顾上一年气候状态最权威的报告之一。
 
《知识分子》:这份报告包含了多样的指标、数据,最值得关注的是哪个?
 
成里京:这份报告重点传达出,所有的趋势基本上在2020年都在持续,比如海洋变暖是创纪录的、全球地表温度攀升至(有史记录以来的)前三高。因为新冠, 2020年全球二氧化排放减少了大约6~7%,但大气的二氧化碳、甲烷的浓度都达到有现代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知识分子》:仅仅一年的数据,和过去比较,有意义么?报告有必要每年都发么?
 
成里京:其实相当于每年进行一次气候盘点。我个人觉得是很有必要的,要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未来10年至关重要。如果在这10年全球还维持目前的排放量,这10年就会用掉大部分控温1.5度所需的碳排放额度,所以每一年都很重要,需持续的监测气候态势的变化。
 
2020年在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全球排放量只减了6%~7%。美国如果要在2030年碳排放减半,那么平均每年就得减5%,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量。
 
《知识分子》:每年都减5%的话,应该很快能看出来一些趋势吧?
 
成里京:各个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路线都不一样的,因为不同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我国的目标是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所以我国的排放还是会继续增加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4月22日气候峰会上指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治理的基石”。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全球气候治理的话,相信很快就会能看出一些趋势。
 
《知识分子》:气候变化毕竟是一个全球性的,如何能看得出来哪个国家究竟做的怎么样?
 
成里京:全球各个国家在《巴黎协定》签署时明确,形成一个全球盘点机制,用于监测《巴黎协定》的执行情况并评估在实现商定目标方面取得的集体进展,将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的实施与《巴黎协定》的总体目标联系起来。但这个工作非常复杂,所以不是每年都能做,需要模型结合观测数据去核验,是一个比较大的体系。第一次盘点将是在2023年,每5年盘点一次。
 
现在我们国家当然也在布局这些事情,比如我国碳卫星TanSat,2016年成功发射,是世界上目前在轨运行的三颗碳卫星之一。TanSat运行四年多来,已经提供了全球首幅二氧化碳分布图、微弱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产品等,这也是检测评估碳排放的重要方式之一(Yang et al. 2018)。
 
《知识分子》:这个报告的很多指标、数据,你觉得哪些是较为完善,哪些是存在不足的?
 
成里京:由于地表温度的数据较多且现代器测记录最长,所以它的准确度较高;因为近些年有先进卫星的监测,海冰范围、冰盖质量的变化等也较为完整;海洋中最为准确的就是海洋热含量的变化、海平面的变化,因为有接近全球覆盖的观测系统(例如本世纪构建的具有接近全球0-2000米覆盖的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Argo)或卫星观测(卫星测高,监测海平面变化)。
 
《知识分子》:这个报告,有让你特别意外的地方吗?
 
成里京: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2011年之前,南大洋的海冰的范围都是上升的,在2012之后剧烈下降,今年略有回升。这个变化态势是科学上大家比较感兴趣的。
 
南大洋在气候系统里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区域,其被西风带环绕,海洋中流强、浪大。它是目前吸收热量最剧烈的海域,大量的热量被吸收和储存到深海,它是巨大的热汇;同时,南大洋也是主要的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海域之一,是巨大的碳汇(Meredith et al. 2019)。所以南大洋海冰的变化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知识分子》:这个报告还用不少篇幅,列举了去年发生的一些极端气候事件,你觉得是否有必要?
 
成里京:极端事件,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气候变化作为全球系统性的变化,对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会有贡献,因为整个地球气候的大背景变了,在一些情况下,现在的技术不能把各种因素的影响清晰地区分出来。
 
现在有专门的一个气候学分支叫 “气候归因”,有些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在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有一些归因还是相对较为明确的,例如热浪,包括陆地上、海洋里的热浪,现在都比较清晰。如果温度的分布是一个正态分布的话,升温伴随着整体分布往正向移动,那么极端高温就会多一些(Collins et al. 2019)。另外,温度越高,蒸发越多,大气中的水含量多,所以同样的背景条件下,降雨量就会更多。
 
另外,这个报告里还写了去年德州的寒潮,我们中国去年也有寒潮,就比较复杂,现在争议较大。一些科学家认为是全球变暖的表现之一,和北极地区的剧烈增暖有关;但另一些人反对,认为现在还没有很强的证据。有研究认为去年我国寒潮由自然变率和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北极增暖共同决定(Zheng et al. 2021)。
 
《知识分子》:国内的话,哪些区域最容受受到气候变化的打击?
 
成里京:如果说海平面上升的话,当然是沿岸地区、低洼地区受影响更大一些,再叠加上台风等极端事件,受到影响会更大(Collins et al. 2019)。我国西部受到影响,主要就是冰川的风险。其中一个方面是,冰川是非常大的河流的源头,如果不断融化,最后没有冰的话,对西部甚至亚洲地区水的供应是比较大的影响。2019年发布的IPCC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指出,未来如果山地冰川不断融化的话,水会先变得比较充沛,之后随着冰川逐渐消失,径流就会变少,可能造成缺水的状况(Hock et al. 2019)。如果一些区域的灌溉等活动依赖于径流的话,会风险较大。
 
《知识分子》:中国设定了目标,2030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挑战是什么?
 
成里京:习近平主席自2020年9月以来就碳达峰、碳中和发表10余次重要讲话,高度重视科学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需求,以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我们国家要实现双碳目标,第一要减排,碳的源头要控制住,这就涉及到工业、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要减少碳排放,同时大力发展低碳能源;第二要增加汇,就是碳的吸收要增加,比如说植树造林、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同时发展碳补集、封存等技术。这也是我们国家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 的原则。到底什么是最优的路径,怎么去科学规划路径,还需要科学共同体一起探寻。
 
 
参考资料:
 
Collins M., M. Sutherland, L. Bouwer, S.-M. Cheong, T. Frölicher, H. Jacot Des Combes, M. Koll Roxy, I. Losada, K. McInnes, B. Ratter, E. Rivera-Arriaga, R.D. Susanto, D. Swingedouw, and L. Tibig, 2019: Extremes, Abrupt Changes and Managing Risk. I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 [H.-O. Pörtner, D.C. Roberts, V. Masson-Delmotte, P. Zhai, M. Tignor, E. Poloczanska, K. Mintenbeck, A. Alegría, M. Nicolai, A. Okem, J. Petzold, B. Rama, N.M. Weyer (eds.)]. In press.
 
Hock, R., G. Rasul, C. Adler, B. Cáceres, S. Gruber, Y. Hirabayashi, M. Jackson, A. Kääb, S. Kang, S. Kutuzov, A. Milner, U. Molau, S. Morin, B. Orlove, and H. Steltzer, 2019: High Mountain Areas. I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 [H.-O. Pörtner, D.C. Roberts, V. Masson-Delmotte, P. Zhai, M. Tignor, E. Poloczanska, K. Mintenbeck, A. Alegría, M. Nicolai, A. Okem, J. Petzold, B. Rama, N.M. Weyer (eds.)]. In press.
 
Meredith, M., M. Sommerkorn, S. Cassotta, C. Derksen, A. Ekaykin, A. Hollowed, G. Kofinas, A. Mackintosh, J. Melbourne-Thomas, M.M.C. Muelbert, G. Ottersen, H. Pritchard, and E.A.G. Schuur, 2019: Polar Regions. I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 [H.-O. Pörtner, D.C. Roberts, V. Masson-Delmotte, P. Zhai, M. Tignor, E. Poloczanska, K. Mintenbeck, A. Alegría, M. Nicolai, A. Okem, J. Petzold, B. Rama, N.M. Weyer (eds.)]. In press.
 
Yang, D. X., Y. Liu, Z. N. Cai, X. Chen, L. Yao, and D. R. Lu, 2018: First global carbon dioxide maps produced from TanSat measurements. Adv. Atmos. Sci., 35(6), 621–623,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18-7312-6
 
Zheng, F., and Coauthors, 2021: The 2020/21 extremely cold winter in China influenced by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La Niña and warm Arctic. Adv. Atmos. Sci.,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1-1033-y.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631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