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撰文 | 开水白菜   蛋炒饭   黄宇翔

责编 | 攸淇

 

1、维伦多夫的维纳斯起源之谜被揭开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Venus of Willendorf)是1908年出土于奥地利维伦多夫附近的旧石器时代雕塑,它由一块带有红赭色彩的鲕粒石灰石雕刻而成。一直以来,这个雕塑的材料和起源都是未解之谜。最近,发表在《自然·科学报告》上的研究揭晓了答案。来自维也纳大学的人类学家利用微型计算机对其内部进行断层扫描,获得了分辨率高达11.5微米的图像,他们发现,维纳斯的内部看起来一点也不均匀,还有侏罗纪时期的小贝壳残余。维伦多夫半径200公里范围内的样品,没有一个与之匹配。分析最终显示,其材料与来自意大利北部加尔达湖附近的样本一致,这意味着它曾沿多瑙河从阿尔卑斯山以南 “旅行” 到阿尔卑斯山以北。该研究同时为最后一次冰川期之前的格拉维蒂亚人(Gravettian)的流动性提供了线索。

►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06799-z

 

2、财务紧张时,买买买也不会带来快乐

买买买经常被视为一种现代的解压方式。然而杜克大学商学院近期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买一件新衬衫、一台新电脑,还是进行一次旅行,当人们感到财务压力时,他们从中获得的 “购买快乐” 都很少。
原因在于:这种财务紧张的感觉导致人们重新审视自己购物,并思考他们还可以用这些钱做什么,也就是说,人们会反复思考这笔钱的机会成本。因此,每次他们想到那次购物,他们就会对他们最终购买的东西不太满意。对商家来说,这也影响公司的销售,因为经济拮据的消费者留下的评论更差。另一方面,财务压力又会迫使人们想要更多的 “补偿性消费”,即通过购买行为本身而非对商品的需求性来获得幸福感,然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 文章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jcr/advance-article/doi/10.1093/jcr/ucab075/6482750

 

3、孕期接触这类物质,可能影响后代神经发育

内分泌干扰素(EDC)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塑料、杀虫剂、农药等化工制品中的化学物质,会干扰人体激素调节,但它的危害远不止于此。最近来自意大利的科学家们建立了一套方法对EDC造成的风险进行了系统评估,并且提出母亲在妊娠期接触EDC的混合物可能会导致后代的语言功能发育迟缓。首先,该团队检测了孕妇血液与尿液中的EDC混合物水平,并与其后代的语言发育水平进行联合评估。紧接着,他们又设计了类器官与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了EDC混合物对内分泌调控通路的影响导致了哪些基因表达的失调。最终,研究者得出结论:多达54%的孕妇在孕期暴露于较高水平的EDC,且后代语言功能发育延迟的风险与对照组相比最高可达3.3倍。

►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e8244

 

4、这些疾病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病的前兆

时至今日,阿尔兹海默病(AD)仍难以被攻克,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挑战之一,被认为占全球痴呆病例的60%~70%。那么,在AD出现明显病症之前,是否有哪些信号可以作为其发病的前兆?
来自巴黎大脑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针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在系统分析了近8万名患者的健康记录后发现:AD患者在发病15年前和发病2年前出现了一些普遍的症状。其中,在确诊前2-10年,焦虑、抑郁症、便秘、脊椎病和记忆力减退等现象的出现与AD的发病显著相关,而在确诊前2年内,除上述症状外,甲状腺功能减退、睡眠障碍、脑血管疾病等12种症状与AD的确诊显著相关。在这些病症中,抑郁焦虑便秘体重异常下降应该被格外重视。

►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89750021002752?via%3Dihub

 

5、立竿见影!这种技术让瘫痪病人重新行走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PFL)为了帮助脊髓损伤的患者们恢复日常生活的行动能力,研究者在脊髓电刺激领域探索了三十年,但漫长的恢复时间阻碍了这一技术在临床上的普及。这一技术在最近迎来了重大突破:研究者将脊髓电刺激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优化了电极埋放位置,并且建立了更加精确的电极控制模型,这在三名完全瘫痪的志愿者中收获了奇效。三名志愿者的独立运动能力在接受电刺激后的一天之内就获得了大幅提升,不仅能够重新控制自己的躯干运动、站立、行走,甚至还可以完成骑自行车、游泳等更为复杂的运动。但这一恢复效果需要电极的持续刺激,并且在现阶段只能应用于受伤部位保留至少6厘米健康脊髓的患者。

►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1-01663-5

 

6、“神药” 二甲双胍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

二甲双胍作为抗击糖尿病的药物已经被人们安全使用了超过六十年,但近些年人们却逐渐发现这一小分子在治疗肿瘤、延缓衰老等方面也可能具备神奇的效果。近日,厦门大学林圣彩教授领导的团队在二甲双胍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领域作出了突破性的发现:研究者发现低剂量的二甲双胍在进入人体细胞后会结合位于溶酶体膜上的PEN2蛋白,促进后者与调控溶酶体pH的ATP6AP1结合,进而激活AMPK信号通路。研究者进一步阐明这一通路在维持肝细胞和小肠细胞功能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431-8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651篇文章 1天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