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自去年入冬以来,我国16个省份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截至今年1月公开报道的数据显示,已有200多人发病,80余人死亡。这也是2013年首次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疫情。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H7N9病毒变异株已经出现耐药性,并呼吁民众不要接触活禽。
虽然中国疾病防控体系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传染病的阴影从未远离。2003年非典疫情殷鉴不远。14年前的那个春天,SARS不仅横扫中国,也在气候寒冷、地广人稀、向来不是传染病滋生之地的加拿大肆虐。加拿大成为除中国以外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且病死率为全球最高之一。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李浩然医生近日撰文,重温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建设传染病疫情防控系统。
撰文 | 李浩然(多伦多大学)
责编 | 叶水送
● ● ●
“超级病人”
2003年2月21日,香港京华国际酒店。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刘教授住进了该酒店九楼的911号房。数天前,当他收到侄儿婚礼的邀请函时,曾有过片刻犹豫。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刚接触过几位肺炎患者,当时的他已经略感不适。但自行服用了抗生素以后,早先的症状已经没有那么明显,这才随老伴一起敲定了香港行程。
在刘教授夫妇入住后不久,来自多伦多士嘉堡的关老太太夫妇办理了退房手续,她此前也曾在九楼住了三天,可能在走廊上,或者电梯间,和刘教授擦肩而过。23日,当关老太太登上赴加拿大的飞机时,她不知道,刘教授已经在一天前就诊于广华医院,并因病情恶化而转入了重症监护室(ICU)。她更未曾想到,十天的香港之行,将是她人生的最后一次旅行。
返回多伦多的第二天,关老太太就出现发烧、肌肉酸痛和咳嗽症状。在家人的陪同下,她去看了家庭医生,但病情未见好转。十天以后,她在家中病逝。她的家人拒绝尸检,死亡证明上的死因写的是:心力衰竭。
就在关老太太去世两天后,她44岁的儿子也出现了类似症状。他去了士嘉堡的一家社区医院,在急诊室等候的20个小时期间,他的病床与其他病床只被窗帘所隔。次日,他很快出现了呼吸衰竭,主管医生在ICU为他进行了插管、辅助通气治疗。此时医生们对大洋彼岸迅速流行的非典型肺炎仍一无所知,他们怀疑可能是结核。根据预防常规,他们对病人进行了隔离,通报了公共卫生部门,并要求病人家属在家里自行隔离观察。他们不曾料到,病毒已经在关老太太的家人中间传播开来,情况进一步失控。
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出了首个全球警告,报告一种新型的传染病正在香港和越南蔓延。3月13日,关老太太的儿子去世,此前的结核检查结果为阴性。随着关家的亲戚相继发病,医生们才意识到,这神秘的疾病可能源自香港,但其究竟通过何种途径传播,仍然不得而知。谨慎起见,病中的关家人被相继转到多伦多三家最大的医院:新宁医院、西奈山医院和西区医院,这些医院均配备有负压隔离病房。
情况并未由此变好,在士嘉堡的那家社区医院,当时同在急诊室的数人先后起病。其中一人在去世前,传染了他的妻子和另外三名家庭成员,而病毒又从他的妻子传染给了七名前来探望的朋友、六名医护人员、两名病人、两名急救人员、一名消防队员和一名护工。而另外一人,先后传染人数更多达50人,并导致了约克中心医院的关停。
当时在京华国际酒店的九楼,入住的客人还包括一位来自台湾的商人、三名新加坡游客和一位加拿大温哥华人。在随后的一周,台湾、越南、新加坡、多伦多相继出现疫情。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发出全球警告,认为新加坡和加拿大的病例属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并同时发布了全球旅游警告。
唯一的例外是那位温哥华人。在从香港返回温哥华后,他也出现了类似流感的症状。他的家里,除了妻子,没有别的亲戚。在发病后,他直接去了温哥华总医院,传染科医生在第一时间对他进行了隔离。他最终传染的人数为零。
3月25日,全加拿大共报告19例SARS,其中18例在多伦多,1例在温哥华。而当天下午,又有48例患者因为疑似SARS收治入院。这创下了这轮疫情以来的记录,多伦多地区的负压病房已经超负荷运转,多位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患病。25日当天,安大略省政府将SARS定为强制汇报的传染病,公共卫生部门有权对患者进行隔离。3月26日,安大略省政府宣布全省进入紧急状态,指令数千人在家中隔离,一切救治工作由省政府统一部署指挥,所有医院执行橙色代码(Code Orange),暂停一切非必要医疗服务。
SARS疫情余震未了
2003年4月13日,星期日,多伦多新宁医院SARS病区。
张医生今天值班。出门前,他还告诉同为医生的太太,尽管执行了最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新加坡的一名医生也不幸感染SARS离世。
张医生的病人是两名重病SARS患者,在繁忙的白班结束后,他与同事进行了交接,回到了家中。家里面还有两个年幼的女儿,他已经同太太商量好,回家以后就自我隔离:大部分时间待在地下室,上楼吃饭时戴上口罩,自己单独使用一套餐具。
三天以后的4月16日,他开始感觉到异样。不断上升的体温提醒自己,他可能被传染了SARS。他知道这是一种新型病毒导致的呼吸道传染病,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他飞速地在脑海里思考了一下他不在人世的可能:家里的财政状况、子女和家人。当他想到他可能再没有机会看见自己的一双女儿长大成人时,心底忽地一颤。
他打电话给同事:请假,安排自己的临床工作。同事告诉他,还没有医务人员在遵守严格消毒隔离制度下,感染上SARS,让他不要过于担心。
次日,当体温升高到39度时,他打电话给了传染科的值班医生,后者告诉他,第二天请到医院接受检查。在那一夜,他辗转反侧:自己是否传染给了太太?如果太太生病,谁来照顾孩子们?她们会不会已经被传染?想到万一亲人们染病去世,即使自己幸存,余生也将在痛苦中度过。
第二天,张医生开车回了医院,在自己的车位停好车,径直去了急诊。急诊检查结果显示,血象基本正常,淋巴细胞计数偏低,血糖略高,胸片疑似阴影,CT显示肺部浸润。他被收入住院,开始接受利巴韦林和泼尼松治疗。忍受着利巴韦林导致的恶心,他的转氨酶也开始升高。更令人担忧的是,淋巴细胞持续下降,伴随血小板减少,还有乳酸脱氢酶的攀升,显示体内炎症反应正在恶化。在甲强龙冲击治疗三天后,体温没有丝毫下降。
4月26日,他开始出现呼吸困难。他强忍着气促,打电话给女儿们道晚安,因为他不确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太太在电话那头表现得很镇定,让他多了一丝勇气。
当晚的值班医生韦伯斯特曾是他在医学院时的老师,也是资深的呼吸科专家。他认为此时的呼吸症状,可能是因为肺部严重的纤维化。两位医生之间的谈话,丝毫没能缓解张医生的焦虑,他变得紧张和烦躁,甚至提出转院治疗的要求,希望能抓住哪怕是最后一根稻草。新宁医院是加拿大最大的医院之一,转院治疗没有现实意义。
在甲强龙冲击治疗三天以后,一般的指南都建议换用中低剂量泼尼松维持。韦伯斯特医生推测,大剂量激素使用以后的骤停,可能是呼吸症状恶化的原因。当夜,他让护士又注射了125mg的甲强龙。一小时后,张医生开始觉得症状缓解,沉沉睡去。当第二天早晨的阳光照进病房时,他欣慰的发现,自己并没有被插管,而且感觉在好转。
张医生在病房里面度过了自己47岁的生日,他也得知自己当时照料过的两个病人,都相继不幸病逝。但自己活了过来,在入院三周以后,他的体温恢复正常,血氧饱和度再次回到99%。当得到出院医嘱,当自己步出病房,当同护士们招手道别,当回到自己落满灰尘的汽车时,他感觉犹如重生。
他后来才知道,在住院的三周,他的汽车,宛如一块告示牌,提醒着过往同事,自己在同病魔战斗。重新踏上油门,也同时载满了同事们的挂念和祝福。
SARS疫情余震未了
2003年3月28日,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宣布从患者组织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
4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阶段性成果,全球10家实验室认为SARS病毒为冠状病毒。
4月14日,加拿大研究者率先公布了SARS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
5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解除对多伦多的旅游警告。
至此,多数医院放松了SARS期间严密的防护措施,N95口罩也不再被ICU和急诊以外的科室常规使用。医生们不再被要求全天戴上口罩,吃午餐时终于可以彼此说话了。
但到了5月20日,多伦多一家康复医院的5名患者出现发热,其中两名患者曾经入住过约克总医院的骨科。进一步调查发现,该院有八名曾经诊断为肺炎的病人均为SARS阳性。
第二阶段的疫情可能起源于一位96岁的老大爷,他于3月22日因骨盆骨折住入约克总医院。尽管他出现了类似肺炎的症状,但他的症状似乎对抗生素治疗敏感,而且他并无确定的病原接触史。当时的医生认为,患者的发热、咳嗽可能由于吸入性肺炎引起,而腹泻则是抗生素引起的艰难梭菌感染导致。当这位老大爷最终被确诊为SARS时,病毒已感染了好几位病友、来探访的朋友以及相关的医护人员。
随后的几周,约克总医院先后有79位患者感染SARS,医院不得不停止接受除SARS外的其他病人。多伦多地区的其他医院,也再次披挂上阵。而世界卫生组织也又一次将多伦多放在了疫情地图上。
两轮SARS疫情,加拿大共确诊375例SARS,45%为医护人员,死亡44例,病死率高达12%。仅多伦多地区就隔离了25000居民,旅游业损失3亿5千万加元,零售业下降3亿8千万加元。
随后的独立调查表明,安大略省公共卫生系统在这场危机面前,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全省事先没有重大疫情应急系统,在预防院内感染、职业防护方面有多达11处重要漏洞。公共卫生部门与医院之间欠缺沟通,导致存在的漏洞没有及时弥补。医疗人员疲于奔命,研究者缺少国际参与和对话,当《柳叶刀》发表关于SARS论文的时候,全部22名作者来自于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无一人来自加拿大。在第一轮疫情过后,过早地放松了警惕,导致了第二波疫情,严重影响了多伦多的国际声誉。
反观温哥华,不仅在第一时间有效地隔离了首个疑似病人,其所在的研究机构BC Cancer Agency还率先公布了SARS全基因组序列。温哥华机场每天有至少2000人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还有更多人经此中转至北美其他地区。其公共卫生部门早在几年前就有重大疫情预案,当2003年2月20日香港重现一例H5N1流感时,疾控部门即发出了网络预警,并且在随后的24日、28日和3月12日再次预警。尽管全世界还蒙在鼓里,当第一例疑似SARS病人到达温哥华中心医院时,急诊科已经受过了防疫演练,要求隔离所有疑似肺炎发热病人。病人入院后15分钟之内,即启动了全套呼吸防护隔离措施,半小时之内被转入了急诊单独病房,两个小时以后即进入了负压隔离病房。这一切,要比世界卫生组织发出第一个警告早了一周。当时京华国际酒店九楼的感染游客中,唯有这名来自温哥华的游客没有造成二次传播。整个SARS疫情期间,温哥华共确诊5名SARS患者,其中4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无一例扩散。
2018年将是西非埃博拉爆发4周年,SARS爆发15周年,西班牙流感爆发100周年。近一百年来,人类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传染病的阴影从未远离。人们不禁要问,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当下一个超级病毒来临时,我们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vere_acute_respiratory_syndrome;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Timeline_of_the_SARS_outbreak#March_2003;
3.https://zh.wikipedia.org/wiki/SARS%E4%BA%8B%E4%BB%B6#.E9.A6.99.E6.B8.AF;
4.NationalAdvisoryCommitteeonSARSandPublicHealth.LearningfromSARS-RenewalofPublicHealthinCanada.PublicHealthAgencyofCanada,2003.http://www.phac-aspc.gc.ca/publicat/sars-sras/naylor/index-eng.php;
5.CanadianEnvironmentalHealthAtlas.SARSOutbreakinCanada.http://www.ehatlas.ca/sars-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ase-study/sars-outbreak-canada; 6.InstituteofMedicine(US)ForumonMicrobialThreats;KnoblerS,MahmoudA,LemonS,etal.,editors.LearningfromSARS:PreparingfortheNextDiseaseOutbreak:WorkshopSummary.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iesPress(US);2004.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92467/;
7.CheungCM.MyexperiencewithSARS.CMAJ.2003Dec9;169(12):1284-5.PubMed.PMID:14662665;PubMedCentral.PMCID:PMC280583.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0583/;
8.http://m.familydoctor.com.cn/201304/433616.html;
9.Mr.JusticeArchieCampbell.TheSARSCommissionReport.TheHonourableArchieCampbell,December,2006.http://www.archives.gov.on.ca/en/e_records/sars/index.html;
10.SkowronskiDM,PetricM,DalyP,etal.CoordinatedResponsetoSARS,Vancouver,Canada.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2006;12(1):155158.doi:10.3201/eid1201.050327.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91383/。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