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撰文 | 杨  杨(《知识分子》科学新闻实验室特邀作者)
责编 | 黄永明
 
● ● ●
 
我是谁?我在哪儿?这有什么好笑的?
 
一些感觉糟糕的时刻很容易激发诸如此类的经典哲学思考。——比如,在一个烦躁多事的周末,环境闷热,而你正在北京二环附近一间颇具文艺气息的咖啡馆,观看一场不太成功的单口喜剧。
 
心理学的实验揭晓过购物商厦的秘密:那些高高的天花板、宽旷的空间令你感觉幸福,也更愿意掏钱。但喜剧演出刚好相反。他们不需要你感觉幸福,几乎不需要你多花什么钱(除了部分演出场地售卖的饮料),他们只是需要你——笑。
 
封闭而拥挤的空间令气氛热络,还能屏蔽掉一些可能打乱演出的人;黑暗则让人更加无拘无束,尤其是当听到那些打破社会禁忌或冒犯性的幽默时,可以肆无忌惮地笑出声来——就像一些心理试验中所出现的那样,因为觉得身份不会被发现,那些身处黑暗房间的被试者更可能做出一些不正当的事。
 
台下观众有一百出头,我数了数,女孩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三。台上演员有九位,只有两位姑娘,在那些互相调侃的内容里,她们被设置成这样的形象:其貌不扬或平胸、在性关系上惊世骇俗,同时又表现出迷迷糊糊的智商。
 
我的右手边站了一位穿条纹衫的男孩,看起来年轻单纯、涉世未深,每当这种笑点掉落,他就大笑,奋力鼓掌。
 
“他们很好玩,很幽默。”置身群体的大笑声中,他扭头自来熟地说。
 
“我不觉得。”灯光昏暗的另一好处是,我可以更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能理解他说这话的理由,因为演员的表演让他笑出来了。可是,幽默虽然会令人发笑,但并不是笑的唯一来源——捡到钱也会笑,但“捡钱”可并不幽默。
 
当然,我们当时是在看单口喜剧演出,内容按理应该是幽默的,只是在这场演出里,对一些禁忌内容过于直白的强调和描述,消解了幽默的价值。如果说确实有人笑起来,那么这种笑不像来自理解幽默后的惊喜,而更像是来自粗鲁的呵痒。这让整场演出显得不那么高明。
 
幽默到底是什么
 
幽默作为一种被推崇的品格,或者说“美德”,直到19世纪后才被广泛提及它的现代意义。
 
根据Webster辞书给出的解释,“幽默”一词源于拉丁语的“fluid”,意思是“体液”。古希腊著名医生、被誉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身体中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配合恰当,身体就健康,而“幽默者”[1]指的是体液不平衡、因此表现像神经病的人。
 
“幽默”就像一条滑不留手的鱼。我们几乎日日接触它,从婴儿时期就懂得感知它,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了解一鳞半爪,但要想描出它的全貌,却绝非易事。
 
幽默到底是什么?幽默是怎样让我们发笑的?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很多哲学家围追堵截,试图抓住这条鱼并一窥端倪。
 
关于幽默,比较经典的三种理论是:优越论[2]、缓释论[3]和乖讹论[4]。它们是分别来自社会学、心理学和认知学的三种视角。
 
如果你看过一些滑稽剧演出而且被他们那些洋相百出的表演逗笑了,那你应该不难理解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优越论”。这个理论认为,每一个幽默情境中,都有一个处于优势地位和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笑”来自因为认识到别人的弱点或缺点而引发的自我优越感。
 
斯宾塞和弗洛伊德则持“缓释论”。在1905年的著作《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中,弗洛伊德提到“心理能量”,认为这些能量一直被压抑的性和暴力思想所禁锢,而幽默是释放这些能量的一种方式。这可以解释那些黄段子,这是上流社会能自由谈论他们的顽皮之处的少数例子。
 
“乖讹论”,连同它的一些变体,是目前最广为接受的理论。其核心要义,就像布莱兹·帕斯卡所说,“当一个人的所见与所想之间差距令人惊讶,最有可能带来笑声。”这或许可以解释他自己提出的一则命题。帕斯卡,就是我们在物理教材中遇到的帕斯卡,这位法国哲学家似乎也对那些令人发笑的事情饶有兴味。《帕斯卡思想录》记录了他的一项洞察:“两副相像的面孔,其中单独的每一副都不会使我发笑,但摆在一起却由于他们的相像而使人发笑。”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德蒙·贝格勒[5]是个涉猎广泛且极有耐心的人。1956年,在一本名叫《笑声和幽默》的书中,他梳理总结了60多种关于笑和幽默感的理论。降级理论、聪明而愚蠢的笑声双重理论、混合振荡与对比理论、审美死胡同的笑声理论、神经能量溢出理论、意想不到的智力对比理论……某种程度上,从这些花名中可以隐约窥见上面的三大经典理论的影子。
 
但这些理论却各有各的问题。比如,“优越论”强调对弱者的嘲笑,但并非所有的“嘲笑弱者”都会带来幽默,而且,这也很难解释一些发人深省的幽默,比如双关语笑话;“缓释论”强调“被压抑的能量和释放”,但这似乎并不太适用于婴儿,而且,体育运动也是能量释放,但这种释放似乎并不幽默;即使是后来被更多人接受的“乖讹论”,在解释“呵痒为什么引起发笑”这个问题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
 
良性冲突
 
彼得·麦格劳[6]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解释并预测幽默的万全之道。
 
这位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营销与心理学教授,喜欢把办公室整理得井井有条,材料按主题分门别类整齐摆放,并用便利贴做好标记。像一些具有强迫倾向的人那样,他崇尚秩序,希望从一切繁杂的表象里梳理出简明的规律。因此,当他开始思考幽默的根源却发现搜索出的理论几乎都经不起推敲时,他就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一个发表于1998年、名叫“N+V”的理论进入了麦格劳的视野。这个由当时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语言学博士托马斯·维奇[7]提出的理论认为,当人们觉得某种情况违规(Violation)了但他们又意识到这种情况很正常(Normal)时,就会产生幽默感。
 
麦格劳和他的博士生凯莱布·沃伦对N+V理论做了改良,提出了“良性冲突”理论[8]。2010年,第一篇相关的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心理科学》上。根据这一理论,只有当某些东西看起来有问题,令人不安或具有威胁性,但同时又没什么问题,可以接受或很安全(即良性)时,才会产生幽默。“呵痒”令人发笑的问题由此迎刃而解:因为同时包含了“身体威胁”和“良性结果”,故而引人发笑。
 
良性冲突理论得到了一些专家的认可,其中包括国际幽默研究协会[9]的创始人之一唐·尼尔森[10]。在接受访问时,他表示良性冲突理论进一步推动了幽默研究领域的发展,没有什么是其解释不了的。
 
国际幽默研究协会成立于1980年代后期,成员包括来自哲学、医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也包括来自咨询业、管理业,乃至新闻和戏剧等领域的专业人士。这些成员的共同点是:对幽默以及对其在商业、娱乐和医疗保健中的作用感兴趣。协会每年都举办国际会议,并且拥有季刊《幽默:幽默研究国际期刊》,刊发一些《美国律师笑话爆炸》、《为什么独裁者都留小胡子:白俄罗斯政治笑话》之类的文章。
 
不过,对于良性冲突理论,也不乏怀疑者。比如普渡大学的语言学教授维克多·拉斯金[11]。在他看来,良性冲突理论顶好也只能算是“非常松散和模糊的隐喻”,而不是像质能方程E=mc²这样的函数式,至于麦格劳本人,“他根本不是幽默研究者,他没有地位。”
 
麦格劳是个擅于行动的人,那些基于心理学理论的试验想法,他在生活里也身体力行,哪怕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还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读心理学博士时,他就曾在导师面前故意做出一些失礼的言行,只为了观察对方会做何反应。
 
为了验证“良性冲突”理论,他成立了幽默研究实验室,并且,亲自去说单口喜剧。
 
不过,看起来,麦格劳的喜剧表演之路并不如研究道路般顺遂。他的首次演出遭遇了滑铁卢。4分钟的表演时间里,他说了几个不成功的笑话,也没什么人感兴趣。
 
不久后,麦格劳获得了一个和路易斯C.K.[12]见面的机会,指望着从这个单口喜剧界最有名望的人身上,获取一些关于幽默的秘密。结果,对方对他的理论兴致寥寥,并不认为可以有一个理论解释成千上万的笑话。
 
麦格劳搜肠刮肚问了个来自观众的问题:大厅有位女士想知道你的尺寸(你懂的)。
 
C.K.摇头:我不回答。
 
麦格劳也许是想用一句冒犯性的幽默来缓解气氛:我听说如果你不回答就意味着你的尺寸很小。
 
接下来,用《连线》杂志的描述就是:沉默厚重得你可以钉个钉子再挂一幅画。
 
总之,麦格劳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冲突,并且没有得到“良性结果”。而且这次他不是故意的。
 
幽默有什么用
 
心理学家似乎很喜欢做这样的事:召集一群志愿者,想办法让他们感到疼痛(“浸泡冰水”是他们常用的伎俩之一)同时让他们做点什么,比如数钱、骂脏话或者看爱人的照片。然后,事情奏效了。他们发现,这么做了的那些人,总是比对照组能多忍耐一些疼痛。
 
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的研究者发表过一项类似的研究。在研究中,他们选择的镇痛方式之一是“看喜剧电影”。拜他们所赐,人类从此多了一种镇痛方式。当然,你可以说,看电影会导致分心,分心也可以帮助耐痛。研究者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特意设置了“看普通电影的纯分心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比起普通电影组,幽默电影组的成员对疼痛的耐受性显著增加了。
 
幽默的作用,当然不仅仅是这些。
 
对于人这种社会动物来说,幽默是有效的加分项。尤其是男性,拥有这种品格,会为他增添性的魅力,也会拥有更和谐的伴侣关系。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幽默风趣”往往意味着上佳的创造力,换句话说,更聪明的头脑。
 
幽默不仅体现创造力,反过来,幽默还会提升创造力。2010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进行了一项测试,邀请了包括学生、产品设计师和即兴喜剧演员在内的八十多人进行产品头脑风暴,结果发现,相比那些专业的产品设计师,即兴喜剧演员想到的点子数量更多,也更具有创新性。
 
“即兴喜剧演员”可不是人人都能当。那么,条件还可以再放宽点:只需观赏来自别处的幽默,就足以提升创造力了。1970年代,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请人先观看视频,再解开一道“只用大头针、火柴把蜡烛固定在墙上”的谜题。他们发现,比起观看体育视频或数学视频的人,那些观看喜剧电影的被试者,在解决这道毫无疑问需要创造力的谜题上表现更好。
 
三十年后,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的实验。他们给志愿者观看视频,然后让他们做一些关联单词的题目。结果发现,那些观看喜剧的观众表现比看恐怖片的观众表现好得多。
 
当然,比起看量子力学演讲的观众,不管看喜剧片还是看恐怖片的观众表现都算是好的。这听起来是个好消息,不管怎么说,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或者单纯提高类似的单词测验成绩,可供挑选的辅助手段又多了一种,或者两种。
 
——为什么猴子从树上掉下来?
——因为它死了。
 
1985年或1986年前后,托马斯·维奇最初听到这个笑话时,笑了一个小时。某种程度上说,这个笑话促使他思考幽默的问题并在1992年提出N +V理论。
 
类似的笑话,我记得小时候听过很多,却惭愧地没有提出任何理论。毕竟看一本幽默的书比分析幽默好玩多了。
 
不过,拜那些更聪明、更擅思考并分享的人所赐,我们可以尽量逼近这个问题的真相:为什么一个笑话好笑,而另一个不会?
 
在下一篇中,我将会讲述幽默的理论具体如何发挥作用,人类又如何识别、感受幽默,也许还会聊聊人工智能如何识别幽默又如何创作笑话——毕竟,现在什么话题少得了人工智能呢?它们最近一路凯歌,不仅赢了围棋,还赢了人类经过漫长演化、相当擅长的面孔识别,在那些需要创造力和审美的领域,它们也战绩不俗,创作了诗甚至还出版成集。“幽默”会是人类最后的堡垒之一吗?
 
关于作者:
 
杨杨,科学松鼠会成员。曾任《新周刊》记者,科学松鼠会专题编辑兼媒体主管。最近的工作是担任科学音频节目制作人。
 
人名与术语
 
[1] 幽默者:humorist
[2] 优越论:Superiority Theory
[3] 缓释论:Relief Theory
[4] 乖讹论:Incongruity Theory
[5] 埃德蒙·贝格勒(Edmund Bergler):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有多部著作。
[6] 彼得·麦格劳(Peter McGraw):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营销与心理学教授。
[7] 托马斯·维奇(Thomas C. Veatch):1998年发表N+V理论时为斯坦福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助理教授。
[8] 良性冲突理论:Benign Violation Theory
[9] 国际幽默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umor Studies):一个致力于推动幽默研究的学术和专业组织,发布季刊《幽默:幽默研究国际期刊》,并举办年度国际会议,最新一届将在2017年7月10日至7月14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
[10] 唐·尼尔森(Don Nilsen):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英语系教授。专业领域是语义学、语用学和话语理论。
[11] 维克多·拉斯金(Victor Raskin):普渡大学语言学教授。
[12] 路易斯C.K.(Louis C.K.):美国著名单口喜剧演员。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863篇文章 1天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