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仲英杰
责编 | 陈晓雪
● ● ●
美国辉瑞(Pfizer)公司在当地时间5月5日于官网宣布,辉瑞与德国生物技术(BioNTech)公司联合研发的新冠mRNA疫苗在美国已完成第I/II期临床试验。此前,在德国的第一批投药工作已于上周完成。
辉瑞公司称,在美国新冠疫苗第I/II期临床试验是为了同时研究四种mRNA候选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最佳抗体水平,以便确定最安全和最有效的疫苗。该临床试验的第一阶段包含360名健康受试者,他们被纳入18岁-55岁和65岁-85岁两个年龄组,在得到18岁-55岁年轻成年人组疫苗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初步证据后,老年组才能接受免疫接种 [1]。
当地时间4月9日,辉瑞公司在披露与BioNTech推进新冠疫苗研发细节时称,新冠疫苗最初在美国和欧洲推行并进一步扩大到全球,若研发顺利并得到监管部门批准,预计将在本年底供应数百万疫苗,并在2021年将产能扩大至数亿 [2]。
《纽约时报》5月6日报道称,世界多地的疫苗制造商都在加快新冠疫苗研发,试图缩短这一通常需要数年的过程。一些疫苗制造商努力推进试验进行,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跳过动物试验等疫苗研发的必要步骤 [3]。据《英国广播电台》(BBC)4月23日报道,美国西雅图的研究人员在3月份直接进行新冠疫苗人体试验,跳过了验证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动物试验阶段 [4]。
新冠疫苗研发 “争分夺秒”。据《纽约时报》4月27日报道,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称,若他们研制的疫苗有效并得到监管机构的紧急批准,最早或将在9月份之前上市首批数百万剂的疫苗 [5]。据《每日邮报》4月30日报道,澳大利亚研发的新冠疫苗在动物试验阶段取得良好结果,若接下来的人体试验顺利,则有望在9月份大规模生产并最快在2021年上半年广泛使用 [6]。
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发也毫不落后。目前已有四个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包括全球首个启动II期临床试验、由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领衔的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北京科兴中维生物两款新冠灭活疫苗,以及4月28日启动I/II期临床试验、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共同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 [7]。
5月6日,《科学》(Science)发布了全球首个新冠疫苗动物试验结果,这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秦川团队领衔并联合多个中国科研团队共同完成的研究结果证明,京企科兴中维研制的新冠灭活疫苗在恒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 [8]。
4月23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接受CGTN采访时表示,他认为中国处于新冠疫苗研发的前沿,在9月份可能有新冠疫苗投入紧急使用 [9]。
新冠疫苗何时上市?能否在疫情结束前承载人们给予的 “厚望”、使更多的人免于遭受新冠病毒的侵袭?这或将是一场与时间的激烈竞赛。
参考资料
[1]https://www.pfizer.com/news/press-release/press-release-detail/pfizer_and_biontech_dose_first_participants_in_the_u_s_as_part_of_global_covid_19_mrna_vaccine_development_program
[2]https://www.pfizer.com/news/press-release/press-release-detail/pfizer_and_biontech_announce_further_details_on_collaboration_to_accelerate_global_covid_19_vaccine_development
[3] https://www.msn.com/en-us/news/us/pfizer-begins-human-trials-of-possible-coronavirus-vaccine/ar-BB13C5CO
[4] https://www.bbc.com/news/health-51665497.dit
[5] https://www.nytimes.com/2020/04/27/world/europe/coronavirus-vaccine-update-oxford.html
[6]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8271033/World-leading-Australian-scientists-say-vaccine-ready-widespread-use-start-2021.html
[7] https://www.cnbg.com.cn/content/details_12_5486.html
[8] Gao Q., L. Bao, H. Mao, et al. Rapid development of an inactivated vaccine candidate for SARS-CoV-2. 2020. DOI: 10.1126/science.abc1932
[9] https://m.weibo.cn/status/4497001640643411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