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 砺
责编|杨 枭
在不少家长看来,不爱与人讲话,遇到新鲜事物就选择躲避,过于胆小等一系列的行为,可能只是儿童时期的天性,长大了就会好的,不必过多在意。然而,马里兰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一岁多的婴儿的性格,可能与成年后的性格、社交甚至是精神疾病存在直接关联 [1]。对于那些在青春期表现出犯错敏感性的人来说,成年后出现如焦虑和抑郁的风险更高。这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婴儿性情对成年结果的影响。
人们在情感和行为上,对世界做出反应具有个体差异。早期研究发现,一些婴儿在面对陌生情境时会敏感胆怯,表现出逃避行为 [2]。而这种俗称 “胆小” 的性格,会从14个月持续到七岁半,极大增多了儿童时期出现的社交退缩和焦虑症等行为 [3]。
不同于以往以问卷调查为主的研究,这篇文章的研究人员对于165名14个月大的婴儿展开了行为实验。让这批婴儿直接面对一个陌生环境,然后让单盲观察者给婴儿的胆怯、害羞等行为进行打分。当这批参与者年满15岁时,他们回到了实验室,再度接受测试,并评估大脑ERN信号的活跃程度。ERN 信号(Error-related negativity)活跃,意味着人们反复思量自己的错误。参与者在年满26岁时,再次返回该研究,以评估精神病理学、人格、社会功能、教育和就业成果。
“这篇文章最可贵之处,便是作者们26年来对上百名婴儿的追踪。” 艾默里大学马库斯自闭症中心的助理教授李龙川就这项研究评论道。
实验发现,那些14个月大显示出胆小的婴儿,在26岁性格更内敛,过去十年恋爱较少,也较少地与家人和朋友互动。如果这些婴儿在15岁时的ERN 信号更活跃,表明对于错误更加敏感,成年后也更有可能患焦虑和抑郁。同时,该研究还表示,婴儿时期的胆小与嗜酒、易怒、受教育程度、和事业成就无关。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一个人的性情和脾气可能早在婴儿时期就已成型并会伴随我们直到成年。
那为什么会发生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呢?
作者提供了两种解释。第一个是环境与性格的恶性循环。那些婴儿时期就 “胆小” 的人,在任何新环境里,更可能选择逃避来缓解自身的焦虑,便也会错过许多社交和认识新事物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养成了更加内向的性格。第二个是行为抑制的遗传性。许多父母在照顾孩子时表现出过多的保护欲,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尝试有潜在危险的新鲜事物。久而久之也把孩子培养得更敏感胆怯。特别是在0-3岁的时候,父母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准则,无形中直接决定了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李龙川同时评论道,“如果考虑到世界上大部分的科研资助机构一般只对一个项目资助3到5年,该研究的数据和结果就更显得珍贵和具有说服力。遗憾的是,即使是14个月大的婴儿,也已经有生长环境和监护人对他们的影响。如果今后能把婴儿行为的测试年龄再提前,就能更好地控制婴儿生长的后天环境影响因素对于成年后的影响。”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