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2011年,王晓东和儿子在加州理工学院。本图由作者提供。
- 编者按 -
近四十年,很多华人旅美是学习科学。但其中比较少的子女继承科学传统。著名生物学家王晓东的儿子本科在加州理工学习科学,今年刚刚从麻省理工获得博士学位。
下面是王晓东给儿子的信。
相关文章
撰文 | 王晓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感谢你和我们分享了你的电子版的博士证书。看着你的名字印在麻省理工的博士毕业证上,我们骄傲之情难以言表。你这一路走来,麻省理工博士,帝国理工硕士,富布莱特学者,加州理工优秀毕业生。步步艰难,步步优秀。
但现在更难的问题来了,下一步怎么走?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你这一路走来的过程。作为年轻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你自然要承受父母在这方面的焦虑、谨慎和不足。不过把最好的给孩子是多数父母的共识。你刚一出生我们就倾其所有买了一辆新车。你该上小学时我们借了两个房贷买了学区房。我们给你报了游泳、滑冰、绘画、音乐等各种课外班。尽管很多活动你学一段就放弃了,我们非常欣慰大提琴成为你至今的爱好。你对音乐的理解是我们不可望其项背的。你也因此结识了有共同爱好的好友。
我们课外花时间最多的还是中文。从小学到初中结束,我们每周都去中文学校。你还在清华幼儿园上了一年中班。后来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因为美国这边放暑假早,姥姥姥爷还在你放暑假后安排你去清华附小插班。我记得有一年你暑假归来,在一个写字本上写了满满一本重复的一句话“王XX大笨蛋”。我问你这是怎么回事,你说老师让一位男孩帮你学中文。他写下这句话让你抄满写字本。你一丝不苟地认真做了。我问你知道这话意思嘛?你说不知道,只认识自己的名字和那个“大”字。我给你解释后,我们大笑:“没文化真可怕,不识字睁眼瞎呀。”而你如今成为有着如此广博和深厚知识文化的人。真是应了那句话:“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努力。”
在我们送你去加州理工读大学的时候,你对我们约法两章:“女朋友和学习成绩不能谈。”我当时一愣,心想,“那我们还谈什么?”女朋友的事我可以理解。加州理工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老提这事给你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学习成绩为什么也不能谈?不过我们也别无选择,总不能不给你打电话。同时我们也高兴你也开始在家里立规矩而不是只是循规距。说明你开始长大了。
平静的大学生活持续了两年半。在此期间,我们从未提起过女朋友和学习成绩的话题。你每年圣诞回家过节,但暑假很难见到你。第一年暑假你留在学校一个实验室研究可降解介入性生物材料。到了第二年,我问你是否可以在本市的西南医学中心或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室做暑期研究,你回答,“我想自己选一个有名气的地方做”。我当时挺惊讶的。在我心目中,西南和北生所都是世界级的研究单位。不过在你们加州理工的本科生眼里,显然还是不够有名。我们尊重了你的选择。还在第二个和第三个暑假去了斯坦福和Broad看望了你。我们没说出来的是名气不代表优秀。名气大的地方也不见得适合你。不过我们相信这道理你将来会自己慢慢明白。
然而这两年半我们不知道你在加州理工到底学得怎样。尤其是我们读到关于你们学校课程又多又难,时有学生在学业压力下精神崩溃的报道时更是为你担心。在你大三上半学期,我们又一次在报纸上读到一位优秀学生在大一开学第二周自杀于宿舍的报道。报道说这个学生也有一位从事科学研究的父亲,曾经在音乐厅表演过大提琴,也是一位数学竞赛获奖者。他和你的相似之处让我们忧心忡忡。
这年寒假,我鼓足勇气,请你到一家你喜欢的寿司店,用极其温和的口气说:“我们没认为学习成绩那么重要,你在学习上心理负担不要太重。”你看了我一眼说,“我可以告诉你我的学习成绩,只要你不告诉我妈就行。”我心里一沉:“看来成绩不太好。不过要多差才不敢告诉他妈?”你看起来很不经意地说:“我的GPA目前是3.95。”我一下震惊了,“这几乎完美的成绩为何不能告诉你妈?” “因为她会要求我申请医学院。”
学医还是做科学研究一直是咱们家的问题话题。你妈在美国拿了科学和医学两个博士学位,最终选择行医,对此有深刻的见解。学医在美国不仅有有目共睹的好处:工作稳定,收入高,社会上受人尊重和工作成就感强。另外不广为人知的是,学医的人在医学训练结束步入中年时,工作趋于成熟。自己可以掌控时间。工作家庭可以兼顾。反观做科学研究的,在科学研究训练结束后,要去竞争百里挑一的大学教职。即使有幸入选,在拿到长聘教职以前,随时可能丢工作。即使拿到了长聘教职,如果拿不到研究经费或几年发表不了有分量的文章,也就泯泯众人也。所有真正做科研的人永远在路上,要不断进步才能生存。即使所有的事都做对了,也不见得做的好就能得到及时的承认,也不见得就能实至名归。不过看来加州理工对自己的学生教育还是有一套,这些父母的拳拳劝诫并没有动摇你要走科研道路的决心。
我们想着你有着细长而又灵活的一双手,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外科医生。所以我们没有放弃,我甚至追到伦敦试图再次说服你。记得我们在一小咖啡馆坐下,我重提了这个话题。你看着我说:“我希望给自己一个机会做件伟大的事情。”我当时就明白了学医的事没戏了。尽管你选择的是一条孤独艰难而又漫长的路,可谁又能反驳这样的信念和决心?
尽管被MIT生物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录取,本身就是多少人难以企及的事情,但被录取只是困难的开始。就像你妈说的,如果你被美国顶尖的医学院录取,你面临残酷竞争的时代就过去了。你只要学习好,听老师话就行。这两点你作为加州理工的优秀生已经证明了自己。被科研博士研究生项目录取,意味着真正的竞争刚刚开始。好的实验室难进,进来了好的课题难求。你当时面临的这些困难,让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除了同情也是束手无策。
我能做的也只是分享一下当年我经历的同样的事情。我认为研究生期间进哪个实验室没有那么重要。科研训练和科研氛围更重要。所谓好的实验室主要是他们的学生可以在好杂志发文章,然后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一个好的博士后实验室。但是学生能发好文章主要还是在一个热门领域。学生能发好文章和学生本身的能力并没有大的相关性。更多是和导师和学生的执行力有关,和成为一个优秀科学家至关重要的科学鉴赏力、解决真正科学难题的创造力、韧力和协调能力无关。等到这些学生训练结束开始独立研究后,热门领域又换了。而对职业成功的期待会使他们耐心不足。所以,科学研究的生涯重要的是开始,而在哪里开始也许没那么重要。
所以我没觉得你选择一个做组织工程的实验室有什么错。在芯片上作出肝脏的功能显然是一个重要而又困难的课题。我一直认为通过组织工程做人造器官是未来潜力巨大的学科。想想人工心脏瓣膜、起搏器、晶状体、人工关节和人工耳蜗,已经给人类生活质量带来的巨大改善。如果将来在其他人工主要器官,如肝、肾、胰、神经等有突破,给人类健康带来的进步更是不可限量。
一个更大的问题是,生命体的工程本质原则是什么,可以让生命在深深的地层和高高的天空,甚至有可能在金星等外太空存在?人的意识是否可以通过了解生命的本质而最终摆脱生老病死的羁绊?理解和了解这个问题显然是一个不知起点和终点的马拉松。我们祝贺你已经跑在了第一梯队。我们不知道这个马拉松要跑多长,但我们可以想象沿途风景的美好和最终到达的希望。
所以说拿到博士学位只是一个起点,是一个让人困惑的起点。它给人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主要是对陪跑的家人和朋友的。对你而言,这些感受是短暂的。因为你又一次走到了人生道路的分岔口:下面该怎么走?
美国科研基金的状况使学术界的道路变得更艰难。科研经费的残酷竞争对做高风险的年轻科学家是不利的。另外在美国顶尖高校任职的终身教授们普遍延迟退休的风气,也挤压了年轻人的机会。我知道你们很多同学刚进博士班的时候都是满怀走学术道路的梦想,到毕业时多数都破灭了。好消息是生物科技公司方兴未艾,尤其是在波士顿地区,各大制药公司在那里都有研究所,小的生物科技公司更是数不胜数。我总对我的学生讲,不管博士读的多辛苦,拿到了学位就算是拿到了打不碎的饭碗。饭碗大小各人不同,但质地是保证的。所以你在波士顿地区在公司找一个研究性的工作也没有什么问题。另外是否也可以考虑一下中国的高校?清华或西湖大学可能都会对你这样背景的人感兴趣。你可以把中文再捡起来,没准儿还有更多的机会遇到一位合适你的女孩。
继续走学术这条路是最直接的。在你博士期间的工作发表后,需要找几个实验室申请博士后训练。和读博期间不同,博后实验室更重要一些。需要在领域里更有名气同时研究方向不能过气。不变的是好的实验室都很难进。是否适合你的兴趣和性格也说不准。
我当时选定博后实验室时,几乎所有人都劝我别去。说的都很有道理:实验室研究的领域偏窄而导师又太强势,出站后的博后如果继续在本领域工作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同时导师想问题积极细致,造成博后疲于奔命做实验,没机会想将来自己独立后和平时工作不同的课题。
但我进了实验室发现这个实验室很合适我。我发现导师每天深度积极参与课题的细节对我脑力和体力都是近于极限的锻炼。我最终和他们一起不仅解决了实验室多年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还偶然发现了和细胞凋亡有关的生化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正是那些我在博士期间实验室中无数失败的实验和看似无果的苦思冥想,使我在实验结果苗头出现时看到了正确的解决途径。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也成了我独立后实验室和博后导师完全不同的研究课题。
所以科学研究的苦与乐,都来自它的不可预测性。真正的科学突破都有机遇的因素在里面。只要你坚持,总会有机遇对你垂青。但就像巴斯德所言:机遇更容易垂青有准备的人。所以每一个失败的实验、错误的想法、孤独而又无助的思绪和看似琐碎的经历,都是在为你下一个科学突破做的心理准备。
我同时认为在哪里开始你独立的研究也并不重要。只要基本条件满足:有经费做最想做的一两个实验和有一两个可以谈课题的同事。一旦研究开始起飞,就可以跳槽到研究条件更好的地方。独立研究的前几年依赖的是你在博士和博后期间的积累。后面能持续出成果的科研环境就重要了。其中不同领域同事之间的学术思想交流借鉴尤为重要。在一个名气不大的地方开始立刻产出的压力小,反而可以做更耗时和高风险的课题。
去工业界发展是一条不同的道路。除了很少几个例子,科学家去工业界是条单行道。而学术界的科学家去工业界在他们职业生涯的各个时期都可以去。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工业界的工资高。减薪去学术界对多数人都可能有具体困难。另一个原因是在工业界的科学家由于公司研究课题讲究时效,很难在具体课题和领域深耕。工业界科研的时效性和学术界科研的探索性是有矛盾的。
对于工业界,大公司和小公司也有不少区别。在大公司可以学的多但能做的少,小公司相反。能够自学是在小公司发挥作用的重要能力。所以我建议如果有选择可以先去大公司学习做事的正确方法。公司能做大说明他们以前的事情做对了。但在大公司个人贡献尤其是科学贡献很难被认可。职业晋升需要太多不同层级老板的赏识。在小公司个人的科学贡献可能决定了这个公司的生死。会有目共睹。社交技能没有那么重要。社会偏见更是无处藏身。
尽管啰嗦了这些经验之谈,你前面的路还是不容易走。你偶尔也需要踏出你的舒适空间。不喜欢总可以回来。或许还会发现新的天地。你也别有顾虑会犯错。青春就是给犯错用的。错了也没那么糟。
你说过你希望给自己一个机会做点伟大的事情。你现在给自己创造了机会,下面就是去一步一步实现了。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