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姚湧 小学森 庐州月
责编 | 既来知
1
午后加餐,几点吃更健康?
图片来源:pixabay
有研究表明,午后进食水果麦片或大麦曲奇饼可以抑制晚餐后的血糖升高。近日,日本早稻田大学先进科学与工程学院Akiko Furutani团队研究了四种热门零食——水果麦片、薯条、烤红薯、黑豆对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分别在12:00和19:00进食午餐和晚餐,期间可在15:00或17:00加餐(总热量均为200千卡)。结果显示,如果是在15:00加餐,水果麦片和烤红薯可以抑制晚餐后血糖升高;如果是在17:00加餐,研究所用的零食均可起到抑制晚餐后血糖升高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晚餐前2小时加餐水果麦片、烤红薯或薯条的志愿者在晚餐后的血糖水平虽然也有上升,但幅度较低,并且血糖下降拐点出现的时间更早。论文作者认为,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纤维含量是影响晚餐前“加餐”质量的重要因素。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7/s00394-023-03138-4
2
男用避孕药新突破
在有性生殖中,雄性精子贡献了后代基因组一半的遗传信息。最近,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兽医学院Jon M. Oatley团队鉴定出一个只在雄性动物睾丸组织表达,而在身体其他任何组织都不表达的基因ARRDC5。动物实验显示,缺失ARRDC5基因雄性小鼠所产生的精子数量比正常小鼠减少了28%,精子的“奔跑”速度比正常小鼠慢了约2.8倍,并且大约98%的精子头部和中段出现了形态上的异常。缺失ARRDC5基因的精子也不能和卵子结合受精。研究人员已经发现,ARRDC5基因在进化上比较保守,猪、牛和人等多种哺乳动物中都有ARRDC5的表达。该研究提示,用化学小分子靶向抑制ARRDC5可能为新型男性避孕药的开发提供一条途径。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7735-y
3
警惕督导组过后污染反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几天几乎横扫全国的沙尘暴又使环境保护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二氧化硫是重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也是国家环保部门重点监测的对象。国家每年都会派督导组到相应省市进行为期数周的空气污染物排放督导检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学院Valerie J. Karplus和麻省理工学院数据、系统和社会研究所Mengying Wu通过分析数年来我国城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数据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央检查组驻点检查期间,被检城市火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会下降25%~52%不等,而一旦检查结束,这些城市火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会上升54%~62%。并且,在国有火电厂中,中央直属火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反弹速度要快于地方政府直属火电厂。科学协调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仍是一道难题。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214262120
4
宝宝喂得过勤,能量摄入可能超标
拥有一个健康的宝宝是做父母的最大心愿。宝宝饮食是妈妈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小神兽”的“投喂”策略也是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最近,美国马里兰大学儿童发育和行为学部Julie C. Lumeng团队完成了一项175名宝妈携其幼儿参与的临床试验:在同一周,宝妈可选择独立的两天按指定方式完成6小时内“投喂”,一种是正常“投喂”(宝妈根据自身经验喂养),一种是每小时“投喂”一次,跟踪调查从宝宝1个月大到一周岁。结果显示,正常情况下,宝妈会在2.5小时左右喂宝宝一次。而按照每小时进行“投喂”的话,宝宝会多摄入约5.21千卡/千克体重的热量。也就是说,过频的“定时喂养”可能会造成婴幼儿超重,“回应性喂养”(娃饿了就及时喂)更有利于婴幼儿身体健康。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1/jamapediatrics.2023.0688
5
糖尿病患者真的不能喝饮料?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糖的摄入,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接触到糖尿病患者不能喝饮料的说法。最近,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Qi Sun完成了一项历时18.5年、15486名II型糖尿病患者参与的健康跟踪调查。参与者需在2~4年提供一次饮料消费反馈信息。结果显示,饮用含糖饮料和全脂牛奶会使II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提高20%;饮用咖啡、茶、清水和低脂牛奶会使II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6%、21%、23%和12%。类似的相关性也出现在饮料种类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分析结果中。该研究还发现,确诊糖尿病后增加咖啡、茶和低脂牛奶(或替代含糖饮料)的饮用量会进一步降低死亡风险。该研究强调了对饮料的合理选择在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
►文章链接:https://www.bmj.com/content/381/bmj-2022-073406
6
太空飞行为啥会引发骨质疏松?
明天(4月24日)将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随着国内外航空航天科技的迅猛发展,很多人已经开始憧憬未来的太空旅行,甚至星际遨游。一些研究显示,长期的太空飞行会给人体的代谢造成影响,例如骨量的丧失(骨质疏松症)。最近,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福塞斯研究所微生物学系Wenyuan Shi团队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相比于地面对照组,小鼠在微重力条件下肠道中的鼠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rinus)和Dorea菌属细菌的丰度会上升。大规模测序结果显示,与乳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谷胱甘肽相关的细菌基因产生富集增多现象。相应的,小鼠血清中上述代谢物和骨钙素(骨质疏松检测指标之一)的浓度也升高。该研究为我们理解太空飞行引发的骨密度降低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3.112299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