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总编按

从朋友圈闻悉鸟类学家郑光美院士去世的消息,感觉心中空落落的,脑海中不断浮现一幕幕过去与郑先生交往的情景。作为一名古鸟类学家,毫不夸张地说,我对鸟类分类与解剖的入门知识来自于郑先生。1990年,经张弥曼院士介绍,我登门请教郑先生时,他对我耐心讲解与教导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我们随后的交往并不算很多,但更多的是一位受人尊重的长者对后辈的一次次鼓励与提携。我约请郑光美先生的学生陈水华馆长为“知识分子”撰稿,以表纪念与思念。愿先生在天堂也能与他一生热爱的鸟类相伴! 

——周忠和

撰文 | 陈水华

2023年10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鸟类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和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消息传出,鸟类学界,乃至生物学界,一片哀悼之声。郑光美代表了中国鸟类学发展继往开来的一代。

时间回到60年前,1956年9月,东北师范大学校园内迎来了三十多位特殊的学生,那是教育部委托东北师大生物系主任、拥有法国博士学位的傅桐生教授主办了一期动物生态学研究生班。授课的老师有苏联动物生态学家库加金(A. P. Kuzakin)教授、鸟类学家米赫耶夫(Mihayev)教授、西南师范学院施白南教授(鱼类学家)和西北师范学院李家坤教授(两爬学家)等授课,而那个班里的很多学生如:诸葛阳、郑光美、王歧山、马逸清、盛和林等,若干年后,都成了各地动物学的领军人物。

作为这个中国动物学黄埔军校性质的学习班中学生里的一个,郑光美当时是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的一位青年教师,最感兴趣的是鸟类。
郑光美祖籍北京,1932年11月出生于哈尔滨。父亲郑爱棠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郑光美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美术工艺系,1950年出于对生物学的热爱,转到了生物学系。

中国鸟类学的起步,来自十九世纪中叶进入中国的西方的博物学家和传教士。但中国现代鸟类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当时,以寿振黄、任国荣、常麟定、傅桐生、郑作新为代表的一批赴欧美学习动物学、鸟类学的学者学成回国后先后供职于国内科研院所,相继开始采集鸟类标本,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鸟类,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文献,并培养了一批鸟类学研究人才,开启了中国人自主研究鸟类的新篇章。

郑光美和他的同学们,以及钱燕文、王香亭、李桂垣、许维枢、赵正阶等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鸟类学家。他们面临的任务异常艰巨,需要摸清各地区鸟类资源的家底,尤其是种群和资源现状,编写地方鸟类志。这些人中,郑光美所走的是一条和他的多数同学不完全相同的道路。

从濒危的吐绶鸟到城市中的麻雀,都是他的研究对象

郑光美的鸟类研究中,最为耀眼的一页是关于一种有着灿烂羽毛的“吐绶鸟”——黄腹角雉的研究。

中国是世界雉类物种最丰富的国家,拥有得天独厚的雉类研究资源。1982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郑作新主持的“中国珍稀濒危雉类生态生物学研究”项目启动,郑光美和他的同学、杭州大学的诸葛阳都是课题组的成员,分别承担了黄腹角雉和白颈长尾雉的工作。1981年,诸葛阳刚刚在浙江乌岩岭发现了黄腹角雉的新分布种群,便邀请郑光美来浙江开展黄腹角雉研究,从此开启了郑光美和他的学生们在乌岩岭长达四十多年的黄腹角雉研究之旅。

黄腹角雉是中国特产鸟,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和江西等地。它们在树杈上筑巢和夜宿,擅长奔走,飞行迁移能力较弱。因分布区狭窄,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对这种珍稀鸟类几乎一无所知,1983年夏,郑光美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张野外生活的黄腹角雉雄鸟和雌鸟的照片。

1984年4月,为了深入研究黄腹角雉的习性,郑光美再次来到了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期间,他曾在大雨中从倾斜的石板上滑了下去,靠慌乱间抓住了一棵孤零零的小树才得以脱离了危险。就是在那次考察中,又一次冒雨上山时,郑光美无意间发现了一个一只黄腹角雉的鸟窝,窝里还有4枚土黄色的卵。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野外发现黄腹角雉的巢。

此后,郑光美和他的学生们扎根乌岩岭,对黄腹角雉开展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内容涉及种群数量动态和分布、栖息地选择和巢址利用、繁殖行为和繁殖成功率、雏鸟生长发育、食性和食物营养分析、种群生存力、栖息地片段化及其适应能力、对人工巢的利用、能量代谢、人工驯养与繁殖等方面。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不仅使黄腹角雉的科研水平也处于了世界雉类研究领先的地位,也使乌岩岭成为黄腹角雉研究的重要基地,以及鸟类学人才的培养摇篮。

黄腹角雉之外,郑光美还带领学生先后开展了藏马鸡、褐马鸡、白马鸡、白鹇、红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白冠长尾雉、海南孔雀雉、斑尾榛鸡、红腹锦鸡、白腹锦鸡、血雉、四川山鹧鸪、环颈雉的繁殖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并主编出版了《中国雉类》学术专著。所主持的“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的生态生物学及驯养繁殖研究”课题荣获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为我国鸟类学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

除了对雉类的研究,在近70年的科研生涯中,郑光美的研究领域涉及了鸟类学的方方面面,涉及的鸟类物种除了雉科鸟类外,还包括了麻雀、红尾伯劳、红背伯劳、牛头伯劳、三道眉草鹀、黄眉姬鹟、白眉姬鹟、黑嘴鸥、朱鹮、黑颈鹤、灰脸鵟鹰、巨鹱、企鹅等,乃至两栖类、兽类和古鸟类。

60年代开始,郑光美就带领考察队伍对秦岭的动植物进行了综合考察,撰写的《秦岭南麓鸟类的生态分布》,他长期关注黑嘴鸥、朱鹮、黑颈鹤、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水鸟的保护,提出了一系列的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对策。他还曾研究过新疆,以及南极的鸟类,填补了大量研究空白。

除了野生的鸟类,郑光美还关注城市鸟类生态和鸟类群落,他研究北京及其附近地区冬季鸟类的生态分布,关注城市化对麻雀的影响,并曾首次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对城市鸟类群落丰富度和岛屿化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将我国鸟类群落生态学推到了新的高度。

为中国鸟类正名的大师

郑光美对中国鸟类研究的另一大贡献是他主编的《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一版)(2004年出版)。

名不正则言不顺,科学的基础在于定义和分类,分类对于生物学研究,尤其是鸟类学的研究尤为重要。鸟类的分类涉及分类系统和地位的确认,种和亚种的归并和分离,以及中文名的规范,甚至还包括分布区的界定等。

1956年、1958年,已故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院士主编出版了《中国鸟类分布名录》(上册)和《中国鸟类分布名录》(下册),奠定了中国现代鸟类分类的基础。这个分类系统几经更新,至1987年的《中国鸟类区系纲要》(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 of China),共记录确认中国鸟类1186种(2139种和亚种)。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生命科学获得了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新技术在分类学研究中的应用,使宏观分类学的成果获得了进一步的验证和提高,鸟类分类学是这一革命性变革的先驱。以Sibley C. G.为代表的鸟类学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蛋白电泳和DNA杂交提出了全新的世界现存鸟类分类系统。

为了与世界主流分类系统接轨,规范我国鸟类的分类,勘定最新的鸟类名录,在郑光美主编的《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一版)中,他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鸟类的分类和分布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对原有的分类系统做了较大的调整,确认中国鸟类1332种(2261种及亚种)。此后,随着国内外鸟类分类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鸟类新纪录的不断发现,尤其是观鸟爱好者为鸟类的分布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数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在2011、2017和2023年相继更新,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此外,为了便于国人了解和掌握世界鸟类现状,郑光美还于2002年和2022年主编出版了《世界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1版和第2版。这些名录的出版,已经日益成为中国鸟类开展学术研究、宣传教育和保护管理不可或缺的基础。

影响力溢出了动物学界

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同时,郑光美始终没有放松向年轻人传道授业。他特别重视本科教学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国内率先提出野外实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动物的辨识、标本采集和制作的层次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野外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和主动学习。

指导野外实习期间,郑光美每天都有十几个小时和学生在一起:早上4:30带学生听鸟叫、指导学生在野外识别鸟类,白天教学生制作鼠类标本、指导同学做小专题研究、为学生答疑,晚上做专题讲座或与同学交流……事务再繁多,他都能坚持推开一切事务,每年随本科生到海拔1300米以上的野外基地进行为期两周的山地动物野外实习。即便年逾八旬,还背起包和学生一道上山。

郑光美的杰出教学能力,让他的影响力溢出了动物学界,蔓延到了古生物学界。

因为他常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而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正是开展古鸟类研究的基础,所以,我国早期开展古鸟类研究的学者,都不同程度得益于郑光美的指导。多名北师大生物系的学生,包括郑光美的三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科研院所和高校从事古脊椎动物学,甚至直接从事古鸟类学研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授课之外,郑光美非常重视鼓励年轻人的学术研究。他推动搭建了旨在促进鸟类学研究生交流的学术平台“翠鸟论坛”,迄今翠鸟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19届。还和弟子们自掏腰包设立了“中国鸟类学研究学术新人奖”,鼓励学术上崭露头角的鸟类学研究新人。2010年牵头成功申办《Chinese Birds》这一鸟类学英文学术刊物,后改名为《Avian Research》,创刊以来担任主编10年,刊物影响力迅速增大,于2014年被SCI收录。

2002年8月“第23届国际鸟类学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作为大会组委会主席,他精心谋划、积极组织,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名鸟类学家参加了大会。这是国际鸟类学委员会成立100多年来首次在亚洲举办的会议,成为我国鸟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而今,因为对中国鸟类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一个发现于河北丰宁县、距今1.31亿年,已知最原始的孔子鸟类新属种,被命名为郑氏始孔子鸟(Eoconfuciusornis zhengi),正是为了纪念这位对中国的鸟类学与古生物学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鸟类学家郑光美。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792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