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图源:Pixabay

研究生教育已经积重难返。本来多数博士项目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终身教授,但是今天,就读于美国研究生院的人中只有7%能够从抢手的教席中分一杯羹。在这种环境中,毫不夸张地说,不存在所谓的“另类学术行业”:学术界本身就是另类行业。而身在其间的人,往往觉得自己只擅长搞研究和教书,进而不停告诉自己,离开是错误的选择。

这是前杜兰大学古典学助理教授,目前已经成为一家全球咨询公司首席提案经理和战略规划人的克里斯托弗•卡特林写在他那本《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开头的一段话。

体面地“离开”,而非狼狈地“逃离”学术界,这种离开是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和期许有了更客观的认知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要做到这一点,卡特林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用了两年的时间筹备,会见了超过150人,才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离开大业。

之后,这位成功的转型者把自己两年来的思考和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希望利用这些经验帮助那些被困在学术界,不上不下的年轻们,如何克服对象牙塔外真实世界的恐惧,以及如何寻找学术界之外,自己的新领域。

在书中,卡特林辛辣地刺破了外人眼中围绕着学术象牙塔的美妙的肥皂泡,他历数了学术工作的种种不便——在这里,大多生活选择在自己的掌握之外,大到工作地点,小到休假时间,你的家人必须为你这个学者做出牺牲而非相反;在这里,看似完美的职业弧线和目标明确的上升途径,却竞争极其激烈;在这里,人们拥有着贬低金钱价值的理想主义,与之相配的却是偏低的薪酬和几乎成为了常态的贫穷;这里的人坚信只有这里的工作才有意义,并怀疑营利性公司中工作的意义,然而,谁不是在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呢?

在书中,卡特林写道:离开学术界是困难的。你面临的不仅是放弃一个你视为天职的领域所带来的障碍,你还必须应对现实中的负债、低薪、缺乏福利等,这些是大多数人成为专业学者的头十年或更长时间里所面临的事实。这些事实让寻求新职业——以及培养新职业所需技能——的风险看起来无比巨大。正是这个原因,许多学者选择安于现状,不去追求可以带来更多满足感、稳定性或存款的新工作。

一位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后曾对这本书评价道:“这本书有助于面对现实,适应这种新常态。并且重要的是卡特林给出了管理恐惧和羞耻的建议,照顾了那些伴随着失去作为学者的自我概念而出现的悲伤”。而这些来自西方学术界的第一手经验,对于一个希望进入学术界工作的中国年轻人, 借此对自己在学术界生活进行理性审视,可能是更大的意义。

作者 | 克里斯托弗·卡特林

如同大多数学者,我们早就习惯了重大的生活选择在我们的掌控之外。

虽然你可能早就明白这一点,但是,高等教育行业对在其中工作的学者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实际上,学术界的就业市场非常奇怪。你是否还记得,你在节假日的晚餐上解释招聘周期时家人们疑惑的眼神?不是因为你胡说八道,或者你没有解释清楚。这是因为学术界对你的限制截然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从业者的经历,它们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哪怕只是关注我妻子寻找终身教职的故事,我们也能发现,高等教育在五个方面阻碍了我们做出重要的人生选择:

·地点。论文答辩后五年之内你能找到什么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在哪里生活。

·取舍。你能否拒绝一份工作,可能取决于你能否在一年内接到多份邀约。

·时机。你只能在8月到11月期间申请长期工作,在11月到次年4月期间申请定期职位。

·伴侣。如果你有伴侣,不管你在哪里找到工作,伴侣都得跟着你——除非你们可以分居。

·教席。你的合同类型决定了你能否继续从事你擅长的工作;换句话说,你被聘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还是助理教授,比你的教学质量、学术成果或群体影响力更加重要。

如果你想为高等教育对你的要求开脱,那么接受这五种想法或许是说得通的。但这些限制不是正常的,接受它们并不是思考你的工作的健康方式。一旦你决定离开学术界,就该抛弃这些态度了。

对我和妻子马洛里来说,她在那所基督教学院的工作促成了这个抛弃的过程。这带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她发现终身教席不是她想要的学术道路,而我被迫承认彻底不当教授才是最好的。

不管是什么导致你准备离开学术界,这种局面都给了你一个独特的机会,可以重新评估你想要的生活和价值。你不仅能够回答这些问题,而且必须回答它们。当你把目光投向象牙塔之外时,保留那些对你的思维的旧限制,将阻碍你找到成功和幸福。

而摆脱最初对非学术工作的恐惧,会引导你进入一个鉴别期。大体上说,改行的这个阶段,要求你回答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将影响你接下来的旅程:

(1)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2)你想从职业中得到什么?

(3)你如何最好地协调二者?

这些问题几乎是最大的问题,坦白说,我不能直接告诉你该怎么思考。你的答案必须由你自己给出。不过,我可以给你一套框架,让你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处理这些问题,并且可以准确鉴别出一套你能接受的价值观。

我在本章中描述的策略有助于你用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你的生活和行业——不再把某一份工作视为幸福的唯一决定因素。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必须打破你很容易在个人成功和职业成功之间做出的人为区分。不过,这种鉴别本身不是目的。它的价值在于它让你有能力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有能力采取行动。

离开学术界,重获你的人生选择

一旦离开了学术界,你的个人和职业生活的5个方面就回到了你的掌控之下:地点、人际关系、职业轨迹、薪水、工作的意义感。评估这5个领域对你的重要性,是进入新行业的关键第一步。随后,这些决定让你可以更快、更坚定地对行业选择进行优先排序。

虽然在鉴别的过程中思维发散一些是好事,但是请记住,这五个范畴可能会相互交叉,优先考虑一个范畴必然会波及其他范畴。

举几个例子可以更清楚地说明这种风险。决定与留在学术界的配偶住在一起,可能会阻碍你选择居住地。同样,虽然搬到硅谷可能会打开科技的大门,但它也迫使你谋求高薪职位以支付高昂的生活费用。权衡利弊是不可避免的,但请不要让它们阻止你采取行动。你要牢记你选择了什么,为什么如此选择,然后踏上一条最接近你价值观的道路。

我们先看看离开学术界后重获的一项主要权利:决定住在哪里。从基本层面看,这一选择可能意味着在城区、郊区、农村之间选择。你甚至可能把改行作为在外国生活的一次机会——或者在长期工作后回国的一次机会。

虽然理论上选择是无限的,但大多数人的选择实际上是有限的。生活成本或许决定了你能否负担某个地区的定居费用,而想在外国生活的人可能要学会讲当地的语言。地理环境也会限制你能从事的具体工作。毕竟,你可能更倾向于在家附近的某个机构找到工作。普普通通的数字也会让你的求职变得更容易或更难:在你的居住地设立办事处的政府部门、公司和慈善机构越多,你找工作就越容易。不过,这个普遍规律不是绝对的:你有可能找到某个远程岗位,可以在任何能够安全访问互联网的地方工作。

人际关系是你要自行考量的另一个因素。你想离兄弟姐妹或父母更近,还是更远?这得由你说了算。你也可以如愿居住在有一帮朋友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是你长大、上大学或读研究生的地方,不过它同样可能是一帮朋友都找到工作的地方。他们具体在哪里,并不重要。如果你觉得靠近所爱之人是重要的,那就把求职和这个优先事项关联起来。

这种选择自由,对于有伴侣的人来说尤其振奋人心。我知道与伴侣分隔两地——并且担忧彼此的工作会让这种局面持续下去的感觉。假如你目前遭遇了这种局面,那么离开学术界将消除很大一部分焦虑。

你们有些人可能有更迫切的担忧。如果学术界的不安全感和要求妨碍了你组建家庭,那么你现在可以自行考量你是否想要组建家庭。如果你的答案为“是”,这就带来了一系列次要的考量:哪个地区有最好的医院或学校?在哪里最容易找到长相厮守的伴侣?哪些地理环境让你很容易适应?

你还可以把这种鉴别运用在职业轨迹上。不过,我指的不是你靠什么谋生,而是你希望这份职业在你的前行路上如何发展。两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一区别。

让我们从熟悉的路径说起。大多数学者在他们的职业中遵循我所说的杰出模式(minence model),在某一领域奠定杰出的声誉,然后努力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晋升更高级别虽然很常见,但它不会明显改变你的日常工作。不管是助理教授还是正教授,你都要主持课程、实验、研讨班;开展研究;在各种论坛上展示你的成果。

这种职业弧线是最初吸引克里斯·帕帕佐普洛斯进入学术界的原因。他在成长过程中目睹了许多家庭成员从事医学工作,这是一个专家通过不断深化专业知识而进步的领域。因此,从事物理学的好处是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很容易向希腊的亲友们解释。只有到了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克里斯才寻找一条新的出路:他不再为粒子加速器搭建复杂的计算机模型,而是担任卡玛信用的数据科学家。

学术界低薪背后的文化适应

薪水是你在改行过程中需要鉴别的第四个领域。找到教授教职之外的工作的人,会认为这个话题比几乎其他所有话题都重要——而且他们明白这是学术界羞于启齿之事。职业咨询师证实了这种家喻户晓的传闻,并且表示这种态度尤其盛行于人文学科的学生之中。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是一个关于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的问题。研究生期间,老师教我们要热爱我们研究的东西,而且告诉我们赚钱不是我们的天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观点在我们的心中扎根,我们开始将一定程度的贫穷(至少不富有)与我们的工作本身联系起来。

这种信念会导致你遭受许多本不该容忍的屈辱。我们都认识这样的人,他们为了搬到国外从事一年工作而花费不菲,或者在为出版社评审稿件时只得到“书面回报”而非金钱报酬。这些负担甚至可以成为一个自豪的标志,因为学者们试图比同僚们更多地表现他们对使命的奉献。

已经离开高等教育界的人的普遍共识是,一旦你抛弃这些信念,对你的职业和报酬采取更务实的态度,生活会变得更好。无论你最终认为财富不是你的首要关切,还是认为财富本身值得追求,你都无法回避一个简单的现实:金钱是我们社会用来帮助人们获得想要或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工具。无论你如何浪漫化你的赚钱方式,都无法改变这一基本事实。

与此同时,坚守一种贬低金钱价值的理想主义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它允许学术机构剥削最在乎这些机构的人。虽然史蒂夫·乔布斯热衷于用技术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但没有人建议他应该无偿工作。我提倡你用同样的方式来思考金钱。想从你的工作中获得合理的报酬,这没什么可耻的——我们没理由嘲笑向雇主索要合理报酬的观点。

你的学术背景必然会影响你对这个话题的看法。虽然大卫·恩格尔是一名学者,但他渴望过波希米亚式的生活,摆脱财务的烦恼,把精神生活放在首位。学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给了他正式的语言和思想上的伪装,来捍卫这一立场:他们指责为金钱而烦恼是自甘堕落,并呼吁追随者重视真理和理性。

尽管有这种使命感,大卫在研究生期间依然与教授们共进晚餐,培养对葡萄酒的爱好,并学会欣赏一件优质羊毛夹克的做工。一开始,短视让他对这些矛盾视而不见,几年后才明白自己短视的原因:他的出身很像他研究的古代哲学家们。虽然他们坚信真理高于一切,但是他们个人处境的优越意味着他们没必要工作——所以他们很容易宣称金钱并不重要。

但是,由物质构筑的安全网对于预防心理崩溃是徒劳的。大卫在多年里一直把身份认同等同于思想上的使命感,但是对新行业的追求迫使他寻求新的自我意识。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他对于自我的旧看法没有映射到现实中——他甚至因为爱慕虚荣而内疚。这种认识使得离开学术界对他而言愈发困难,尤其是当他在一家大银行的数据录入隔间里开始新的职业生涯时。

十多年过去了,大卫现在是富国咨询的常务董事,金钱(有点讽刺地)成了他职业生活的核心。虽然改行带来了挑战,但是他过去研究的哲学中高尚的层面依然存在:大卫依然珍视智慧,定期参加职业论坛,给学者们提供建议来避开他年轻时踩过的陷阱。

克里斯蒂·洛奇的经历则截然不同。因为被单亲妈妈养大,所以她从小就知道有足够的钱来付账单是很重要的。因此,她在攻读中世纪研究博士学位时,对所谓的精神生活没有什么情感依恋:她知道在金钱上不能妥协太多,现实中的财务困境是应该避免的。

在大卫那里“为更高理想牺牲自己”的个人叙事,在克里斯蒂这里没有分量。一旦接到新的工作邀约,她就会用她的生活成本和其他开支来衡量这份工作。这种计算不难,却非常有力:因为她知道每个月现金流的收支平衡点,以及她想存多少钱,所以她能擦亮眼睛与对方谈判——而且能站在更强有力的立场上为自己说话。

如今,克里斯蒂在财务安全和个人真诚之间取得了一个适合她的平衡点。她白天是俄勒冈大学伦奎斯特商学院的就业咨询师,晚上则经营自己的公司,帮助学者在其他行业找工作。

上述故事展示了你离开岗位后看待金钱的几种态度。当然了,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你可以决定你的薪水是至关重要的还是无足轻重的,或是介于两个极端之间。在做出评估时,请诚实考虑你希望金钱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并由此进行优先排序。

重新审视工作的意义

最后一个鉴别的领域,是工作的意义感。上文说过,许多学者认为他的职业生涯是一种天职。有了这种使命感,你就感觉你做的事在真实的、生存的意义上是重要的。无论你是在推进人类知识的极限,还是在塑造下一代公民,责任似乎都很重大——而且这项工作很值得做。

但更重要的是问问自己,通过为谋生而劳动来支付账单有多重要。有些人满足于从事“一份工作而已”,他们在爱好、家庭或慈善工作中找到更深层的满足感。另一些人则不满于职业与价值观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考虑你希望站在哪种立场时,请注意不要混淆一个机构的税收结构与推动它工作的使命。通常,你会为这三类雇主工作:(营利性)企业、(非营利性)基金会和慈善机构、政府(公共部门)。虽然这三种称号听起来好像提供了关于该机构所做工作的有用信息(至少说明了该机构的优先事项),但是它们在实践中帮助不大。

首先,许多营利性公司为世界做了大量贡献。它们提供基本的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支持与它们的企业使命、员工价值观或它们所在社区的需求相一致的慈善机构。相反,很多非营利性基金会的存在是为了促进某种利益,而不是向有需要的人提供直接援助。当我在2019年撰写本书初稿时,全球各地的政府项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政治化,它们的许多活动是由党派狂热而不是由需求和共识驱动的。

“社会创投”(social ventures)的出现让这一局面愈发复杂。这类组织既旨在解决困扰社会的系统性问题,同时又属于营利性机构。所以,一个组织所做的工作类型更多地取决于其使命、文化和价值观,而不是其法律结构。在判断你有多关心你的工作对世界的影响时,这些属性才是你需要考虑的。

如果你的选择不是为他人工作,而是自己创办一家企业或非营利组织,虽然这条路有它的挑战,但它的回报是你可以更好地掌控你做什么、做多少、与谁合作。当你把工作与价值观关联起来时,你不得不成为意义的唯一决定者,以及如何追求意义的唯一决定者。

老实说,我在开始求职时并不了解这些区别。我认为非营利组织是好的,而公司是坏的,我很难想象我担任的职位与教育毫不相干。有些工作我认为在形而上学层面是好的,我也很在乎这类工作——并且一想到要给企业卖命,我就惊慌不已。

今非昔比。如今,我的工作是为一个巨大的营利性组织招揽新业务。但是,不像你所预料的那样,我不必在价值观上做出妥协,来弥合过去的想法和现在的角色之间的反差。恰恰相反,我必须重新定义,利用我的职业为社会带来影响意味着什么。

改变我的视角的一个方法,是重新思考“重要性”这一概念。我一直假设我的学术工作比学术界外的人们试图应对的挑战更加复杂,而且错误地把困难等同于重要性。对其他行业的了解很快纠正了这一误解。事实上,如今公司、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所承担的工作,与我在图书馆构想的那些最困难的项目一样棘手,一样需要深思熟虑。许多工作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一份工作事关重大时,你必然会感受到它有多么不同。作为一名学者,我研究一位在全球读者寥寥的冷门罗马诗人。没有人会因为我的见解而变得更好或更糟:我所做事的只影响到“学术讨论”。另一方面,我现在支持的项目却塑造了诸多公司未来的经营方式,可能影响数万人甚至数百万人。干好这份工作的压力是令人振奋的——给我一种作为教师和学者时从未体验到的肾上腺素激增。

你或许还担忧,通过企业或政府途径应对世界挑战的人,不像学术界那样善于制定细致和公平的解决方案。我承认,我很惭愧我一直持有这种傲慢的观点——而且我很高兴地发现,改行过程中遇到的人很快纠正了我的误解。

一份非学术性的工作也让我能更充分地参与生活的其他部分。我和妻子能够组建一个家庭,公司在我儿子出生后第一年提供了16周的带薪陪产假。这项福利不仅让我在儿子回家后马上与他亲密相处,还让我在马洛里重回岗位和适应教学期间作为孩子的主要监护人。

我所关心的慈善组织也从我的改行中受益。正如我在上一章末尾所说的,在商业领域的工作锻炼了我的战略思维,并让我了解了组织设计和运作。这些新知识让我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尼亚萨古典学社区”之类的团体,把他们与更广泛的捐赠者和支持者网络联系起来。意识到我有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定期经济援助,这总是一件好事。

在关于鉴别的初步介绍中,我试图明确一点:最重要的结果是找到各种优先事项之间的平衡,它对你和你的家庭都是舒适和有效的。我很高兴,我把我对于世界的影响,与支撑这种影响的赚钱方式区分开来了。毫无疑问,你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但是,只有明确了你希望你的工作有多大意义——以及你如何定义“正面影响”——你才能从事完全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工作。

《离开学术界》封面,克里斯托弗·卡特林著,何啸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863篇文章 1天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