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图源:pixabay

撰文|张天祁

 ●                   ●                    ●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发布了2024年第二批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理结果通报。相比今年首批学术不端通报,本次通报没有提及具体的工作单位。此次通报涉及12所高校和14人,其中有两位评审专家,其中一位还进入了2023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名单。

本次通报揭露了一系列违反科研诚信的行为,包括近年受重视程度提高的评审请托和论文工厂问题,以及数据篡改、伪造研究结果、抄袭剽窃、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署名等。相关人员受到追回、已拨资金通报批评,以及被取消3-5年国自然基金评审、申请和参与申请资格等处理。

01

惩治请托,

评审专家受罚

近年来,对科研项目评审中请托、“打招呼”的处理越发严格。2023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对评审中的请托现象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样在这一年,基金委开展了防范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

2024年,自然科学基金委继续推出了更多新举措。7月19日,科技部也发布了《关于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关项目评审请托问题处理的通报》,对请托人员、评审专家以及相关辅助人员的情况进行了公示。

在今年基金委首批不端行为通报中,已经出现了两起有关请托的案例。一是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季节2022年组织线上会议收集潜在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信息,并在下一年度的申请中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形式为自己申请的重点项目,向多位潜在的评审专家请托;一是华北电力大学的杨立军通过发送邮件等方式向多位潜在的评审专家请托[1]。

在本次基金委不端行为通报中,首次出现了评审专家因请托问题受到处分的案例,并公开通报了评审专家的全名。受到处分的评审专家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力,其中一位还是2023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之一。

陕西某三所高校刘建妮(西北大学)、全成(长安大学)和程海(西安交通大学,2023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等存在请托问题。刘建妮在2021年重点项目通讯评审过程中通过邮件等方式向多位可能的专家请托,并违规获取并泄露了会议评审投票结果。在重点项目答辩前打探评审专家信息并向多位专家请托。此外,在2021年面青地项目会议评审过程中,刘建妮泄露了自己的评审专家身份,为项目申请人提供帮助,并泄露了评审信息。

全成和程海两人则是接受了刘建妮的请托,泄露自己评审专家的身份,并且会议评审前与刘建妮约定了答辩时提问的问题,会议评审结束后向刘建妮泄露会议评审结果。全成还泄露了参会时见到的其他会议评审专家信息。

根据相关规定,刘建妮被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参与申请资格3年,评审专家资格5年。全成、程海被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参与申请资格2年,评审资格3年。三人还受到追回已拨资金,通报批评的处分[2]。

过往基金委通报的涉及请托的行为不端案例中,多是申请人通过邮箱、电话、微信等联系潜在的专家,要求关照或者给评审专家提供拟定好的评审意见。评审专家也有被取消资格的先例,但大多是因为违规披露信息、抄袭申请人申请书内容、评审专家互相交换意见等情况。没有直接与请托问题相关联。

2020年通报的一起案例中,实际上涉及了请托问题。当时的通报是云南大学武四新在申报项目过程中,通过电话联系可能的函评专家云南某某大学杨某某。可以看到,通报中并没有提到相关评审专家的全名和单位。这起案例中最后只有武四新受到了处理,评审专家并未受影响[3]。

本次评审专家由于涉及请托问题受到处理,可能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简称《处理办法》)2022年的修订有关,修订中特别将“打探、打招呼、请托、贿赂、利益交换等”中的“打探”、“打招呼”、“请托”纳入科研不端行为予以惩戒[4]。而在2020年武四新的案例中,参考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并无关于请托的条款。

本次全成、程海取消评审专家资格的依据,就是《处理办法》第五十条第一项、第四项,即评审专家“违反保密或者回避规定的”“接受请托等原因而进行不公正评审的”,按规定取消评审专家资格二至五年,给予警告、内部通报批评或者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不再聘请为评审专家。

从处理和通报方式的变化,可以看出基金委对请托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相关规定在请托问题上的完善。

02

图片造假,

医学论文造假的重灾区

近年热议的问题论文撤稿、图片造假、论文工厂等问题,以及部分热门学术事件,在本次通报中也有体现。

今年年初引发全网关注的学生举报导师事件,在本次通报中得到了回应。2024年1月16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系教授黄飞若课题组 11 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发布一份包含 125 页正文的图文举报材料,实名举报黄飞若多个方面涉嫌学术不端的问题。

2月6日,校方通报,黄飞若作为通讯作者发表的10篇论文存在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和图片行为,2篇论文署名不当,1项科研项目的申请书和结题报告使用了存在学术不端的论文。主编的教材也重复了其他教材的内容。学校决定撤销黄飞若一切职务和教师资格。

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对黄飞若和合作者王同心的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10篇论文中1篇存在图片混用问题,1篇存在文字重复问题,1篇存在伪造数据问题,其他7篇存在数据篡改问题。最终取消黄飞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参与申请资格5年,取消王同心申请资格3年。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今年首批不端行为通报中,三分之一的案例都与医学领域有关。本次通报中同样出现了多起医学领域的案例,问题集中在图片重复和造假方面。

辽宁某高校的燕秋(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表的6篇论文出现了图片使用混乱的问题。实际上,早在2019年,学术交流平台PubPeer上就有人指出燕秋的部分论文图片重复的问题,后来更有人指出图片和2017年他人发表过的文章重复[5]。

浙江某高校胡静波(宁波大学)论文被指存在伪造篡改问题。他虽然不在医院工作,但出现问题的两篇论文涉及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合作者中也有来自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这两篇论文都是撤稿论文,其中发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的一篇是因为涉嫌图片重复使用被撤回,总编辑共找到四处图片重复的情况,但作者并没有回应编辑分享原始数据的要求[6]。

河南某高校张凤妍、王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两篇论文分别被指出购买数据、图片使用混乱的问题。实际上问题可能更加严重,张凤妍的一篇论文在PubPeer被指可能出自论文工厂,而且与知名打假人伊丽莎白·比克 (Elisabeth Bik)在2020年初发现的400余篇造假论文属于同类,它们的图片都是同一个来源生成的。共同点是蛋白质印迹条带都是间隔非常规则,具有哑铃或蝌蚪形状的光滑外观。

学术打假人们的追查发现,这背后有着一家论文工厂,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中国山东和河南的医学院学生和医院临床医生。这些论文发表于2016到2020年之间[7]。

《知识分子》曾在过去有关论文造假的报道中,介绍过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识别论文工厂的研究。论文工厂出产的论文从最早的每年几篇,逐年增多,到2014年已达到每年百篇以上,2018年后更是达到每年千篇以上。SCI论文中,医院是发表论文工厂的论文重灾区,占67.5%。并且全球医院发表的SCI 论文中,产自工厂论文几乎全部来自中国的医院[8]。

图片造假尤其是图片复制这种方式,也和论文工厂有着高度的关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的徐奇智发现中国图像学术不端从2013年开始大规模出现,现在仍处于高峰期,而且图像学术不端撤稿数据的增长和论文工厂大规模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徐奇智告诉《知识分子》,很多因为图片复制撤稿的论文,复制的都是同样的图像,尽管他们的作者之间都毫无联系,这暗示着背后很有可能存在有组织地造假[9]。

也就是说,本次基金委通报的医学领域典型案例,可能还是论文工厂图像造假的冰山一角。基金委能否更彻底地调查和解决造假问题,仍有待观察。

 参考文献: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801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