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撰文 | 姚湧  小学森  庐州月

责编 | 既来知  

●                    ●                    ●

1

男性口腔HPV感染率有多高?

图片来源:pixabay.com

研究显示,口腔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口咽癌(oropharyngeal cancer,OPC)的发生相关。尽管OPC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但人们对口腔HPV感染率的了解十分有限。近日,美国莫菲特癌症中心Anna R. Giuliano团队对2005年至2009年来自美国、墨西哥和巴西的3137名男性的口腔HPV发病率进行了观察性流行病学分析。研究人员还对新感染HPV的个体进行了57个月左右的随访,评估了累积发病率和与获得性感染相关的因素。结果显示,口腔致癌性HPV的发病率为2.4例/1000人月。口腔HPV感染的风险与饮酒、有男性性伴侣、有更多的长期女性性伴侣、更频繁的口交和更高的教育程度显著相关。这些数据表明,男性一生中都有感染口腔HPV的风险,提示男性疫苗接种以降低HPV感染的重要性。相关论文于10月18日发表在《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4-01824-5

2

居民区绿地还能降低肾结石患病风险

图片来源:pixabay.com

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也是很多疾病的致病因素。栽树种草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愉悦身心,促进身体健康。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肾病科Jinbo Chen团队运用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419835名参与者的健康数据,分析了环境污染、居民区绿地和肾结石发生之间的关系。在12.7年的研究随访期间,共有4503人被诊断出肾结石。分析显示,肾结石风险与空气污染评分、PM2.5、PM10、NO2和NOx呈现正相关性,风险提升6%左右;300米缓冲绿地和1000米缓冲绿地能使居民肾结石的发生风险分别降低5%和8%。研究人员认为,绿地面积的增加可以降低居民区的PM2.5和NO2水平,更有益于人们的健康。相关论文于10月22日发表在《暴露科学与环境流行病学杂志》(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0-024-00728-0  

3

居家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抑郁

图片来源:pixabay.com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已被视为治疗重度抑郁症(MDD)的新方法。近日,英国伦敦国王学院Cynthia H. Y. Fu团队完成了一项为期10周的家庭tDCS治疗抑郁症的的远程、多点、双盲对照临床试验。174名年龄在18岁或以上的中重度抑郁症患者被随机分为积极治疗组或假治疗组。积极tDCS治疗共持续10周,其中前3周每周治疗5次,后7周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持续30分钟;阳极放置在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上,阴极放置在右背外侧前叶皮层上,积极治疗组电流为 2 mA,而假治疗组电流为0。试验结束时,通过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量,患者的抑郁症状显示出显著改善:积极治疗组改善9.41±6.25分,明显高于假治疗的7.14±6.10分。相关论文于10月21日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4-03305-y  

4

人类工业活动“照亮”北极

图片来源:pixabay.com

气候变暖使得人类更容易进入北极地区活动,促进了工业和城市化进程。近日,瑞士苏黎世大学Gabriela Schaepman-Strub团队利用卫星获取的夜间人造光数据量化了1992年至2013年北极地区的热点区域和人类活动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在纳入分析的1640万平方公里中,有839710平方公里(5.14%)是由人类活动“照亮”的,年增长率为4.8%。欧洲北极地区以及俄罗斯和阿拉斯加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区是夜间人造光的热点地区,高达三分之一的土地被照亮,而加拿大北极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片漆黑。平均而言,北极只有15%的照明区域有人类长期定居,这表明人造光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由人类的工业活动造成的。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独立于经济数据的标准化方法,对北极地区的人类工业活动进行空间评估,为高度脆弱的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规划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数据。相关论文于10月21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322269121 

5

工程改造益生菌用于清除肿瘤

图片来源:pixabay.com

针对实体瘤的免疫抑制和变化多样的微环境,联合疗法提供了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案。近日,中国台湾Kurt Yun Mou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单载体组合抗癌疗法,该疗法主要基于能同时分泌免疫治疗和溶瘤效应分子的lpp基因敲除益生菌Nissle1917(EcN)。该益生菌的细胞膜仿佛被打孔,可以把效应分子新白细胞介素-2/15(Neo-2/15)细胞因子功能化的抗PDL1纳米体(aPDL1-Neo2/15)和抗间皮素功能化的溶血素E(HlyE-aMSLN)“泄露”到肿瘤微环境,同步免疫激活和肿瘤靶向细胞溶解活性,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提高肿瘤免疫细胞浸润,建立抗肿瘤免疫记忆。通过小鼠实验,科研人员验证了该疗法的效力,并且动物机体对lpp基因敲除益生菌的静脉注射表现出很好的耐受性。相关论文于10月22日发表在《细胞报告·医学》(Cell Reports Medicine)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xcrm.2024.101793  

6

二氧化碳“捕手”

图片来源:pixabay.com

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首要促发因素。从空气中直接捕获二氧化碳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简单而粗暴的方法。近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Omar M. Yaghi团队合成了一种具有烯烃键的多孔晶体共价有机框架(COF),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改造。这种COF(称为COF-999)可以从露天捕获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浓度均为400 ppm时,COF-999在干燥条件下的容量为0.96 mmol/g,在50%相对湿度下的容量均为2.05 mmol/g。研究人员用这种COF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的露天环境中进行了100多次吸附-解吸循环测试,发现其性能完全保持不变。该研究证实,COF-999循环稳定性高、易于吸收二氧化碳(18.8分钟内达到一半容量)和再生温度低(60°C),是一种从露天捕获二氧化碳的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相关论文于10月23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080-x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863篇文章 1天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