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图源:pixabay

撰文|苏惟楚

 ●                   ●                    ●

日前,中国疾控发布了一些研究数据,其中披露了2010年至2022年的关于抑郁症的重要队列研究数据。[1]

早前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约有28万人自杀(这一数据来自《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此次中疾控研究数据进一步披露,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症都会提高人口死亡率。

在与抑郁与死亡率的关联方面,此次数据显示,重度抑郁不只增加了自杀死亡的风险,还与非自杀伤害和心血管疾病相关。

另外,在抑郁症与死亡率的关联上,此次研究数据还重点披露了高危人群:男性、城市居民、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并提示关注这些重点人群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支持。

01

女性抑郁患者更多,

但男性的自杀率更高

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都被视作是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也是21世纪自杀率上升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抑郁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2019年,中国发布首个全国成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其中显示,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障碍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女性终生患病率为8%,男性为5.7%。[2]

相关分析中,经济发展导致的压力剧增、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都被视作抑郁发生的原因,也具体表现在个体的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一旦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进一步诱发极端行为,比如自杀或自伤。[3]

另一组研究通过比对2009年至2019年的抑郁发病趋势,对当前抑郁症在中国的严峻挑战进行了进一步阐述。[4]

数据显示,1990年,中国抑郁症患者数量为3130万例,到了2019年,这一数据增长了31%,为4100万例。而男性和女性抑郁症发病数分别增长了37%和27.8%。2019年,女性抑郁患者为2600万例,男性为1400万。男性较女性抑郁发病数显著增加。

不同类型的研究都印证了中国女性抑郁数量高于男性,但这一次中国疾控的数据提示了另一风险,重度抑郁男性的死亡是女性的三倍,研究提示了部分原因,与女性相比,男性更不容易寻求帮助。

2010年,美国三所大学的研究者对45名有抑郁史的男性进行了定性研究,研究者发现,男性抑郁患者更倾向回避自己的感觉,他们相对不愿意哭泣或和人倾诉,而是表现得坚强、隐忍。一些受试者承认,他们难以向朋友、家人或健康服务从业者启齿讨论自己的病情。[5]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自杀性别的风险也出现了变化。

根据费立鹏等人对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自杀死亡做的统计,1995年-1999年,每年约10万人死于自杀,其中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6]

然而,这一现象在2005年发生逆转。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等在2024年发布了《The long-term changing patterns of suicide mortality in China from 1987 to 2020: continuing urban-rural disparity》(《1987 年至 2020 年中国自杀死亡长期变化模式》)。

文中显示,2005年之前,中国女性的死亡率高于男性,2005年之后,性别死亡率差略有逆转,并逐渐扩大。[7]

1987 年至 2020 年中国城乡各性别自杀死亡率趋势

相关讨论认为,传统中国社会,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自杀被认为是一种与困境抗争的方式。尤其对于农村女性而言,当前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生活条件和医疗保健服务的改善(能够应对冲动性自杀)降低了农村女性的自杀风险。农药限制和女性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也被认为是自杀风险下降的原因。

02

老年抑郁问题值得关注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老年抑郁问题尤为值得关注。根据《中国居民1990年与2019年抑郁症疾病负担情况比较》中的调查数据,1990年,60岁以上患抑郁人群中,男性为26万,女性为46万,2019年,60以上患抑郁的男性为83万,女性为144万。

此前,《知识分子》曾就这一话题拜访了北京回龙观医院老年科病区主任燕江陵。根据燕江陵介绍,当前在临床上,诱发老年人病情波动的因素有几种:经历丧偶或者亲人的丧失;躯体症状逐渐增多;空巢老人或者经历其他重大事件。

且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年轻人,老年人抑郁并不太好识别。

”青年人的抑郁可能会表现食欲衰退、睡眠障碍、迟缓、觉得生活无意义、有轻生念头等等;但老年人抑郁的表现主要是躯体主诉更多,焦虑问题更突出。”

甚至一些患抑郁的老年人不像抑郁的年轻人那样表现出精力衰退的症状,反而出现容易发怒、发脾气甚至产生攻击。如果情绪波动很大,又不能很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他会表达轻生的想法,“不想活了”“活着没意思”。但这些可能很多时候都被当做“老了”的一种反应,而不被认为是抑郁。

此外,中老年抑郁女性更是沉在水下的群体。临床医生们曾经介绍,患抑郁症的中老年女性非常难识别,尤其处于更年期阶段,特有的性激素水平出现波动,引发了一系列情绪变化。患者除了经历抑郁、焦虑等症状,身体感知到的失眠、心慌、乏力等进一步令痛苦增重。

但很长一段时间,“更年期”都成为一种污名,大量女性被围困。患病女性和家属将问题归因为生理变化,身体变差等,错过最佳干预治疗时间。

03

被忽视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除了抑郁与自杀的关联外,此次中疾控的研究进一步提示了抑郁与心血管死亡率的关联,这在早前的大众宣传中相对缺失。

2017年,《中国心血管杂志》的一篇研究提示了抑郁对冠心病患者的风险,抑郁使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增加了30%。且作为冠心病的伴随疾病,抑郁常预示后期更高的死亡风险及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相较无抑郁的冠心病人群,冠心病人群伴发抑郁,会降低后期的生活质量,延迟返回工作岗位,并增加医疗总成本及医疗资源的利用率。[8]

另一份关于中老年患者中抑郁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调查显示,有抑郁症状的患者心血管发病风险高,比如睡眠不安和孤独,都会增加这一风险。另外,研究提示,抑郁症状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关联并不能用传统的心血管风险评估指标来解释,比如收缩压、年龄、BMI、糖尿病等,可能还要进一步考虑大脑和神经元功能影响内分泌通路的机制。[9]

但在解释这一现象之前,我们可以做的是,重视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干预,避免抑郁症状叠加。

 

 参考文献: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863篇文章 1天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