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撰文 | 蒋海宇

责编 | 陈晓雪

我周围的伪球迷朋友,从不在战术上欣赏世界杯。他们观赛的乐趣,主要来自半箱啤酒下肚后,对控球球员无目的的嘶吼、对下注球队丢球的谩骂,还有对裁判判决 “不公”的愤愤不平。

这届世界杯,他们稍微安静了些,因为VAR(视频助理裁判)系统的使用,一举夺走了他们隔着电视机向裁判撒气的机会。VAR系统记录下的视频摆在那里,有视频助理裁判盯着,我们有什么好质疑的呢?用 “新华网”的话说,国际足联 “高举VAR武器,向‘错判’和‘漏判’宣战”。

 

不过,VAR系统真的能保证判罚准确无误吗?我们的乐趣就被这么容易被 “宣战”了吗?比利时荷兰语鲁汶大学(KU Leuven)2018年6月发表于Cognitive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Implications 的一项研究,挑战了这样简单粗暴的结论。研究发现:对于一些需要裁判主观解读的犯规动作,裁判观看慢动作回放时的判断,并不比观看常速录像时的判断更准确,而且常常还更严厉。

 

 

不是所有犯规都客观清晰

 

 

很多规则的界限非常清晰,没有商讨的余地。如果朝对方球员吐口水,我想这个球员很难狡辩说自己不是故意,而是别人凑过来接你的口水。要是有球员学马拉多纳在1986年阿根廷对英格兰那场比赛里那样,用“上帝之手”进球,被罚了球,应该也心服口服。

 

当然,有犯规,裁判不一定都能看得到。裁判是人,不能像三面观音那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个时候VAR系统就非常奏效了,因为它记录了裁判没看清,或是看漏了的犯规。当然,因为球员位置被清晰地记录了下来,越位也逃脱不掉VAR的法眼(很多读者看了这么久世界杯,听了那么多解释,也不知道越位是什么,我们也就不尝试说清楚了)

 

然而,不是所有的犯规都这么简单。双方队员争夺皮球时,难免产生冲撞,而这些冲撞究竟是否规范,犯规怎么判罚,就很暧昧了。从国际足联的《足球比赛规则》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踢踹、绊倒、冲撞、推搡、击打,还是往对方身上跳(或试图做这些动作),裁判都需要对这些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是无心的,还是鲁莽的,还是过猛用力的?他的判断会带来不同的判罚结果。如果是无心的,则不判罚;如果是鲁莽的,则会给黄牌;如果更加有侵犯性,甚至有违体育道德,则是红牌。怎么判断这些行为的严重程度,就要裁判自己拿捏了——这时,判罚便有了些主观性。

 

这种主观性不可避免,所以问题是: 观看VAR系统的慢镜头视频,会使裁判的判断主观性减少,因而更准确呢;还是让主观性的影响更大,因而产生更多偏差呢?

 

 

更严厉的判罚

 

 

既然这类犯规的判断必然包含裁判对比赛情形的主观解读,我们便无法谈论 “绝对的准确性”。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测量判断的 “相对的准确性”。在鲁汶大学的研究中,研究者这样定义裁判判断的准确性:参与者判断与参考判断的一致性。除了准确性,他们还测量了判断的“方向性”,即判罚犯规行为的轻重。

 

首先,研究者找了两位来自UEFA(欧洲足球协会联盟)的资深裁判,让他们对实验中包含的犯规视频进行判断。两位资深裁判先独立做出判断,然后相互讨论;若有异议,便和UEFA首席裁判共同商讨,达成共识。他们能够无限地观看回放视频。

 

其次,139个试验参与者都不是一般人,而是来自欧洲五个不同国家的精英裁判,目前都在欧洲职业足球赛中效力。他们需在观看一次回放视频后,做出判罚相关的判断:是否犯规?如果犯规,是否发牌?发什么牌?

 

这些视频都从真实比赛中截取。它们所记录的疑似犯规的行为,虽然需要裁判判断、解读,但在视觉上并不模糊。它们所展示的球员行为,以及球员所处的位置,都清楚而完整。两个队员的身体也清晰易辨。

 

 

参与者在试看3段视频后,正式参与实验。实验共涉及120段视频,它们被平均分成4组,每组30段。A组是常速视频,A’是A组视频的4倍慢放;B组是剩下的常速视频,B’是B的4倍慢放。参与者被平均分成两群,一群观看并判断A组和B’组,另一群观看A’组和B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情形,分别有两个人观看此情形的常速和慢放视频。常速视频平均长达3.08秒,慢放视频平均长达12.32秒。

 

研究者们发现了两个重要的现象。

 

第一,当裁判们判断慢速视频的准确率并不比判断常速视频的准确率高。观看慢速视频的准确率中位数为63%,标准差为12;观看常速视频的准确率中位数为61%,标准差为12。

 

第二,他们的数学模型显示,如果裁判观看的是慢速视频,那么他们的判罚比参考判罚更严重的可能性便会增加。比如说,如果参考判断对一个情形给出了黄牌警告,多数实验参与者在观看常速视频时,也会给出黄牌警告,然后才是不给牌和给红牌。但当参与者观看的是慢速视频时,不给牌和给黄牌的数量便减少了,给红牌的数量增加了。

 

 

慢镜头的陷阱

 

研究者对上述结果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他们认为,慢放视频没有增加上述那类判断的准确性,主要是因为当视频慢放时,我们视觉系统接收的信息,会脱离通常情况下同类信息的呈现方式。

 

这个理论也能很好地解释Lorains等人在2013年做的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发现,优秀的运动员们面对一个加速发生的情景时,能比在常速情景中,更加准确地做出判断。研究者们认为,这是因为运动员常常需要在复杂而快速的情景中做判断,所以他们的视觉系统,对加速发生的情景更熟悉。

 

那我们如何解释裁判们给出的更严厉的判罚呢?事实上,慢放视频不仅会在运动领域,也在其他情景下,影响我们判断的 “方向性”。看慢镜头时,我们更可能认为慢镜头里的人,是有意在实施某个动作。

 

Caruso等人201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们观看慢放的监控视频时,会比看常速视频时,更倾向认为开枪杀人的凶手是有意杀人,而非过失杀人。Caruso的研究还显示,人们看橄榄球冲撞的慢放视频时,也更觉得这些冲撞是有意的。鲁汶大学的研究者认为,正是因为裁判感知到了更多的 “意向性”,所以他们的判罚会更加严重。本来是无心的犯规,可能会被判断为鲁莽,得到黄牌;本来是鲁莽的犯规,可能被裁判看做恶意的冲撞,得到红牌。

 

这时读者可能会拍桌子质疑这个研究了:如果真像你说的,VAR的慢放视频会加重裁判的判罚,为什么这届世界杯红牌这么少呢?据《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报道,2018年世界杯的红牌比往届的更少,并且直到第15场比赛才出现了第一张红牌,是至1986年以来最晚的一次。

 

在研究中,研究者们试图考察的,是一个变量变化对结果的影响。但是当VAR系统出现在世界杯比赛中时,受影响的就不仅仅是裁判的判断了,还有球员的行为。球员因为知道自己的犯规行为难逃VAR法眼,也许就会减少犯规的行为,或者犯规的严重程度。因此,2018年世界杯上红牌的减少就可以解释了。

 

再者,这项实验也不是完美无缺的。首先,在实验中,参与者只能看到一遍要么是常速,要么是慢放的视频;可是在现实比赛中,裁判是可以看到两种视频的,也没有次数的限制。而且,裁判在赛场上会承受巨大的压力,这和坐在计算机前按鼠标可不是一回事。

 

不过,在更严密的研究结果出来之前,我们至少敢确定,即使有了VAR系统,裁判的判断依然充满主观性,而且可能会受VAR慢放镜头的影响。

 

所以,在裁判吹响点球哨时,我们依然可以对着电视怒吼: “这不公平!”

 

 

参考资料:

人在做,VAR在看!世界杯引进新技术宣战“错漏判”,新华网,

Caruso, E. M., Burns, Z. C., & Converse, B. A. (2016). Slow motion increases perceived int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3(33), 9250–9255  

Lorains, M., Ball, K., & MacMahon, C. (2013). Expertise differences in a video decision-making task: Speed influences on performanc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4(2), 293–297,

Spitz, J., Moors, P., Wagemans, J., & Helsen, W. F. (2018). The impact of video speed o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sports officials. Cognitive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Implications, 3(1), 16,  

Law 12 Fouls and Misconducts, FIFA,  

VAR effect results in cleanest World Cup since 1986 after no red cards are issued in opening 11 games, The Telegraph,

More penalties and fewer offsides than ever before – welcome to the VAR World Cup, The Telegraph,

话题:



0

推荐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3975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现任主编为周忠和、毛淑德、夏志宏。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