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Pixabay
今年排名前十的机构有七个来自中国,斯坦福大学则首次跌出前十榜单。
原文作者丨Bec Crew
来源丨Nature Portfolio
前十榜单的中国机构越来越多,斯坦福大学则首次无缘十强。除这些显眼趋势外,“2024自然指数科研领导者榜单”(Nature Index 2024 Research Leaders)——此前名为“年度榜单”(Annual Tables)——靠前的名次也出现了一些少见的大起大落。
十强榜单根据各机构在自然指数数据库追踪的自然科学和医疗科学期刊中的贡献进行排名,中国在今年的前十名中占据七席。
中国科学院(CAS)是全球最大的科研机构,下属有100多个研究所遍布中国各地,这一无人能及的规模反映在了它的份额(Share)中——份额指标衡量的是各个国家、领地和机构在自然指数数据库论文中的贡献。中国科学院2023年的份额为2243.22,几乎是第二名哈佛大学(1143.43)的两倍。而哈佛大学也凭实力与第三名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642.83)拉开了差距。
中国科学院的主导地位一直是“自然指数科研领导者榜单”的一大特色,但这是第一次有这么多中国机构跻身前十。
2015年是年度榜单发布的第一年,当时中国科学院是唯一进入前十的中国机构,剩下的为三个美国机构,两个英国机构、两个德国机构、一个法国机构和一个日本机构。而今年,只有美国、德国、法国进入了前十,而且分别只有一家机构上榜。
这种变动体现在了这些领先机构不断变化的“调整后份额”(adjusted Share)——该指标考虑了自然指数论文数量每年的年际波动。前十榜单中,所有中国机构在2022至2023年期间的升幅均超过5%。剩下的三个非中国机构相比去年的产出均无提升(虽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只下降了0.7%)。
夺位大战
在前100名的机构中,斯坦福大学 2022至2023年的调整后份额降幅最大(-20.7%),从2022年的第6位跌至2023年的第15位,份额为474.13。作为榜单上排第3的美国机构,斯坦福大学此前在自然指数总排名中一直很靠前——2015年至2021年每年都排第5。
在自然指数追踪的学科中,斯坦福大学失势最大的是生物科学,份额从2022年的280.11跌至2023年的183.42。
斯坦福大学排名骤降的原因目前并不明确,但“后来者居上”——尤其是中国机构的追赶——似乎只是部分原因。
对于其他机构来说,中国的进步成了它们的退步——自然指数数据库是“零和博弈”,如果一个机构的排名快速上升,其他机构就会被挤下去。
2023年,中国是自然指数2022至2023年间唯一一个百强机构数量有增长的领先国家。2022年,中国有31个机构进入前100名;2023年有38个。相比之下,2022年,美国进入前100名的机构为38个,2023年为35个。
“2024自然指数科研领导者榜单”中表现最优异的中国机构包括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份额635.81)以及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31.20),两所大学分别摘得第4和第5名,CNRS(613.90)则从第4名跌至第7名。
北京大学从第9名升至第6名,份额为617.17;浙江大学从第13名升至第9名(595.37)。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是排第4的非中国机构,连续第二年排第11名,份额为531.05,比2021年的第6名下降了5位。
麻省理工学院(MIT)是自然指数中排第2的美国机构,也是排第5的非中国机构。麻省理工学院的名次变化也一样,从2021年的第7名降到2022年的第12名再到2023年的第14名,份额为484.86(不过其2022至2023年的调整后份额只增加了0.1%)。
中国以外的领先机构很难保持在“自然指数科研领导者榜单”中的名次,这说明中国科研机构产出高质量科研的能力有强者愈强之势。明年的问题将是:这些机构是否能继续进步,以及这对它们的全球同行意味着什么。
原文以Nature Index 2024 Research Leaders: Chinese institutions dominate the top spots为标题发布在2024年6月18日的《自然指数》Data Insights板块上。
© nature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