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21年10月19日 07:59

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洪水保险如何更好地转移损失?

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洪水保险如何更好地转移损失? 气候风险可能是未来最大的 “灰犀牛” | 图源:pixabay.com   导 读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降水的极端性增强,也对意在分散和转移损失的气候保险提出了新的挑战。   撰文 | 刘琛瑞 冯灏   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交织,2021年的我们经历了很多。印尼、印度、新西兰、菲律宾、土耳其、俄罗斯、德国、比利时、中国与美国都经历了暴雨洪灾,美国、加拿大还相继遭遇了致命热浪。每一次的灾害都触目惊心,造成了巨...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18日 11:14

揭秘温感和触觉,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再握手

揭秘温感和触觉,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再握手 本文将解读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温度和触觉感受器的发现 | 图源:pixabay.com   导 读   对感觉系统的探索,一直颇受诺奖的青睐,1914年内耳罗伯特·巴拉尼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工作,1967年瓦尔德对视黄醛参与视觉形成机制的诠释,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对人体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的研究…… 每一种感觉的揭秘,都是人类与客观世界一次意义重大的握手。   今日文章,将深入解读...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17日 10:31

丁玖:阿达马的数学、讨论班及中国情

丁玖:阿达马的数学、讨论班及中国情 本文写在阿达马逝世58周年之际,向读者介绍他的数学、讨论班及中国情 | 图源:pixabay.com   编者按   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科学教育的建设影响颇深。许多西方的名家应邀来到中国,或是游学演讲、著书立说,或是授课教学、培养人才,他们给予了当时的中国科学人帮助和启迪,并与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结下珍贵的情感。本文的主人公、法国著名数学家雅克·所罗门·阿达马就是其中之一。   2021年10...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16日 11:28

​“心有灵犀” 时,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周科技

撰文 | 尤嘉   开水白菜   开阳

责编 | 攸淇

1、往血管注射藻类,能拯救脑缺氧的动物?

动物的生存离不开氧气,而脑对氧气更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一些特殊的环境或者病理情况下,缺氧会给脑部造成难以逆转的影响。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科学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项极具创意的研究。他们在蝌蚪的血管内注射了蓝藻和绿藻,并通过光照激活光合作用,令这些藻类产生大量氧气。原本由于缺氧而失活的神经系统...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15日 14:59

研究 | 如果烟草包装全都一个样,烟民会喜欢吗?

研究 | 如果烟草包装全都一个样,烟民会喜欢吗? 在加拿大,去除香烟包装上的品牌标识可以明显降低香烟对人们的吸引力。| 图源:pixabay.com   编者按   目前,全球已有180余国加入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包括烟草有害警示图形等一系列措施被广泛采纳施行。一些研究项目试图通过调查研究得到更确凿的证据,为控烟措施提供更多的科学支持。   撰文 | 张婉莹   责编 | 刘楚   近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国际烟草...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15日 12:59

为什么要关注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主流化?| COP15特别策划

为什么要关注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主流化?| COP15特别策划 如何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实现自然受益的转型发展,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 | 图源:pixabay.com   导 读   2021年3月,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纳入最新的国际统计标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生态系统核算(SEEA-EA)之中,该标准是否有机会在即将开始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占据一席之地?   《知识分子》特邀GEP概念的提出者之一、跟随生物多样性国际进程三十余年的朱春全博士,阐述其艰...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14日 07:58

有机化学又获诺奖,药物创新发动机面临四大新课题

有机化学又获诺奖,药物创新发动机面临四大新课题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Benjamin List和David W. C. MacMillan,以奖励他们 “对于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的重要贡献”。   导 读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不对称有机催化。作为有机化学的博士,意外之余有点惊喜。化学奖近年来经常给了生化和材料等交叉学科,纯化学较少,被戏称为 “理综奖”。   今年mRNA疫苗获奖的呼声很高,接连落选生理奖和化学奖,颇有些遗憾。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冠口服小分子药物molnu...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13日 07:58

真假难辨的 “神经再生”,科学争议该如何解决?

真假难辨的 “神经再生”,科学争议该如何解决? 如何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和措施,保证科学的纯洁和廉正?| 图源:pixabay.com   编者按   最近,相继出现的两篇文章对简单的敲除或者表达某个基因可以让某些细胞转变成神经元提出质疑。这给如火如荼的神经再生领域泼了盆凉水,不仅引发激烈辩论,同时也给神经退行疾病的治疗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由于声称有希望治疗一些神经退行病变,如帕金森病、青光眼等,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得以 “出圈” 受到民众和投资者的关注。...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12日 09:18

生物多样性的下一个十年

生物多样性的下一个十年 COP15将制订一份未来十年的路线图 | 图源:pixabay.com   导 读   10月11日至24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 “COP15”)在昆明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主办如此高规格的多边环境会谈,而COP15将制订一份未来十年的路线图——确定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方向。   撰文 | 彭丹妮   2015年,法国作为主办国促成了历史性的《巴黎气候协定》达成,该文件是人...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12日 07:58

铅污染吹哨人:给地球测年龄,和汽油公司对着干

铅污染吹哨人:给地球测年龄,和汽油公司对着干 克莱尔·卡梅伦·帕特森(Clair Cameron Patterson) | 图源:加州理工档案馆mag.uchicago.edu   编者按   科学发现给科学家带来的是荣誉,还是枷锁?   本文的主人公克莱尔·卡梅伦·帕特森(Clair Cameron Patterson)是来自美国的地球化学家,他测量出了较为准确的地球年龄,后又发现了含铅汽油对环境的污染,促成了含铅汽油的淘汰。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却被当时铅领域的专家们排挤打压,一生都在科...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11日 07:58

全球变暖,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全球变暖,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如果我们愿意做的就是坐以待毙,那科学家不断发展更精准的模式预测有什么意义?| 图源:pixabay.com

 

导 读

 

2021年,因为“对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变化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真锅淑郎和克劳斯·哈塞尔曼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然而,面对愈加精准可靠的科学预测和依然迟滞的全球行动,也有科学家开始怀疑,“如果我们愿意做的就是坐以待毙,那科学家不断发展更精准的模式预测有什么意义?”

 

正如马尔克斯...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10日 10:00

为什么按摩会很爽?因为真能修复受损肌肉 | 一周科技

为什么按摩会很爽?因为真能修复受损肌肉 | 一周科技 撰文 | 王烁 油麦菜 蛋炒饭   责编 | 攸淇   1 高效空气净化器,阻隔新冠病毒在室内传播 新冠疫情肆虐已经接近2年,人类与病毒的周旋从未停止。长期以来,尽管医护人员已经做了防护,但是新冠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感染时有发生,而且这些感染主要都是通过空气传播。最近在《自然》杂志发布的文章表明,空气滤网可以有效清除空气中的新冠病毒。这项研究数据并不是来自于实验室,而是第一次通过在真实医院环境中设置相...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09日 16:04

鸭群过河,为什么排成 “一” 字形?

鸭群过河,为什么排成 “一” 字形? 排成“一”字形过河的鸭群 | 图源:pixabay.com   编者按   小鸭跟着鸭妈妈一起过河,为什么往往都是排成 “一” 字编队?这一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引起了流体力学家们的注意,他们花了七年的时间来研究小鸭过河的秘密。   撰文 | Zhiming   责编 | 王雨丹   我们时常可在户外的水面看到这样的场景:小鸭(或幼鹅)以高度有组织的编队形式,排成 “一” 字形,跟随鸭妈妈向前游。你有没有想过,小鸭们为何要编队...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08日 09:55

王立铭:如何正确理解 “空气变馒头” 的重要性?

导 读   在本期的生命科学·巡山报告中,“智识前沿学者”、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介绍了 “空气变淀粉” 热搜背后的科学知识及真正重要性、围绕着神经细胞转分化技术争论的两个 “明星分子” 的研究过程,以及新冠病毒溯源的新进展。   撰文 | 王立铭   你好,我是王立铭。2021年10月8日,《巡山报告》又和你见面了。在刚刚过去的九月,有这么几件大事,我认为你值得关注。   1 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刚刚过去...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07日 13:26

导师获诺奖,我还要继续同一领域的研究吗?

导师获诺奖,我还要继续同一领域的研究吗? “每年得到诺奖的科学家只有几位,但不能因此否定其他科研工作者不重要” | 图源:pixabay.com   编者按   一般认为,一个研究领域获得诺奖,这个领域的其他科学家获得诺奖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那么,你是会继续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是会换个赛道?   今年诺奖得主 Ardem Patapoutian 曾经的博士后、如今在清华大学药学院任职的肖百龙教授认为,一个领域是由很多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共同推进的,每年得到诺奖的科学家只...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06日 18:00

深度解读:不对称催化获诺奖,理综奖回归传统化学

深度解读:不对称催化获诺奖,理综奖回归传统化学 制图 | 王若男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本亚明·利斯特(Benjamin List)   图源:kofo.mpg.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戴维·W·C·麦克米兰(David W. C. MacMillan)   图源:cen.acs.org   刚刚,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Benjamin List、David W. C. MacMillan,以奖励他们 “对于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的重要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一度被认为是“理综奖”,...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05日 18:49

日本21年实现20位诺奖得主:全球变暖/大气物理获奖

日本21年实现20位诺奖得主:全球变暖/大气物理获奖 制图 | 王若男   编 者 按   2001年,日本号称要在50年获得30个诺贝尔奖。有人指出此前一百年日本只有九个诺奖,从而批评这一说法为 “口出狂言”。 结果,21年来,20位日本或日裔科学家已经获奖,批评日本的人可能才是“口出狂言”。让我们看看诺奖委员会为什么第一次奖励与全球变暖有关的大气物理。 刚刚,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 20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克劳斯·哈塞尔曼(...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04日 20:15

研究温度感知与触觉的两位科学家获生物诺奖!

研究温度感知与触觉的两位科学家获生物诺奖!

刚刚,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2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的教授David Julius和Scripps研究所的Ardem Patapoutian,奖励他们对感知温度与触觉受体的发现。

2020年,《知识分子》曾报道两位科学家同获科维理奖,今日重发。另附《知识分子》特约文章,梳理了David Julius发现Trp离子通道的过程以及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撰文 | 辛玲

神经感知温度和压力的秘密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戴维·...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03日 22:11

为什么说全球气候格局正在变化?

为什么说全球气候格局正在变化?

导  读

今年以来,我国北方多地汛情提前、南方则忍受着愈加严酷的高温,这些事件都发生在一个重要的背景之下:全球气候变暖。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全球温升幅度的增加,这些气候异常可能进一步常态化。

撰文 | 余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责编 | 冯灏

今年,全国整体气候非比寻常:北方天气是雨雨雨,以北京为例,发生多场持续性降水过程,截至2021年9月30日,累计降水量达860.8mm,前三季度的降水量就已经超过...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02日 14:38

物理学之美:杨振宁的32项科学贡献

物理学之美:杨振宁的32项科学贡献 “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 原理的历史脉络是:爱因斯坦—外尔—杨振宁   导 读   2021年9月22日,是杨振宁先生农历100岁生日,学术界纷纷推出活动或文集祝贺杨振宁百岁诞辰(据李炳安、邓越凡两位教授考证,杨振宁先生生日为10月1日,恰巧与国庆、杨振宁发表获诺贝尔奖之论文的日子相同,而杨振宁先生护照上的生日为9月22日,故《知识分子》和《赛先生》各取一说)。过去几周,《知识分子》与《赛先生》联合推出了 “百年风...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