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上放飞的气球,如何研究 “双面人” 臭氧?
臭氧研究还有哪些挑战?| 图源:pixabay.com
导 读
近日,我国科考队员在珠峰大本营首次释放了自主研发的臭氧探空气球,获取了从地面至几万米高空的臭氧浓度信息,为解密青藏高原如何影响大气自净能力积累了首批珍贵数据。对于臭氧这个大气中的 “双面人”,科学家们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但依然面临重要挑战。
撰文 | 姜中景
责编 | 冯灏
充满氦气的探空气球从地面飘向高空,成为移动的 “大气之眼”,在一个多小时的空...
臭氧研究还有哪些挑战?| 图源:pixabay.com
导 读
近日,我国科考队员在珠峰大本营首次释放了自主研发的臭氧探空气球,获取了从地面至几万米高空的臭氧浓度信息,为解密青藏高原如何影响大气自净能力积累了首批珍贵数据。对于臭氧这个大气中的 “双面人”,科学家们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但依然面临重要挑战。
撰文 | 姜中景
责编 | 冯灏
充满氦气的探空气球从地面飘向高空,成为移动的 “大气之眼”,在一个多小时的空...
千金藤素,离成为治疗新冠的药物还有多远?| 图源:pixabay.com
编者按
近日,又一款全新的新冠药物——千金藤素登上社交平台的热搜榜。新冠疫情暴发两年多来,从早期引发抢购的双黄连到 “人民的希望” 瑞德西韦,以及在近期上海疫情中被逐户发放的连花清瘟,都一度通过媒体报道或社交平台的传播进入公众视野。然而,对于缺乏药物研发系统了解的读者,很多时候是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而背后资本市场利用相关概念...
追求排名扭曲了教育的初衷,也与现代办学的理念格格不入 | 图源:pixabay.com
- 导 读 -
“点滴” 专栏回来了!
熟悉《知识分子》的读者,一定还记得数学家夏志宏的 “点滴” 专栏在2018年带来的欢声笑语。
今天,作为《知识分子》总编辑,夏志宏重新开始 “点滴” 专栏的更新,分享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欢迎读者朋友们关注。
撰文 | 夏志宏
教育本当开启民智,科研创新需要特色与多元。追求排名却使教育弱智化、...
撰文 | 王烁 油麦菜 卡那霉素
责编 | 攸淇
1
看人不顺眼?可能是因为你失眠了
睡得好不好,除了会影响健康,还可能影响到其他人在你眼中的形象。乌普萨拉大学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当你看很多人不顺眼时,原因之一很可能是极度缺觉。研究人员邀请了45名28岁以下的成人,并对比他们在通宵不睡和满足8小时睡眠之后对不同表情人脸的认知和判断。通过眼动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在缺乏睡眠的测试组,参与者注视人脸的时间明显下降...
秦礼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21年科学探索奖天文和地学领域获奖者。
获奖理由:肯定她在太阳系和行星早期演化等宇宙化学领域的贡献,支持她在地月系统物质来源及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方向进行探索。
导 读
秦礼萍是地学领域少数做到顶尖的女性科学家。她曾获得2014年欧洲地球化学学会豪特曼斯奖(Houtermans Award),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去年又获得国内支持青年科学家的科学探索奖。
无论是读博时研究太阳系...
图1 银河系中心黑洞的首张照片 | 图源:EHT合作组织
总编按:
这张我们银河系家园的黑洞照片,从理论预言到观测拍摄历时50多年,是基础研究长期不懈努力的经典范例。EHT合作组克服了技术上的多重挑战,得之实在不易,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天文学家在前期和本次观测中都在这个全球国际合作中做出了贡献!目前的黑洞照片还比较模糊,我们期待未来的高清图片和微电影!
——《知识分子》总编辑 毛淑德
撰文 | 路如森 江悟 沈志强...
找回童年的番茄味道 | 图源:pixabay.com
撰文 | 黎骋
“世界第一大蔬菜作物” 居然是番茄?
这个16世纪初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出安第斯山地带、无人问津的小野果,历经世纪辗转,如今在全世界种植面积约500万公顷,年总产值约1000亿美元,以其上万个品种,以及低热量、富含抗氧化番茄红素和多种矿物质、维生素等优势,征服了世界各国的消费者,成为蔬菜作物的 “天选之子”。
中国是世界上番茄种植面积最大(种植面积有1600万...
今年应重点关注哪些极端事件?| 图源:pixabay.com
导 读
去年河南特大暴雨的记忆尚存,如今汛期再至,继续拷问我国在防洪、应急、救灾、多部门协调等方面的能力。
访谈 | 冯灏
责编 | 陈晓雪
据广东省气象局消息,5月11日早上7时,广东省已经有11个暴雨红色、8个暴雨橙色和29个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在生效当中。此次强降雨过程为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致灾风险高,局地日降雨量...
在消除核武器的路上,鲍林永远是那个勇敢的旗手 | 图源:pixabay.com
编者按
《驱散核的阴霾,知识界良心的代表(上)》介绍了物理学家、核医学家罗特布拉特(Joseph Rotblat),本篇介绍另一位在控制、消除核武器方面成绩卓著的科学家——鲍林(Linus Pauling,1901-1994)。
38岁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正教授兼化学系主任,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53岁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对化学键性质及其在阐明复杂物质结构中的应用的研...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继续使得海洋变暖,海洋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在未来几个世纪内丧失,达到恐龙灭绝以来从未有过的水平 | 图源:pixabay.com
导 读
逐渐暖化且缺氧的海水考验着海洋物种的生存能力,并驱使其向两极移动,引发海洋物种、特别是极地物种的灭绝危机。
今年4月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中,研究者模拟了二叠纪末期物种灭绝风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得到化石记录数据的验证;研究将该模型迁移到当下环境,量化分...
“个人做妈的亲身体会是,的确牺牲了很多自由。至少从实际方面考虑,很多活动都不得不有所限制,时间不能太早,不能太晚,也不能太长;冒险、野营活动也要克制;躲在墙角里发呆,更是变得非常难以实现。很多方面即使洒脱,拿出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态度,也还是有很多受到掣肘之处。”
——一位妈妈的感言今天是母亲节,在歌颂母爱的同时,我们的爸爸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撰文 | 钱岳
责编 | 靳永爱
很多人常常说,有孩子之后,“...
深圳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做法:加强治理,动员公众| 图源:unsplash.com
导读
最近两个月,国内多个一线城市出现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疫情防控受到严峻考验。例如,上海从3月底开始,全城封控一月有余,尽管已经实现社会面清零,仍在艰难靠近动态清零的路上。
与此同时,深圳受香港疫情外溢影响,在3月初遭遇一轮奥密克戎疫情冲击,3月13日发现控制区外新冠病例倍增时,采取全城封控、全员核酸检测等措施,一周实现社会面清零。
...新冠及防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普遍 | 图源:unsplash.com
导 读
科学防疫是不同举措获益与代价的平衡,一边是控制疫情而减少新冠所带来的损害,另一边是为防疫措施所付出的各种代价。封控,尤其是停课和隔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也是防疫代价的一部分,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在做决策时纳入考量。
撰文 | 商周
责编 | 陈晓雪
小城开往汉堡的火车半个小时一趟,从来不会满员,这两年因为疫情的缘故,...
撰文 | 开水白菜 蛋炒饭 茴香
责编 | 攸淇
1、天文学家发现罕见 “黑寡妇” 双星,具有迄今为止最短的轨道
图片来源:NASA
“黑寡妇” 是指快速旋转的中子星,环绕并慢慢吞噬一颗较小的伴星,因此主星得到了 “黑寡妇” 的别称。天文学家已知银河系中大约有二十几个 “黑寡妇”。近来,距离地球3000光年的一个新的神秘双星吸引了MIT研究人员的注意,这个最新的候选星被命名为ZTF J1406+1222。它的轨道周期是目前发现...
老人及基础病人群能否打新冠灭活疫苗?| 图源:unsplash.com
知识分子编者按:
香港地区奥密克戎疫情的相关研究揭示,没有接种过疫苗或者未完成全程免疫接种的老年人群,是感染新冠后重症和死亡风险最高的人群。新西兰的经验也证实,在最高危人群当中实现新冠疫苗的全面接种可以大大降低了感染新冠的重症和死亡风险。
然而,由于对疫苗在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群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安全性有所顾虑,我国现阶段特殊人群的疫苗...
南美小山猴和澳洲袋鼠
导 读
自《物种起源》发表以来,演化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透过DNA这本 “生命之书” 一窥生物演化的传奇史诗。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演化中的 “历史遗留问题” 逐步显现:基于表型数据或遗传数据偶尔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果。
在今年4月发表于《细胞》杂志的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以有袋类动物为例,论证了在物种快速分化过程中,基因组中的不完全谱系分流...
厌食症如何发生?| 图源:pixabay.com
导 读
神经性厌食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还不明确。一项发表于5月2日的研究,分析了16992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基因组,对多巴胺、血清素和神经性厌食症的深度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开发这种复杂且威胁生命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撰文 | 李可
责编 | 既来知
夏天到了,减肥又成为很多人无法逾越的一道坎儿。多数人的减肥表现为: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
但是,在我...
知识分子编者按
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的基督教会学校和神学院,有近千年的历史。相比之下,建国时间只有200多年的美国,其高等教育的真正大发展也只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事,而且直到上世纪中叶,美国大学传道受业的主旋律依然是神学。
随着农业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美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变大变强,建立起了庞大而系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强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培养人才的同,美国也为世界各国各地的高等...
知识分子 X Physics World,带你走进英国媒体视角下的科学议题。
导 读
形象聪明而叛逆的恶魔,在西方科学和文化中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本文中,Physics World 专栏作者、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主任 Robert P Crease 解释了这些小东西如何激发他创建了一门可以同时吸引人文和理工科学生的大学课程。
撰文|Robert P Crease
翻译|赵金瑜
校对|D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曾经提出一个可怕的思想实验。假...
撰文 | 开阳 黄宇翔 尤嘉
责编 | 攸淇
1
公路上的警告显示屏,会引发更多事故?
图片来源:Flickr公路上经常会设立一些具有警示作用的信息牌,提醒司机注意交通安全。不过近期一项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研究指出,向司机展示警示信息反而可能会增加车祸数量。自2012年起,德克萨斯州每个月中有一周在公路电子屏显示德州当月死于车祸的人数。研究人员分析了德州2012-2017年的车祸数据,发现在显示车祸人数信息的一周...